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洁琼 徐水凌 张力衡 谢 樱 苏晓曼 (嘉兴学院医学院,浙江 嘉兴 314001)
我国空巢老人家庭约占老人家庭的25%,预计2030年后,空巢老人家庭在老人家庭中所占的比例将达到90%〔1,2〕。至2010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9亿,占8.87%,而65岁以上的空巢老人超过2 500多万。空巢老人由于长期与子女分居,缺乏良好的身心照顾,加之年迈衰弱,极易出现身心疾病。如何更好地解决空巢老人身心健康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末,浙江省就率先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在浙江省沿海地区农村,由于地理、历史等因素,更多的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经商,使得“家庭空巢化”更趋严重,空巢老人身心健康亟待进一步得到关注和解决。本文对浙江省沿海地区农村进行了农村老年居民(空巢/非空巢)心理现状与疾病相关性问卷调查,并进行了对比分析。
1.1 调查对象 浙江省沿海地区农村(温州市永嘉县)4个自然村,60岁以上的老年农村居民185名,排除标准为:(1)言语交流困难者;(2)伴有意识障碍者;(3)患有精神疾病者。其中空巢老人组90名,平均年龄 (69.6±7.5)岁,男性36人,女性54人;非空巢老人组95名,平均年龄 (64.3±6.4)岁,其中男性42人,女性53人。空巢老人组与非空巢老人组在性别、年龄、婚姻、教育程度、职业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调查内容和方法 制定《浙江省沿海地区农村空巢老人心理现状与疾病相关性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被调查者是否为空巢老人及其一般情况、心理现状和生理健康状况,现患病情况。首先对调查员进行集中培训,使调查员熟悉本次调查的目的、意义、方法及注意事项。2011年7~8月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进行入户问卷调查。在调查过程中首先说明本次调查的目的、意义,取得当地农村居民的配合,以保证调查结果真实、可靠。调查问卷当场填写并回收。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F和χ2检验。
2.1 心理状况分析 空巢组在孤独感、睡眠障碍方面的发生频数明显高于非空巢组(P<0.05),空巢组感觉生活有乐趣(54.4%)也明显低于非空巢组(67.4%),且空巢组交往的朋友数量方面显著低于非空巢组(P<0.05)(表1)。
表1 空巢组与非空巢组老人心理状况结果〔n(%)〕
2.2 所患疾病分析 空巢组老人脂肪肝、肾功能不全的患病率高于非空巢组(P<0.05);而非空巢组老人的脑卒中后遗症和老年痴呆症的患病率则明显高于空巢组(P<0.05)(表2)。
表2 空巢组与非空巢组老人常患慢性疾病比较〔n(%)〕
我国农村空巢老人主要呈现以下特征:(1)高龄老人所占的比例较高;(2)心理健康状况较差;(3)与他人交流少,生活在相对封闭的自我环境里;(4)身体健康状况较差;(5)生活缺少他人照料;(6)老人主要是靠自己的劳动所得维持生存,收入很低,生活水平低。作为一个很脆弱的群体,空巢老人在生活中易出现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问题。而农村空巢老人的生存状态更应受到社会各界更多的关爱和关注〔3〕。有研究证实,空巢老人由于长期缺乏家庭成员的关心、照顾,患身心疾病的概率要高于非空巢老人。在医疗卫生资源相对较缺乏的农村地区,了解空巢老人心理和身体的健康状况,更好地为他们解除病患,是各级政府、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和社会学研究的热点。
一般来说,生活孤独需要更多的朋友交往,但农村空巢老人交往的朋友数量明显低于非空巢老人(P<0.05),其原因可能为:(1)因其家庭照顾的缺乏而需要更多时间自理生活起居和简单农务劳作;(2)空巢老人易产生孤苦、自卑、自怜等消极情感而不愿与人交往〔4〕;(3)长期孤独感易产生情神恍惚、情绪抑郁〔3〕,更加阻碍了老人们与他人的交往。上述原因又是导致空巢老人感觉生活乐趣低、睡眠障碍发生率高的重要原因。黎惠芬等〔3〕研究也表明,空巢老人与抑郁症等精神疾患存在密切关联,15.3%的空巢老人存在抑郁症状。从而提示,在经济水平较为发达的沿海农村地区,子女不仅需要为空巢父母提供物质保障,更需要满足其迫切的精神慰藉。
在老年慢性疾病方面,本次调查中显示:浙江省沿海地区农村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空巢组42.2%、非空巢组35.8%)低于全国农村同年龄组(患病率为47.2%)〔5〕,高血脂、骨质疏松患病率也相对较低,提示沿海农村地区营养条件相对较好,医疗卫生条件相对较发达有关,调查结果也与余昌妹等〔6〕对温州地区空巢老人患病调查结果相一致。若父母能生活自理或疾患不危及生命,子女则为自身生活便利而更倾向于“离巢”。但脂肪肝、肾功能不全等非急性致命性疾病任其长期发展到一定阶段,可出现多器官损伤,患者可在无征兆情况下猝死。从而提示,在农村地区,需进一步加强“离巢”子女对父母疾病的关注,以及医学常识普及、宣传。
农村空巢老人身心健康状况应是“离巢”子女和全社会共同关心、关注的热点。为此,建议:(1)政府有关部门在已建设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应进一步提升其服务内涵,扩大覆盖面,加快农村新型医疗合作制度和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步伐,使农村空巢老人真正老有所养、老有所医;(2)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全民卫生服务体制,加大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的农村转移,满足农村空巢老人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提高身体健康水平。有条件的农村,可在农村卫生所(站)设立心理卫生门诊,定期派上级医疗单位的心理专家,对农村空巢老人采取心理干预措施,同时也可对农村空巢老人进行老年人日常保健、突发疾病救护等方面的知识讲座;(3)积极鼓励外出务工的子女,了解农村空巢老人的内心世界,不仅要在物质上供养老人,给予他们经济支持,还要在精神上赡养老人;(4)农村空巢老人自身也应学会调整自己的观念,摒弃以往的生活方式,多关注自我,走出心理阴影,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同时,农村空巢老人也要积极投身社会生活,农村社区可多增加社区文化娱乐等活动,积极鼓励农村空巢老人参加,多交朋友,聊天谈心,在集体活动和人际交往中,感受生活乐趣,使自己心情舒畅。全社会共同努力,积极为农村老年人营造一个良好的赡养环境。
1 董帝英,周光燕.空巢老人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状况对照分析〔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0(6):458-60.
2 李志菊.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4):719-22.
3 黎惠芬,岳新芝,李燕萍,等.广州市白云区空巢老人抑郁症的调查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1;17(8):902-5.
4 杨 珞.农村“空巢家庭”老人面临的困境及其改善〔J〕.新视野,2009;4(1):31-4.
5 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08~2009〔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13-20.
6 余昌妹,祝雪花,姜文莉,等.温州城乡585例空巢老人健康状况的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6(26):7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