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兵兵
河南省胸科医院,河南郑州 450000
作为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胃溃疡伴出血在传统认识领域内被视作是因进食对胃造成的机械刺激,也极可能由于食物的摩擦而导致出血。胃内存在食物及水份时,出血创面浸在当中,很难凝结成块,阻碍了止血的进行。在对胃溃疡伴出血患者的护理时,禁食常被视作是一项饮食护理方式。现阶段,临床上对于胃溃疡伴出血患者的禁食护理还没有统一的规范,基本依靠医疗护理人员的经验而实施。据相关文献报道,进食能够促进胃液的分泌,正常人群空腹时的血浆胃泌素指标通常不足50 pmol/L,当进食富含蛋白质食物后,该指标会上升3~5倍[1]。最近几年,笔者在临床实际中发现,在对胃溃疡伴出血患者治疗的过程中,由于饮食失当而导致的再度出血屡有发生,故应对禁食和进食对胃溃疡伴出血患者pH值的变化状况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充分认识患者胃内pH对止血效果的影响,为临床饮食护理提供可靠的依据。故选取了2012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在该院接受治疗的254例胃溃疡伴出血患者,并对其饮食护理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2年1—12月期间,在该院接受治疗的254例胃溃疡伴出血患者,其中196例为男性,58例为女性,年龄为15~60岁,平均年龄为(43.8±13.9)岁。根据相关诊断标准,上述患者均符合以下情况:①患者病情均经胃镜确诊,且年龄均在15~60岁之间;②患者没有代谢性疾病和明显的恶病质,肝、肾、心、脑等器官功能未见异常;③患者未出现频繁呕血或大量出血现象,即呕血次数均在1次/h或3次/d以内,出血量在1000 mL以下的;④患者未行胃大部分切除术,排除肿瘤患者以及正在服用非甾体类药物和激素患者。
将上述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104例,对照组150例,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入院后接受制酸、止血及补液扩容等常规治疗;入院后留置胃管,并抽取胃液,测定其pH值。
给予观察组患者进食常温流质食物:每天从上午8起,每隔4 h为患者提供鼻饲常温流质150 mL,4次/d;在每次鼻饲之前和其后的2 h,抽取患者胃液并测定其pH值,直至患者胃液潜血试验连续3次为阴性。
对照组患者绝对禁食:令患者绝对禁食直至出血停止,每天从上午8起,每隔4 h抽取患者胃液并测定其pH值,直至患者胃液潜血试验连续3次为阴性。
使用常规胃管法,留置胃管,根据设定的时间抽取胃液,并测量其pH值。胃黏膜内pH标准值是7.32,若胃内pH值下降,则会对胃黏膜造成损害。临床观察结果显示,胃溃疡的发病率和pH值有着密切的关联,若患者胃液的pH值出现了显著地下降,尤其是胃液pH值不足3.5时,是出血的危险信号。本研究经过对患者各个阶段的胃内pH值进行监测,并对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对禁食和进食对胃溃疡伴出血患者胃内pH值的影响情况进行分析。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采用t检验法检验差异,当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胃内的pH值出现了显著地上升,各阶段的pH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胃内pH值对比
胃黏膜溃疡基底血管被侵蚀破裂是导致胃溃疡伴出血最主要的原因。早我国,对于胃溃疡伴出血患者出血后胃内pH值变化的有关文献还较为少见。本研究经过对胃溃疡伴出血患者留置胃管,并对其胃内pH值进行不间断的测量,对患者胃肠功能和病情变化进行及时的掌握。研究结果显示,进食和禁食患者胃内的pH值会出现差异,进食患者胃内pH值出现了上升,从而降低了胃黏膜受胃酸的伤害[2]。该情况和相关研究结果相符。在有效的监护下,早期给予胃溃疡伴出血患者易消化的冷流质饮食,不但能够中和胃酸、降低胃黏膜所受的损伤、促进止血,还能够改善机体的状况,控制机体的应激状态,有效促进溃疡的愈合。此外,在本研究中,进食患者胃内pH值在4以上的占比显著上升,从而有效改善了胃内酸碱环境,防止了幽门螺杆菌的滋生,有利于溃疡的愈合。
而给予胃溃疡伴出血患者鼻饲冷流质时,应当由医护人员进行严密的监测,应对注入的速度加以控制,并适时了解患者的感觉,一般以患者7分饱较为理想。若患者出现了过于饱的感觉,则应于下一次鼻饲时降低注入的量。此外,应严密监测患者进食后的状况,包括是否存在恶心、腹痛以及排便状况等。
由此可见,早期以合理的方式给予胃溃疡伴出血患者适度的饮食,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胃内的环境,有效防止胃酸对胃黏膜造成的损伤,为患者的康复奠定基础。
[1] 徐瑞妙,陈石红,潘锦梅,等.禁食与进食对胃溃疡并出血患者胃内pH值的影响[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9,13(6):112-113.
[2] 游青林,郭亚辉.禁食与进食对胃溃疡伴出血患者止血效果的影响[J].亚太传统医药,2012,10(8):21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