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宇
64排CT室,河北省邢台市第三医院,河北邢台 054000
冠心病已经成为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一大杀手[1]。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均寿命的延长,近年来发病率有所增加。64排螺旋CT的出现为冠心病的诊断提供了一种快捷有效的新方法,可以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的斑块及狭窄程度[2]。医学界普遍认为具有稳定的窦性心律,且平均心率在70次/min以下是检查成功的重要条件[3]。尽管64排螺旋CT已经成为临床诊断的一部分,但它也存在一定的缺点,限制了它在临床中更为广泛的应用。心电编辑软件的出现,使准确评价心率过快患者的冠状动脉图像成为可能。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心电编辑能够明显提高心率过快患者的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同时,我们也得到如何应用心电编辑才能获得更为清晰的图像。
在2010年12月—2012年12月,因临床疑似冠心病行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2100例,从中随机选取平均心率<70次/min的110例患者做为对照组A组,平均心率在70~80次/min的90例作为实验组B组,平均心率在80~90次/分的90例作为实验组C组,>90次/min的90例作为实验组D组。所选380例患者年龄范围35~72(54.5±11.9)岁。男性215例,女性165例。本研究的排除标准:对碘剂过敏,呼吸运动控制不佳,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使用PHILIPS BRILLIANCE 64排螺旋CT辅以Medrad CT型双筒高压注射器和EBW4.5工作站进行CT扫描和图像后处理。心电编辑用CT机自带软件完成。冠状动脉扫描经肘前静脉注入碘帕醇370造影剂,速度及剂量取决于患者的体重,注药速度约4.5~5.0 mL/s,造影剂约60~80 mL其后追加30~40 mL生理盐水。扫描方向为头顶到脚,电压120kV,管电流800mAs,旋转时间0.4 s、0.5 s,螺距0.2、0.24,准直0.625*64,层厚0.8 mm,间隔0.4 mm。使用智能阈值触发技术,兴趣区置于降主动脉,阈值为120HU,进行吸气后屏气扫描,扫描范围从气管分叉以下1 cm到心底部。
① A组病例的图像直接传至EBW4.5工作站。
② B、C、D组病例的图像,先观察心电信号,判断有无异常R波触发点,采取合适的添加、删除及移动等方式进行编辑,而后进行多时相重建,选择最清晰图像与原始图像一起传至EBW4.5工作站。
③ 在工作站进行数据处理,对直径>1.5 mm冠状动脉节段进行分析,并对每只血管进行MIP、VR及CPR显示。
① 参照美国心脏病协会的标准,冠状动脉节段定义为管腔>1.5 mm的冠脉及分支,分15个节段[4]。
② 图像质量评价标准:由2名经验丰富的医师独立完成对冠脉分节和图像质量的评价,
但是在影像诊断之前,并不向他们提供关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图像编辑信息。当诊断出现分歧时请示上级医师。图像质量采取三级评分法:I级:优质图像,各节段血管光滑、完整无伪影。Ⅱ级:可评价图像,部分节段血管有伪影影响,但不影响诊断。III级:不可评价图像,部分管腔出现严重伪影,影响诊断。
分别记录对照组及实验组冠状动脉处理后图像质量,对所得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采用χ2检验,取双侧精确概率,P < 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A组110例患者共有1320节段,可诊断率90.99%,B组90例患者共有1200节段,可诊断率89.08%,C组90例患者共有1170节段,可诊断率88.89%,D组90例患者共有1100节段,可诊断率82.55%,各组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如表1所示,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B、C组与A组图像质量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D组与A组图像质量评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如表2所示。
表1 CTA图像质量评价(条)
影响冠状动脉成像的质量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患者的心率。对于心率较低(<70次/min)的患者检查的成功率一般是可以保证的,但对于部分患者因为心律失常、房颤及不明原因心电图异常等原因不能将心率控制在较低水平,致使扫描得出的图像不够理想。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应用心电门控扫描,目前主要有两种方式:前瞻性心电门控及回顾性心电门控。由于前瞻性心电门控对CT机的扫描速度及患者的心率有较高要求[5],本研究病例未采用此种扫描方法。回顾性心电门控是在探测器旋转的同时,记录心电图,再将不同心动周期的特定时相与采集得到的原始数据进行匹配,最后获得重建图像[6]。
64排螺旋CT在扫描过程中可以根据心率来调整心脏图像的重建方式,心率低于70次/min时,采用单扇区重建方式,心率高于70次/min时,自动采用多扇区重建方式。多扇区重建的基本原理是采用数次心动周期、不同序列的扫描数据来重建所需的冠状动脉图像。多扇区重建的优点是能提高时间分辨率,缺点是由于扫描数据是从不同心动周期中获取,心脏的快速运动产生的运动伪影使扫描数据遗漏可影响图像质量。
重建图像的时相有两种方法:相对相位法与绝对时间法。绝对时间法是在R波出现之前或之后的固定延迟时间点重建图像,而不论心率变化情况[7]。相对相位法是根据前一个R波峰的预设延迟时间来确定重建数据间隔的起始点。本研究病例采用相对相位法进行重建。回顾性心电门控重建的心电相位的确定是以R-R间期为基础的,心脏收缩期的时间变化较小,心脏舒张期的长短受心率的影响明显,要想获得冠状动脉相对静止的容积图像必须有足够的心脏舒张期。对于心率较低的患者,目前比较统一的看法是重建舒张中期即R-R间期大概75%左右可以得到理想的图像。而对于心率较高的患者,我们主要在心脏收缩期来重建图像,大部分可以得到比较理想的结果。
随着心率的增加,心律失常及心电信号R波异常标定出现更多[8]。我们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手动插入、删除、移动R波标定点等手段对原始心电图进行编辑,显著提高了冠状动脉成像的准确性。对于早博的病例,采取去除异常R波标注点的方式。不明原因R波标注点异常的,首先确定前面正常R-R间期,然后由此确定后面异常R波标注点的位置,通过移动、增加或者删除等方式修改R波异常标注点,而后进行重建。但当心率过快达到90次/min以上时,图像质量对于心率的波动更加敏感,心电编辑后图像的质量仍相对较差。
表2 实验组与对照组图像质量比较
总之,在心率较快患者中,利用心电编辑软件可以显著提高平均心率<90次/min患者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对于平均心率>90次/min患者,图像质量有所提高,但是效果不够理想。本研究结果对于临床医师选择行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有着一定指导意义。
[1] 齐燕,齐双,欧陕西.双源CT在心脏成像中的应用研究[J].心脏杂志,2010,22(2):302-304.
[2] Herzog C,Aming-Erb M,Zangs,et al.Multi-detector row CT coronary angiography:influence of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 and heart rate on image quality[J].Radiology,2006,238:75-86.
[3] Hoffmann MH,Shi H,Manzke R,et al.noninvasive coronary angiography with 16-detector row CT:effect of heart rate[J].Radiology,2005,234:86-97.
[4] 姚红霞,张国富,张鹏,等.心电编辑软件在64层螺旋CT心律失常患者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初步应用[J].放射学实践,2011,26(1):38-42.
[5] Schoepf UJ,Becker CR,Ohnesorge BM,et al.CT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J].Radiology,2004,232(1):7-17.
[6] 杨立民,刘成磊,徐凯.心电编辑对提高双源CT冠脉图像质量的初步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2):182-185.
[7] Herzog C,Arning-Erb M,Zangos S,et al.MultiDetector row CT coronary angiography:influence of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 and heart rate on image quality[J]. Radiology,2006,238(1):75-86.
[8] Matsutani H,Sano T,Kondo T,et al.ECG-edit function in multidetector-row computed tomography coronary arteriography for patients with arrhythmias[J].Circ J,2008,72(7):1071-1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