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 滔
资中县中医医院,四川资中 641200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肠道病毒71型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发病率最高。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途径传播[1]。其被国家列为法定丙级传染病。自2010年起,某地区大力推广综合预防措施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疫情资料来源于疾病控制中心监测的2008—2012年某地区手足口病疫情调查数据;同期人口资料来源于某地区统计局。
病例诊断标准按照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08年版、2010年版)》[2]。
1.3.1 推广并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及监测制度,积极诊治 落实重点是各级医疗机构及预防监管部门,以“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为原则,当发现手足口病例,立即向相关机构报告。同时,上级卫生监察部门不定期抽调监察,重点是对门诊量多的儿科病房及社区中心做好指导、督促等各项预防控制工作。同时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建立和完善相关疫情预警制度,及时快速地核查处理疫情,控制其蔓延,
1.3.2 开展预检分诊,严防交叉感染 在手足口病高发的春夏季节,医院应实行预检分诊,为发热疱疹的患儿设立独立的诊疗室,加强候诊及就诊等区域的清洁消毒;对诊疗流程中的医务人员及器械、环境等,经行严格的消毒;对于疑似病例,应单独隔离观察;对重症患儿,应单独隔离治疗;按照操作流程严格对患儿使用过的物品及分泌物经行消毒处理。
1.3.3 加强集体单位的预防控制 主要单位包括中小学校及各种托儿机构,加强对监护方和托管方相关知识的教育培训,做到“懂预防,能发现,会隔离”。教室和宿舍等公共场所要求通风良好;同时每日小儿使用过的物品进行清洗消毒:重点区域包括教室、进餐间、宿舍、卫生间、玩具等;加强对小儿卫生教育,广泛开展卫生宣传,使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卫生习惯[3]。上述各级机构要确保“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预防原则落实到位。并建立预警机制,对可能或已经发生疫情的单位,及时做到包括听课、关园等措施准备。
1.3.4 开展健康教育,提高群众防病知识水平,引导舆论导向 重点是儿童家属,包括正常儿童家属和患病儿童家属。提高其对手足口病的知晓率,增强其防护意识,通过家长座谈会等形式大力宣传手足口病防护知识,并使其能以科学的态度应对手足口病疫情。引导家长对儿童经行卫生习惯教育,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另外,需要使家长知晓已患病儿童的日常护理,加强居家物品勤晾晒、勤换洗,患儿粪便及时清理等[4]。
采用SPSS 15.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008—2012年各年发病例数分别为165例,179例,120例,93例,88例;发病例数的绝对值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根据该地区统计局提供的人口数量,计算出各年发病率分别为61.6/10万、65.2/10万、57.8/10万、52.1/10万、49.4/10万;2012年该地区手足口病的发病率与2008年、2009年比较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5年间均无爆发性事件及死亡事件报告,见表1。
645例报告病例大部分集中在6~10月份,共481例,占总报告例数的74.6%,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高发月份依次为6月、8月、7月、9月、10月,分别占总报告例数的21.40%、15.97%、14.11%、9.92%、7.13%。采取综合预防措施前两年(2008年、2009年)与此后3年相比,高发月份的分布一致,可见,预防措施对手足口病的流行时间分布影响不大,见表1。
5年间,城区发病比例为58.9%,乡镇为41.1%。其中,采取综合预防措施前两年(2008年、2009年)城区发病比例为66.0%,乡镇为34.0%,此后三年,城市与乡镇分别占50.8%和49.2%。其差异显著(P <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随着预防措施的开展,城市手足口病发病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
表2 2008—2012年某地区手足口病病例地区分布[n(%)]
表2-1 预防前后某地区手足口病病例机构分布对比[n(%)]
5年发病资料中,学校儿童占16.3%,托儿机构占24.0%,散居儿童占59.7%。预防措施推广前,学校儿童、托儿机构儿童及散居儿童的发病资料分别占22.1%,27.6%和50.1%;而措施推广后,三处机构的发病资料分别占9.6%,19.9%和70.4%。采取预防措施后,学校和托儿机构的发病例数比例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表3 2008—2012年某地区手足口病病例机构分布[n(%)]
表1 2008—2012年某地区手足口病病例时间分布
表3-1 预防前后某地区手足口病病例机构分布对比[n(%)]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其发病年龄小,小儿对肠道病毒具有易感性高、传染性强,多发隐性,传播途径广,传播快速等特点。疾病控制的难度较大,易出现疫情爆发或大范围流行[5]。某地区自2010年起,在该地区管辖范围内广泛推广手足口病防控措施,通过3年努力,对比防控前的流行病学特点,我们发现: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出现逐年下降趋势,虽然其集中发病的季节性特征未改变,但其分布地区分布和机构分布却发生了一定变化:1、地区性分布表现为城区手足口病发病率明显降低,且明显低于乡镇。我们分析原因之一:数据上体现为城区发病率明显降低,而乡镇发病率明显增高。我们认为,两者在比例上呈现此消彼长的趋势,但总的发病人数绝对值却均为降低,体现出预防措施的有效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前期预防宣传工作着重于城区,城区人口对手足口病的知晓率及疾病防控意识普遍高于乡镇人口。对此,我们分析认为,下一步预防控制工作的重点,将是如何把有效地防控知识传播到乡镇及散居的个体家庭,尤其是家长文化素质不高,生活条件不好的地区。
通过近5年某地区手足口病的流行情况,结合预防措施的执行情况,我们认为:手足口病是一种可防可控的小儿常见传染病,其重点在于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加强疾病知识及防控知识的传播。
[1] 盛忠英.手足口病区及患儿的消毒隔离措施[J].中国医药科学,2011,1(12):81,110.
[2] 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J].国际呼吸动态,2010,30(24):1473-1475.
[3] 杨桂莲,赖雪珍.手足口病的预防及护理[J].山东医药,2009,49(16):113.
[4] 廖炯,黄萍.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治疗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7):451-452.
[5] 吴永林,吕安蓉.固原市原州区2008—2011年手足口病例流行特征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2,34(7):72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