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娟 许华山 邓 铸 宣 玲(蚌埠医学院精神医学系,安徽 蚌埠 233000)
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患者要承受心绞痛、心肌梗死等躯体上的痛苦〔1〕,导致冠心病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恐惧、抑郁、焦虑、孤独等情绪,甚至有一部分患者发展成急性应激障碍〔2〕。本研究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合并急性应激障碍的老年患者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急性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7年3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120例冠心病合并急性应激障碍的老年患者,并选取同时期的120例单纯冠心病患者。所有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急性应激障碍的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关于急性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急性应激障碍组男47例,女73例,平均年龄(66.3±6.4)岁;单纯冠心病组男67例,女53例,平均年龄(52.7±5.8)岁。两组性别、平均年龄比较差异显著(P<0.05)。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个人史、既往史进行统计与分析,并发放症状自评量表(SCL-90)、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健康状况调查问卷、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SAQ),并对两组患者的上述量表及问卷的得分进行统计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1 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对比 两组患者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子女情况、经济状况、人际关系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对比(n,n=120)
2.2 两组患者个人史与既往史情况对比 急性应激障碍组与单纯冠心病组患者在吸烟、饮酒、合并慢性病情况、精神病家族史及性格特征方面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个人史与既往史情况对比(n,n=120)
2.3 两组患者SCL-90各因子得分情况对比 急性应激障碍组与单纯冠心病组患者SCL-90各因子得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SCL-90各因子得分情况对比(±s,n=120)
表3 两组患者SCL-90各因子得分情况对比(±s,n=120)
组别 总分 躯体化 强迫 人际关系 抑郁 焦虑 敌对 恐怖 偏执 精神病性急性应激障碍组 176.4±29.4 2.4±0.2 2.2±0.6 1.9±0.5 2.1±0.4 2.3±0.5 2.1±0.6 2.2±0.7 1.7±0.4 1.8±0.3单纯冠心病组 126.5±18.6 1.4±0.3 1.5±0.5 1.3±0.4 1.4±0.5 1.6±0.3 1.5±0.4 1.3±0.7 1.2±0.2 1.5±0.3 t值 15.712 21.909 9.818 10.265 11.976 13.151 9.115 9.959 12.247 7.746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两组患者SDS与SAS评分对比 急性应激障碍组与单纯冠心病组患者SDS与S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SDS与SAS评分对比(±s,n=120)
表4 两组患者SDS与SAS评分对比(±s,n=120)
评分急性应激障碍组组别 SDS评分 SAS 34.6±8.8 38.7±6.9单纯冠心病组 45.2±7.9 47.1±7.4 t值 9.819 9.095 P值 <0.05 <0.05
2.5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急性应激障碍组与单纯冠心病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n=120)
表5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n=120)
组别 生活质量总分 生理功能 生理职能 躯体疼痛 总体健康 精力 情感职能 精神健康 社会功能急性应激障碍组 52.5±9.4 53.1±7.8 42.6±7.5 48.6±6.9 50.2±4.6 51.6±8.7 56.2±8.1 49.4±7.6 54.9±8.5单纯冠心病组 65.3±10.4 62.4±6.5 50.7±8.1 57.4±8.5 58.9±7.3 60.2±7.9 72.6±9.6 58.6±7.3 66.3±10.7 t值 10.002 10.034 8.038 8.805 11.045 8.017 14.303 9.564 9.139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6 两组患者SAQ量表评分对比 急性应激障碍组与单纯冠心病组患者SAQ量表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6。
表6 两组患者SAQ量表评分对比(±s,n=120)
表6 两组患者SAQ量表评分对比(±s,n=120)
组别 活动受限程度 心绞痛稳定状态 心绞痛发作情况 治疗满意程度 疾病认识程度急性应激障碍组29.3±3.7 2.1±0.4 7.3±1.2 9.5±1.9 8.9±1.8单纯冠心病组 24.2±2.1 3.2±0.7 5.7±0.6 13.8±2.2 11.2±2.8 t值 13.132 14.946 13.064 16.204 7.569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情绪应激以及行为特征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冠心病造成的心绞痛、心肌梗死不仅使患者在躯体上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且对患者的心理有极大的影响,而社会心理因素对冠心病的发生又有着不小的作用〔3〕,故部分患者易形成恶性循环,在剧烈的精神刺激、生活事件或持续困境的作用下,发生急性应激障碍,对于这类患者,若不及时进行早期、有效的干预,易发展成为创伤后应激障碍〔4〕。
在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中,有超过半数的患者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恐惧、抑郁、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而在冠心病合并急性应激障碍的患者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85%〔5〕。由于冠心病是一种慢性病,患者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被疾病所困扰,若治疗效果不佳,随着疾病的发展,部分患者的症状会加重,如心绞痛发生变异,甚至发生心肌梗死,长此以往,疾病本身带来的疼痛、疾病使其失去了劳动能力以及接受治疗所需要的经济支持〔6〕。加上患者的恐惧,以及担心失去家庭与社会对自身的支持使患者常常处于一种较为抑郁、压抑的状态。以上因素无疑对患者的心理产生了较为强烈的冲击,机体因此发生了较为强烈的应激反应,而应激导致了机体肾上腺激素的大量分泌,更加加重了患者的病情〔7〕。而我国的文化背景导致了男性与女性不同的社会地位与家庭地位,女性在冠心病的发病人群中也占据了较大的比例,但在整个疾病的发展过程及治疗过程中,女性受到的人文关怀以及社会支持要远远低于男性,因此更容易处于一个不利于疾病治愈的心理环境。本研究中同样发现急性应激障碍组的女性比例要显著高于正常组。欧美等国的调查表明〔8〕,受教育程度越高的患者,其对医疗信息以及疾病情况的掌握更加全面、准确,不易被外界的负面消息干扰,不会盲目地悲观,其抑郁、焦虑的程度要低于那些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另一方面,文化程度较高的患者,由于从事技术含量更高的职业,经济状况、公费医疗或医疗保险的覆盖率要明显优于那些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的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在发生急性应激障碍的患者中,其整体心理状况要差于那些单纯冠心病的患者,这可能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所接受的治疗是否起效有关。部分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心绞痛发生的频率很高,且为不稳定心绞痛,起初能够依靠硝酸甘油等药物进行缓解,若疼痛发生的频率太频繁,患者无法耐受,生活质量受到极大的影响,其原本拥有的社会职能与情感职能也失去大半,部分患者的家庭生活甚至也会受到影响〔9〕。对于接受介入治疗或搭桥手术的患者来说,若治疗成功,效果良好,则患者的病痛会得到极大减轻,但只要是手术,必然存在失败的概率,那些手术效果不佳的患者,在支付较为昂贵的治疗费用后,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心理也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老年冠心病患者发生急性应激障碍与其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庭状况、经济状况、个人史、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效果及其整体的心理状况有密切联系,在对患者的治疗及护理中,应对上述环节进行有针对的干涉。
1 肖继明,徐 军,缪东培.冠心病患者伴焦虑抑郁的心理干预〔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1;24(9):927-9.
2 李永宏,王菊花,苟先梅,等.26例急性应激障碍临床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7):793-5.
3 孟 玫.冠心病患者心理分析及护理〔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2010;9(23):1940.
4 Tashtoush B,Gonzalez-Ibarra F,Abed M.Mycotic pseudoaneurysm of the femoral artery in a patient with psoriasis〔J〕.Intern Med,2012;51(19):2831-4.
5 Hert MD,Dekker JM,Wood D,et al.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diabetes in people with severe mental illness〔J〕.Rev Psiquiatr Salud Ment,2009;2(1):49-59.
6 纪 荣.老年冠心病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J〕.吉林医学,2009;30(10):895-6.
7 Karjalainen JJ,Kiviniemi AM,Hautala AJ,et al.Effects of exercise prescription on daily physical activity and maximal exercise capacity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type 2 diabetes〔J〕.Clin Physiol Funct Imaging,2012;32(6):445-54H
8 Shanmugasegaram S,Russell KL,Kovacs AH,et al.Gender and sex differences in prevalence of major depression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patients:a meta-analysis〔J〕.Maturitas,2012;73(4):305-11.
9 Bunevicius A,Gintauskiene V,Podlipskyte A.Fatigue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association with thyroid axis hormones and cortisol〔J〕.Psychosom Med,2012;74(8):84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