项瑞芬
由于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瘤在临床上不常见,是一种罕见的垂体肿瘤,其发病率约占垂体腺瘤的1% ~3%[1],加上其临床症状不突出,与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相似,因此常常会发生误诊等情况。生长抑制素类似物是治疗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瘤的一种治疗方法。本文针对生长抑制素类似物讨论其对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瘤的治疗效果以及临床应用价值。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从2009年3月到2012年3月收治的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瘤患者共11例。患者年龄在23岁到39岁之间,其中男性患者共8例,女性患者共3例。患者的病程在2个月到7年之间。患者的临床症状包括有四肢无力,多汗,怕热,体重下降,甲状腺出现III度肿大,出现甲亢症状。其中有部分患者还出现有视力障碍,经期紊乱等。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其血常规,尿常规以及大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等均属于正常范围。患者接受垂体内分泌学检查,其中出现T3,T4以及游离的T3和T4均出现增高;有部分患者TSH出现增高,其余的激素水平均属于正常。患者在接受治疗前接受影像学检查,包括CT和MRI,检查结果均显示患者出现大腺瘤或者巨大腺瘤。其中有3例患者侵蚀蝶窦内,有2例侵入至第三脑室,有6例在海绵窦中发现入侵。
1.2 治疗方法 入选患者采用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进行治疗。测定患者的甲状腺功能以及生长激素后,分别在早中晚进行3次的皮下注射奥曲肽0.1 mg。然后第二天在测定患者的甲状腺功能以及生长激素。患者在接受奥曲肽治疗第二天其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并且继续接受治疗,待瘤体减少后进行手术切除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患者在接受治疗前,手术前以及手术后的甲状腺功能检测结果。
通过对比患者不同时期的甲状腺功能的水平变化,评价生长抑素类似物的临床应用价值,具体的临床数据如表1。
表1 治疗前,手术前以及手术后甲状腺水平比较(±s)
表1 治疗前,手术前以及手术后甲状腺水平比较(±s)
时间段 总T3(nmol/L) 总T4(nmol/L) FT3(pmol/L) FT4(pmol/L) TSH(Mu/l)治疗前 4.92±0.3 252.21±6.5 14.40±0.12 45.6±1.4 7.0±0.2手术前 1.7±0.2 96.0±12.4 3.67±0.4 16.9±2.1 2.77±0.5手术后 1.21±0.41 73.2±2.4 3.10±0.1 13.2±0.6 1.87±0.6
根据上表结果显示,患者在接受奥曲肽治疗后其甲状腺功能检查结果基本恢复正常水平,两者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患者在手术前其腺瘤大小已经从III度缩减到II度。手术后病理切片检查结果确诊为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瘤。
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瘤在临床上的发病率相对较低,对于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瘤的诊断主要包括有:患者的血浆垂体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或出于正常水平,血浆中的游离甲状腺素也同样增加;影像学结果显示有肿物。需要注意约有26%的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瘤患者的垂体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出于正常范围,对于该部分患者容易造成临床上误诊或是漏诊[2],临床上诊断应该要小心。由于瘤体细胞表面表达中包含了生长抑素物质的受体2和5亚型,使得在诊断时可以借助于生长抑素受体显像方法,进一步增强定位诊断的准确性。在本组资料中,患者接受奥曲肽治疗后,能够很快控制和纠正患者的甲状腺功能亢进情况,能够为手术前瘤体的缩小做好术前准备,提供手术治疗的成功率。并且生长抑素类似物的安全性相对较高,服药期间没有见患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综上,生长抑素类似物适合用于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瘤的术前治疗。
[1] 陈适,李梅,连小兰,等.生长抑素类似物在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瘤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中华内科杂志,2006,45(11):910-913.
[2] 王国军,毕智勇,钱珂.垂体促甲状腺激素腺瘤的诊断和治疗(附12 例报告).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8,24(8):614-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