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莉,李云娣,张悠然,江 震
(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
1.研究对象。
以某医科大学卫管专业所有本科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280份,回收257份,回收率为91.79%。
2.调查工具。
本研究采用Super职业价值观测试量表[1],结合卫管专业自身特点,将Super职业价值观测试量表的13个维度和国立台南师范学院胡兰沁副教授的大学生工作价值观问卷[2]有针对的结合在一起,增加并修改了父母对子女职业建议的维度及学生对卫管相关职业领域价值取向的测量。父母对自己职业建议的价值观维度共12项(除追求美感)。据SPSS 16.0信度分析,父母对子女职业建议价值观调查表的Cranach's Alpha=0.829,Super职业价值观测试量表的Cranach's Alpha=0.944及折半系数Split-Half=0.916,该问卷内部一致性良好。
3.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6.0进行分析处理,运用T检验、方差分析对价值观各维度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各维度得分,按照≥均数和<均数进行二分类,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元分析。
1.父母对子女职业价值观评分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父母对子女职业价值观评分。据学生评价其父母对自己职业价值观的倾向,父母对子女职业价值观维度评分排在前三位的是:声望地位、经济报酬及同事关系,而权力支配、社会交际与利他主义则排在最后三位(见表1)。
(2)父母对子女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发现城乡生源地、父母教育程度与职业均影响评分。农村家长在子女工作的舒适环境(M=3.95)、安全感(M=4.15)、经济报酬(M=4.29)三方面要求明显高于城镇家长(M值分别是3.64、3.85、4.11,P<0.05);父母教育程度影响其对子女职业利他主义的倾向,父亲教育程度对经济报酬(小学以下M=4.56,初中M=4.24,高中或专科M=4.10,大学及以上M=4.11)维度的评分有影响(P<0.05),教育水平越低对经济报酬的要求越高;父亲职业对利他主义、社会交际、追求新异的评分有显著影响(P<0.05)。
表1 父母对子女职业价值观评分
多因素分析提示,初中以上学历的母亲对子女职业利他主义的评分都显著高于小学以下学历的母亲。
2.学生职业价值观测算及其影响因素。
(1)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测算。同事关系、成就感、声望地位排在学生职业价值观评分的前三位,社会交际、独立性、追求新异排在最后三位(见表2)。
(2)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提示,在权力支配和经济报酬2个维度上,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显著性差异。年龄偏小的学生在权力支配的维度上评分偏低,年龄越大的学生对经济报酬要求越高;在利他主义、成就感、声望地位、经济报酬、舒适环境和同事关系6个维度上,女生评分高于男生(P<0.05)。在智力激发、权力支配、社会交际、追求新异4个维度上,不同年级学生评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权利支配方面,年级越高,均值越大;而其他三个方面是三年级均值普遍偏低;不同生源地的学生在职业价值观的各维度上无显著性差异;父母教育程度在学生自己职业价值观各个维度评分上无明显差异。随后的多因素分析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结果。
表2 学生职业价值观评分
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子女职业价值观的影响。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常用父母教育程度、职业(体现社会地位)及家庭收入(体现经济地位)来衡量[3]。但由于家庭收入涉及个人隐私且变动性较大,所测结果难以反映客观情况,所以本研究仅涉及父母教育程度及职业2个因素。
数据显示父母和子女职业价值观维度评分的前三位中,声望地位与同事关系的排名均靠前。父母更重视经济报酬,而学生则对成就感有更高估值,说明学生更加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认同感。本研究中父母与子女对声望地位的评分都靠前,而以往研究认为学生重视经济报酬[4],社会声望是大学生最不重视的因素之一。这可能说明随着社会物质水平的总体改善,年轻人对职业社会地位的追求开始回归。
父母教育程度对学生职业价值观各维度的自我评分影响不显著,但父母职业及教育程度影响子女对父母期望的认知,突出体现在利他主义、经济报酬预期两个维度上。这说明在校大学生对职业价值观的评分有自己的独立性,但依然能清楚感知父母的影响。学生在择业时,可能会面临自身倾向与家庭期望的冲突。
2.自身因素的影响。
女生在利他主义、成就感、声望地位、经济报酬、舒适环境和同事关系6个维度上的评分均高于男生。这与凌文牲[5](1999)、郑伦仁和窦继平[6](1999)、阴国恩[7](2000)等人的研究结论相异,他们认为男女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无论从内容还是重要性排序上都是相当一致的。由于本研究与上述研究时间段上相差近十年,研究结果间存在的差异,可能说明十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女性接受教育的机会增加,眼界更加开阔,独立意识增强,与此同时新时代也赋予了女性更多的责任与压力,这些都可能促使女性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更高的期望和远景规划。而利他主义本身就是女性基于关爱、关怀的道德特性的体现[8],所以在这一维度上高于男性是容易理解的。
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研究结果不能客观反映年龄、年级与价值观各维度之间明确的相关性,但现有数据提示,年龄在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发展演变中有着重要作用。18-23岁学生对权力支配评分呈增长趋势,24-25岁学生在该评分上略有回落;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经济报酬的评分呈明显的递增趋势,说明随着学生日趋成熟,对权力经济的追求欲望日趋强烈,这是教育界需要重视的现象。同时卫管相关课程培训是否会激发学生对某些价值观维度产生更高的追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专业年级的影响。
总体来看,年级与各维度均值呈正相关,权力支配逐年增长,智力激发、社会交际和追求新异3个维度均数在大三时均有下降,在大四回升。三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临床实习,可能产生了一定的倦怠情绪,实习生主要是完成带教老师交付的简单工作,年轻人智力激发和追求新异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一般而言,实习生在医院普遍被看作“圈外人”,作为旁观者,又深刻体会到权力等级的森严,所以学生对权力有了现实层面的了解,但学生的客观身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其社会交际期望。返校后,随着校园生活的回归,这些维度的均值又有所回升,说明学校的气氛和相关课程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4.对卫管专业教育的思考。
2002年2月,国际医学教育学会(IIME)公布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其中就有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9]。作为医疗实践核心的职业道德和伦理行为,理应受到医学院校的重视,但现实并非如此。我国部分医学院校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认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正式开设了医学伦理学课程[10]。但至今仍以课堂教学为主,轻实践重理论是我国医学伦理学教学的现状。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在第五学期开设医学伦理学或在政治课中开设医德课,总课时约为30学时,不及美、日等国同类课程总学时的1/5[11]。而医学伦理学课程对卫管专业学生产生正面积极的职业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影响,管理理论与技能培训是课程设置的重要内容,案例教学、角色模拟、情境分析等培训手段给卫管专业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也可能会助长学生权力欲望和对成就感的过高评价,这会给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特别是刚踏入社会的前几年带来巨大的心理落差。所以学校应积极改变教学方式,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12];改变以理论考试为主的成绩考核,注重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吸收及应用情况;与此同时还应开设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价值观引导课程,向学生客观展示卫管相关职业的发展轨迹,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一些两难情境,开展广泛深入的讨论交流,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卫管职业预期。
[1]宁维卫.中国城市青年职业价值观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4):10-20.
[2]胡兰沁.大学生工作价值观问卷调查[EB/OL].http://www.sinica.edu.tw/as/survey/srda/ques/e92015.pdf.(2011-11-20).
[3]侯志瑾.家庭对青少年职业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3):90-95.
[4]吴爱南.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现状[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增刊,2010:72-73.
[5]凌文辁,方俐洛,白利刚.我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J].心理学报,1999,31(3):342-348.
[6]郑伦仁,窦继平.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定量比较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5(2):70-75.
[7]阴国恩,戴斌荣,金东贤.大学生职业选择和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4):38-43.
[8]杨韶刚.什么是有道德的人——当代心理学向科尔伯格提出的挑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3(4):48-51.
[9]国际医学教育学会.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2,23(2):1-5.
[10]刘 辉,等.关于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医学研究杂志2010,39(5):115-116.
[11]粱新宗.医学伦理学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中外健康文摘2008,5(1):124-125.
[12]曾钊新,李建华.道德心理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