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域OCT在病理性近视眼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厚度检测中的分析研究

2013-09-17 04:17石志成罗小柳刘玉爱
中国卫生产业 2013年14期
关键词:病理性皮层黄斑

石志成 罗小柳 刘玉爱

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眼科,广东江门 529030

近视眼(myopia)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屈光不正,一直以来受到眼科学者的关注和研究。由于人种和文化特点,我国近视眼患病率居高不下,据调查,2003年中国学生近视发病率接近60%,位列世界第二位,患者人数超过六千万,因近视致盲人数达30万,位列世界之首。

在眼科临床上,近视(myopia)可分为生理性近视(physiological myopia)和病理性近视(pathologic myopia)。病理性近视其等效球镜度数为-6.00D或-6.00D以上,病理性近视又称高度近视,易并发后巩膜葡萄肿、视网膜脱离、黄斑出血、黄斑裂孔形成、白内障或青光眼等并发症,日益成为主要致盲性眼病之一[1]。病理性近视的具体病理生理仍不明确,通常认为是遗传和环境因素两者相互作用所致。在直接或间接眼底镜、FFA(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或眼底照相等检查中观察到的病理性近视黄斑部的改变主要有黄斑区出血、漆样裂纹、脉络膜新生血管、黄斑囊样变性和裂孔、Foerster-Fuchs斑、黄斑萎缩等,这些改变均是在在血管造影中或平面上观察到的,缺乏对视网膜截面立体观察,因而对病理性近视的一些改变未能进行进一步的观察研究,对黄斑功能和结构的评估非常有限。

OCT(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是20世纪90年代初应用于临床的医学成像诊断技术,其基本的工作原理是:将光束照射到要被成像的标本或组织上,光束被不同距离上的微细组织结构反射,通过测量反射光的延迟时间,可以无创地测量标本或组织的纵向内部立体结构,然后利用计算机把获取的信息转换为二维或三维图像。虽然MRI(核磁共振)及CT等医学成像诊断技术早已被应用于眼科临床诊断,但由于其分辨率较低、价格昂贵、设备复杂、检查费用高,这些检查在眼科临床日常诊断中并没有获得广泛应用。OCT是利用光束进行检测的,因为光容易进入眼睛,所以OCT特别适合在眼科临床应用,能够获得眼内结构分辨率很高的断层扫描成像图,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很有价值的信息,是对传统FFA(眼底血管荧光造影)和眼底照相、眼底镜检查的一个有力的补充。

因此,有必要利用OCT对病理性近视眼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厚度的变化进行更深一步的分析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12月在该院眼科门诊行黄斑区频域OCT检查的病理性近视眼患者63例(63眼)作为观察组和正常眼患者54例(54眼)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病理性近视组)为屈光不正等效球镜度数≥-6.00D者,眼位正常,中心固视良好,排除合并有其它眼部疾病(角膜、视网膜、黄斑病变及视神经病变)或眼部手术史者,无明显的全身疾病及颅内疾病,其中男性患者31例(31眼)女性患者32例(32眼),右眼33只,左眼30只,年龄16~50岁,平均(32.55±11.23)岁。对照组(正常眼组)为在我院眼科常规体检,未发现眼部异常,验光屈光度≤-0.50D,裸眼视力≥1.0,眼位正常,中心固视良好,排除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高血压病、免疫风湿性疾病等可能导致眼部改变的慢性全身性疾病者,其中男性患者28例(28眼),女性患者26例(26眼),年龄17~52岁,平均(33.15±10.23)岁。

1.2 方法

入选的病理性近视眼(按定义标准)患者和正常眼组常规行裸眼视力、裂隙灯显微镜、眼压、A超、检影验光及眼底检查;在同一天使用德国Carl Zeiss公司的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仪(CirrusTMHD-OCT4000-7223)进行黄斑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检测,以及黄斑区形态学探察。全部采用内注视(即检查眼注视镜头内的注视标记);以中心凹为中心对黄斑区进行扫描,定位施行6条夹角为30。的长6 mm的放射状线性扫描,再经计算机处理生成黄斑区视网膜地形图。该地形图为以黄斑中心凹为圆心,分别以1.0、3.0、6.0 mm为半径,作三个同心圆,形成中心圆、内环和外环。中心圆代表黄斑中心凹部分,内环和外环分别被分为上、下、鼻、颞侧4个象限,由此将黄斑区视网膜地形图分为9个部分;检查者通过屏幕了解患者的注视状态和扫描情况,调整焦点,获得满意图像后储存,对图像进行分析及定量测定。为避免不同检查者、机器和环境之间的误差,本研究的视力测量、眼部检查、检影验光和OCT检查均由同一技术人员在相同条件下进行检查。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OCT检查观察组(病理性近视眼组)和对照组(正常眼组)的九个部位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见表1。t检验显示黄斑区的神经上皮层厚度中,A1、A5区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A2、A3区观察组(病理性近视眼组)均低于对照组(正常眼组),P < 0.05,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4、A6、A7、A8、A9区,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 < 0.01,两组间的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屈光不正(近视、远视、散光)是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在视力2020行动中,屈光不正(主要是近视)已被列为2020年要在全世界基本消除的几种可避免的致盲眼病之一。病理性近视(pathologic myopia)又称高度近视,中国病理性近视的患病率约1.5%,占近视眼的5%,其精细的病理生理仍不十分清楚,通常认为是环境和遗传因素两者综合作用的所致。目前,眼科临床上主要采用OCT对黄斑部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进行测量。OCT是一种无创、快速地对视网膜的细微结构进行横断面扫描,能清晰地显示和客观地测量视网膜的不同层次结构,是目前定量分析视网膜内部结构的理想检测方法之一,其对视网膜的组织学检查结果符合病理组织切片的结构[2]。CirrusTMHD-OCT采用先进的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技术获取OCT数据,比第一代OCT技术快约70倍(每秒A扫描次数分别为27,000次和400次),是一种非接触、高分辨率层析和生物显微镜成像设备,它可用于黄斑的活体查看、轴向断层以及三维成像及测量。

表1 病理性近视眼组与正常眼组黄斑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比较(um)

本研究重点通过频域OCT检查病理性近视眼患者63例(63眼)和正常眼患者54例(54眼),对其黄斑区视网膜进行测量,记录黄斑区(9个分区,详见图 1)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平均厚度。Chan等[3]报道黄斑区范围内的视网膜厚度与年龄及性别不相关。在本研究中选择的是年龄相对集中,且性别相对均衡,故不考虑年龄及性别因素影响。关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分布情况,在病理性近视眼组和正常眼组中得到了相同的结果,在直径1~6 mm的范围内,颞侧最薄,上、下方和鼻侧视网膜厚度相对较厚,这符合黄斑神经纤维在解剖学上的走行分布:黄斑发出的神经纤维沿弧形方向到达视盘,颞侧周边部神经纤维以水平子午线为界,分别由上下方绕过黄斑到达视盘。上述结果均提示,随着近视度数的增加,病理性近视眼的视网膜确实是变薄的,但是在旁中心凹区,而不是黄斑中心凹区。病理性近视眼的眼轴延长、巩膜组织的物理力学改变可能是导致病理性近视眼的旁中心凹视网膜变薄的直接因素。通过我们对不同程度近视眼患者进行OCT检查结果的分析发现:对于视力基本接近正常、眼底黄斑尚无明显病理性改变的病理性近视患者,其视网膜厚度区域性变薄。在视功能最敏锐的黄斑部中心凹(A1),病理性近视眼的视网膜厚度无明显变化。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病理性近视对视网膜特别是黄斑部的影响是确实存在的,病理性近视眼黄斑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变薄的具体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继续扩大观察样本例数,定期随访和分析研究,将有助于对病理性近视眼黄斑部的病理变化及其机制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更好地为防治病理性近视眼黄斑部的并发症提供指导。

[l] 汪芳润.近视眼研究的现状与存在问题[J].中华眼科杂志,2003,39:381-384.

[2] 谢娟,李西玲,韩玉萍,等.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诊断RPE脱离[J].国际眼科杂志,2004,4(1):107-108.

猜你喜欢
病理性皮层黄斑
股骨中上段慢性骨髓炎合并病理性骨折患者术中顽固性低血压1例
小针刀疗法在病理性疼痛中的研究进展
磷脂酶Cε1在1型糖尿病大鼠病理性神经痛中的作用初探
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患者扣带皮层结构和灌注变化
急性皮层脑梗死的MRI表现及其对川芎嗪注射液用药指征的指导作用研究
病理性醉酒的病人在发病期间杀人,构成犯罪吗
ELM及IS/OS完整性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预后视力的影响
基于复杂网络的磁刺激内关穴脑皮层功能连接分析
裂孔在黄斑
眼前突然一片黑?可能是它出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