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晓芬 徐慧红 吴春羚
上饶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江西上饶 334000
世界卫生组织相关资料显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约有40%~50%死于发病后的几小时内,而70%的患者却死于送往医院的途中或现场[1]。本院急诊科自2009年1月—2011年1月对该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采取了预见性的院前护理措施,获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对该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例,男28例,女12例,年龄在47~79岁之间,平均年龄(66.4±3.8)岁;患者发病至救治时间为15~220 min,平均时间为(46.5±5.5)min;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1 对照组护理 对照组采用常规性的院前急救方法,救护车到达现场后给患者氧气支持,给予心电监护,对心电图情况加以观察,将患者及时送往医院进行救治、做好手术的准备。
1.2.2 观察组护理 在观察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以下护理:嘱咐患者及其家属保持镇静,患者应绝对静卧,避免对患者进行不必要的挪动,不要擅自将患者送往医院,以免耽误患者病情。如家中有急救药物,可让患者舌下含服0.5 mg的硝酸甘油,如有氧气设备,应给予患者氧气支持。到达现场后,应立刻携带急救药物下车,并速度奔赴现场,根据患者病情对患者采取相应的卧床体位,并立刻给予患者氧气支持。转运前应对对患者做好全面的评估,根据评估的分值,确定在转运途中需要准备的药物及仪器,并留意患者的生命体征。
记录两组患者从呼救到实施抢救以及接受院内专业性治疗的时间以及患者的死亡率及病死率。
采用统计学SPSS 11.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χ2检验,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急救反应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急救反应时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果见表1。注:两组患者急救反应时间对比,P<0.05,t=4.532。
表1 两组患者急救反应时间对比分析[n(%)]
观察组患者病死率为10.5%,对照组患者病死率为22.5%,两组患者病死率具有差异性(P < 0.05)。观察组患者发生急性左心衰、心率失常及心源性休克的比例均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观察组患者发生急性左心衰、心率失常及心源性休克的比例均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比较[n(%)]
心肌对血氧的耐受性非常低,在少量心肌细胞出现缺血性坏死。急性心肌梗死需要尽早救治,保护心脏功能受到进一步的破坏[2]。研究调查显示,约有50%的心肌梗死患者是死于病发的1 h内。由于病情延误,导致患者丧失了最佳的救治时机,当护理人员接待求救电话时,应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实施自救或他救,从而缩短患者急救反应时间[3]。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平均急救反应时间为(78.51±11.21)min,对照组患者平均急救反应时间为(168.55±14.32)min,两组反应时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性(P < 0.05);观察组患者病死率为10.5%,对照组患者病死率为22.5%,两组患者病死率具有差异性(P < 0.05)。观察组患者发生急性左心衰、心率失常及心源性休克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从这几个方面来看,预见性护理在院前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中实施具有积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上予以推广应用。
[1] 梁慧.预见性护理程序在院前急性心肌梗死救护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2,18(23):125-126.
[2] 张继娜.预见性护理程序在院前急性心肌梗死救治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295-296.
[3] 沈莹,张学萍,马小艳,等.预见性护理干预对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便秘的影响[J].护理学报,2009,16(18):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