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互动理论与高校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

2013-09-18 07:57袁朝阳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德育课实效性师生

袁朝阳

(许昌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第一要素。德育课是高校德育的主渠道,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阵地,是为了适应当代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它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热点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然而,据调查,长期以来高校德育课教学实效性却不容乐观。因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构建高效良性的师生互动,增强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是摆在高校每一位德育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思考和解决的课题。

一、社会互动理论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符号互动论流派认为:人的自我意识来源于社会,在社会互动中学习和使用语言符号,通过角色扮演和他人对自己扮演角色的反馈,逐步形成自我意识。社会互动的重要特征就是“印象管理”或“自我呈现”。[1]

德育课教学就是任课教师运用一些特殊的语言符号,按照教案向学生传递一些信息。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如何被教化,取决于双方互动目标是否明确,传递的方式是否恰当,准备是否足够充分等等。如果师生都注重“自我呈现”,都尽量呈现自己最完美和最积极的一面,那么师生的教学互动会取得较好效果,教学实效性较高。

二、高校德育课中师生互动和教学实效性的现状调查

为了解高校德育课中的师生互动和教学实效性的现状,利用归因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笔者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6月对河南省六所高校(许昌学院、商丘师范学院、商丘工学院、周口师范学院、平顶山师范学院、郑州大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6所学校部分专业的大一、大二两个年级200名学生和36名德育课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学生调查问卷200份,收回198份,回收率99%;发放教师问卷36份,收回36份,回收率100%。为了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笔者还深入六所高校德育课课堂,听取多位教师的授课。并召集部分学生和教师进行了座谈,为准确把握高校德育课中的师生互动和教学实效性的现状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一)课程设置情况

高校德育课程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法纪、心理健康而安排的,其内容的结构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在内。据调查,目前高校德育课开设的显性课程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形势与政策》等。而隐性课程是无计划的,也不是十分重视,它主要通过整个学校的校园环境、校园生活、校园氛围、学校风气给学生施加影响,通过学校制度、学校组织、集体活动和师生相互作用中的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等给学生以熏陶,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调查的过程中了解到,显性课程存在着不合理性。具体体现在:课程门数多,课时长,学生基本上在大二第二学期才能修完;有的内容学生在中学己学过,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部分内容;还有教材自身存在一定问题,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有关政治思想的部分,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一些内容重复,而关于道德修养、道德要求和道德实践方面的内容比较缺失。

(二)师生互动状况

教育学认为,教育活动是一种双边活动,它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相互影响关系的活动。德育课课堂内师生互动的状况,直接影响教学的实效性。德育课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调查表现出以下状况:

1、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评教

师生互动可以通过学生对德育学习的态度及对德育教师教学的评价反映出来,笔者对此做了调查和统计,详见表1.

表1:学生对德育课的态度及对德育教师教学的评价统计表(%)

在被调查者中,只有33.8%的学生觉得开设德育课具有必要性和意义;30.8%的学生对德育课的教学内容感兴趣;43%的学生认为德育课授课内容对将来就业关系不大;38.8%的学生认为不一定要通过上德育课才能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和相关能力;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选坐教室后排座位,选“经常”和“多数情况下”的学生占74.2%;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不高,回答几乎不参与讨论的学生多达48.5%。在师生互动方面,一般情况下学生会主动配合任课教师的教学,但影响师生交流的最大障碍是大班授课,有60.6%的学生完全认同,12.6%比较认同。

2、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其教学态度、素养和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师生互动和教学效果。调查统计见表2.

表2数据显示,只有1/4的德育课教师喜欢担任高校德育课的教学工作;而有63.9%的教师不喜欢上德育课。教师的教学态度比较好,69.5%的教师基本上能注意自己的仪表、言行和上课不迟到。在处理学生问题上,教师认为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了,面对违纪学生多数采用说教的方式;对于不认真听课的学生,回答不提醒的竟然高达66.7%。有50%左右的教师在课堂上会设计有趣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尝试新颖的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媒体技术;但面对济济一堂的合班学生,给任课教师驾驭课堂带来了困难,只有19.4%的教师一直用“师生互动”教学模式,8.3%的教师记住学生姓名以及采用课外实践和体验的教学方式;72.2%的教师否定教学是他们年度考核、晋升职称的最重要衡量指标,这样自然会影响到教学效果。

(三)“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教学反馈

在进行问卷调查中了解到少数(19.4%)德育课教师一直在尝试着“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笔者于是深入其德育课课堂,听了多位教师的授课,同时还召集部分学生进行了座谈和评价。

大部分被访教师和学生认为,德育课教师使用师生互动教学模式能提高教学实效性,其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从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教师教学的枯燥性、学生学习的被动性,增强了课堂气氛的活跃程度,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第二,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评价等方式,学生知道“为何学”和“怎样学”,从“不感兴趣”到“喜欢学”。第三,通过师生互动可以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善于表达的能力,还可以培养良好的纪律观念和团队意识。第四,师生互动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促进教师对教材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

表2: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调查统计表(%)

调查表明还存在以下问题: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性;“合班”的授课方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依然盛行;学生对德育课的认同感不强;教师教学倦怠现象比较突出;师生互动程度过低等。

三、影响高校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因素

(一)大学生对德育课认同感的影响

大学生对德育课课程的认同感不强,影响教学实效。调查显示,33.8%的学生觉得学校开设德育课具有必要性和意义;上德育课时选教室中的后排座位的学生占54.0%,43%的学生认为德育课教师讲的内容对自己将来的就业关系不大;33.8%的学生认为德育课不是一门技能课,不一定要通过上德育课才能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和相关能力。

(二)教材及授课内容吸引力的影响

教师的授课内容是将教材进行再加工的过程,直接影响学生对德育课的接受和认同。[2]目前德育课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受教材、大纲的影响较深,注重理论性讲解,对教学内容掌握和讲解不到位,不能适应学生需要,讲授内容与学生的实际还有一定的差距,不能有效吸引学生,只有30.8%的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

(三)师生互动程度过低的影响

1、学校的因素

当前高校教师面临晋职带来的科研压力,有些教师不愿意长期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又由于近年来高校扩招来带来的师生比例失调,德育课师资和教室资源双重紧张,高校一般采取合班上课,给德育课教师使用互动式教学增加了难度。大教室多媒体教学的采用,师生之间简单地表现为“人-机”对话关系。

2、学生的因素

随着现代多元价值与多元道德的观念对大学生的影响,很多学生对道德要求仅仅维持在道德底线上,降低了道德的价值标准,追求热情。高校合班授课常给任课教师在识别学生和查勤上带来困难,师生之间缺少互动。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多,他们的成长平坦顺利,缺少主动求助他人的习惯;个别学生有自卑心理,封闭自我,不愿意在公众场合表现自己。

3、教师的因素

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教师素质等也严重影响着师生互动的程度。高校教师不可避免受到社会功利的影响,有教学工作态度欠佳、教学倦怠略显的现象。由于社会信息流通的飙升,又学生认为可以通过非教学渠道获取信息,有些教师在电脑应用、网络信息的获取上可能会落后于学生,致使学生对教师的知识储备产生怀疑,降低对教师的信任度。[2]

四、增强高校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针对目前高校德育课教学中存在不和谐状况,需要增强德育课的教学实效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大学生对德育课的认同感

确立学生对德育课正确的观念,注重人文关怀,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德育观。要让学生理解教师劳动,尊重教师成果,支持教师教学,促进师生相互交往,激发教学热情。

(二)改进德育课程的设置

加强隐性课程建设,充分利用好学校的各种教育资源,让德育的隐性课程在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重视德育教学各教学阶段的内容衔接,减少重复,强化升华。教材编写的时候要尽量精简,多有社会热点问题的解读,联系实际,通过教材帮助解决学生德育认识上的矛盾,创造学生参与机会,注重实践活动,强调学校在其中的责任。

(三)构建高效良性的“师生互动”

1、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做学生爱慕的教师形象,形成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德育课教师,应努力使自己的形象与学生的期望相一致,具有丰富的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完善的人格。教师要走下讲台,能够走进学生,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探讨,让学生敢想、敢说、敢谈、敢辩、敢于畅所欲言,使整个课堂具有民主和谐的气氛[3]。

2、优化德育课教学设计

科学、高效的师生互动教学设计,一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4]有些德育课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忽略了师生互动这一重要环节,阻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德育课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从课程的要求出发,根据学生的困惑点有针对性地设置情真意切的师生互动,学生有意识地体验和思考,促进德育课教学的实效。

3、提高教师综合能力,改善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环节的创新和教学内容的充实,能够产生高效良性的“师生互动”。[5]德育教师应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把教材上深奥难懂的理论变成通俗易懂的展示;应把德育面临的时代背景、社会热点,以及学生个人发展、社会生活案例、成功人士事迹等搬上讲台;可以通过讨论、辩论、讲演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采取参观、调查、体验等方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对德育课的学习兴趣。

[1]高晓飞.社会互动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03.

[2]许立新.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应注重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J].新课程研究,2012,(2):149.

[3]王芳.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有效策略[J].华章,2013,(4):186.

[4]方武.加强师生互动,激活德育课堂——中职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初探[J].考试周刊,2012,(3):11.

[5]孙思.如何增强新形势下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8):20.

猜你喜欢
德育课实效性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中职德育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研究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中等职业学校如何增强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
老少互动 提升关工委工作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