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娟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9)
目前有关“快速交通”的概念界定比较少。在此,本文借鉴都市区(圈)交通的三个层次来界定快速交通的概念及研究范围。
根据速度的不同,都市区(圈)交通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高速层次,运行速度一般在每小时200km以上,主要体现在高速铁路和航空两种运输方式;其次是快速层次,运行速度在每小时100~200km之间,一般采用高速公路和城际铁路的方式;最后是普速层次,运行速度在每小时100km以下,以普通的铁路、公路和水运等为主的传统运输方式[1]。
本文所界定的快速交通包括高速和快速两个层次,主要包括航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城际铁路四大交通系统。
1.2.1 “休闲旅游”的讨论与基本定义
不同学者对休闲旅游有不同的见解,西方学者普遍的看法是休闲包括了两个部分:本地休闲与异地休闲,旅游只是一种异地休闲而已;在本地休闲不能满足居民需要时产生旅游的动机并付诸行动,是一个自然的过程。美国学者、知名的休闲专家戈比更多地把休闲和旅游看做是既相互关联,又有所不同的研究领域。他认为,在未来旅游业将会成为休闲的一个重要子领域。我国著名休闲专家马惠娣(2003)提出:“休闲旅游,是以休闲为目的的旅游,强调的是旅游者的精神享受和放松[2]。这个定义被国内学术界认为是休闲旅游的基本定义。刘丽丽、李宏(2004)从时间的角度对休闲旅游进行界定,吴必虎从距离上界定休闲旅游的地域范围。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休闲旅游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以外,以休闲为目的、以体验参与和享受为主、以自己喜爱的相对自由轻松的方式进行的旅游活动。
1.2.2 “休闲旅游联动”的内涵
休闲旅游联动是指在特定的地域中,不同地域单元主动打破所属行政区划的界限,依托区域地理空间的邻近性和内部资源关联性,按照共同议定的章程、合同或协议,制定共同的发展目标,共同参与竞争,通过资源和市场的共享,实现各地域单元休闲旅游的合作共赢与可持续协调发展。
国外高铁起步较早,且发展迅速,因此国外对快速交通与旅游的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高铁发展对旅游的影响方面。其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主要以 OskarFröidh、Behrens Christiaan、Sophie Masson、Sean Randolph和Givoni等学者为代表。相对国外,国内关于快速交通给旅游业带来的影响,特别是高铁对旅游的影响研究起步时间较晚,主要集中在2010年以后,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高铁对沿线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以及旅游目的地发展的影响。主要的研究成果有:刘伏英(2010)以武广高铁鄂湘粤地区为例研究了武广高铁的运营对旅游者的消费需求产生的影响,表现在高铁周边城市短线旅游产品需求旺盛[3];王镜(2012)分析了高铁对沿线城市旅游的影响,并提出高铁时代沿线城市旅游交通的规划和建设将成为重点[4]。王洁、刘亚萍(2011)以武广高铁为例,分析了武汉市的高铁旅游在城市旅游产品、产品布局、城市环境和旅游接待水平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可以看出,目前学术界主要关注的是高铁的开通对沿线旅游业的影响,而对高铁运行后的旅游营销、旅游地发展和空间优化等方面缺乏前瞻性、专业性研究。
国内区域旅游联动研究出现相对较晚,大概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特别是在2000年以后学术界加大了对区域旅游联动发展的研究力度,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拓宽了研究范围[5]。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孙根年(2001)对旅游区域联合开发的意义、组织原则、组织形式及相关政策做了研究分析[6];陈建斌(2001)[7]从区域旅游竞争力的视角探讨了区域旅游合作的重要性;李树民(2005)[8]、麻学锋(2005)[9]从产业集群的视角对区域旅游合作的行为模式、开发模式以及动力机制等内容进行了研究。
目前学术界关于区域旅游联动的研究多侧重于个案的研究及联动构想的提出,缺少对联动内在机制的理论探讨;且不同学者对不同地域内的联动构想在分析上有雷同倾向,缺乏研究方法上的创新。
3.1.1 休闲旅游资源开发升级提档,精品亮点不断涌现
除了传统的观光型旅游景区外,以采摘、温泉疗养等为内容的休闲度假类旅游景区发展迅速。休闲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更加紧密,形成了一批旅游文化品牌。《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大河秀典》《盛世梨园》《君山追梦》《河洛风》等一批优秀旅游演艺节目深受国内外游客喜爱。会展旅游、文化旅游、都市休闲游等旅游新业态应运而生。
3.1.2 旅游体制创新取得新进展,社会多元化投资格局正在形成
各级政府在重视对旅游业进行大量投资的同时,还积极探索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途径,旅游管理体制得以逐步理顺。旅游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最突出的成效是一批民间资本注入旅游业,开封的清明上河园、洛阳栾川滑雪场等景区,因为有了民间资本的注入而获得更强劲的发展。
3.1.3 旅游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接待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郑汴洛三市主要旅游景区的交通条件、景区内部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形成了功能完备、配套发展的旅游服务体系。郑汴洛三市共有3星级以上酒店148座,其中五星级酒店10座;有3A级以上景区54处,其中5A级景区5处,世界文化遗产2处,旅行社共计500余家。综合接待能力显著增强,和旅游发展形成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局面。
3.2.1 旅游产业链条过短,门票经济依赖严重
表1 2006—2011年郑汴洛三市旅游人数及其在河南省的比重 (单位:万人次)
表2 2006—2011年郑汴洛三市旅游总收入及其在河南省的比重 (单位:亿元)
根据表1、表2我们可以看出,郑汴洛三市的旅游接待人数之和已经占了河南省旅游接待总人数的一半以上,郑汴洛三市的旅游总收入为河南省旅游总收入的40%左右,是河南省非常重要的旅游区域。但是从中也会发现郑汴洛三市的旅游接待人数占河南省总接待人数的比重与郑汴洛三市的旅游收入占河南省总旅游收入的比重不相匹配,即接待人数多而旅游收入低。
如果把上面两个表格合并成一个图表,如图1所示,深色的线条表示郑汴洛三市旅游总人数逐年变化的趋势图,浅色的线条表示的是郑汴洛三市旅游总收入逐年变化的趋势图,可知郑汴洛三市的旅游人数变化趋势和郑汴洛三市的旅游收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图1 郑汴洛三市旅游人数和收入变化趋势图
这表明,郑汴洛三市这几年的旅游收入的增长更多的是简单依赖于游客量的增加,而旅游附加收入的提升非常有限,郑汴洛旅游市场的开发应当在游、购、娱方面增加投入和创新,扩大游客消费需求,挖掘游客消费能力。
3.2.2 旅游景点特色不突出,产业融合发展不够,景点门票过高
郑汴洛三市的旅游景点基本上都属于观光型景点,性质雷同,个性差异不明显;旅游与农业、文化、信息、金融等关联产业融合发展程度偏低,其带动性、辐射性作用发挥不够。另外,郑汴洛三市知名的、有一定影响力的景区门票过高。景区门票价格在居民人均月收入所占的比重达7.6% ~32%以上,已经远远高出发达国家通常门票价格占居民人均月收入不到1%的水平。
3.2.3 城市旅游软环境支持不够,旅游人才支撑力不强
郑汴洛三市的旅游信息化水平偏低,城市旅游服务功能不强,缺少为散客服务的集散中心,城市和景区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全省旅游人才队伍数量少,部分从业人员素质有待加强,特别是中高级旅游管理人才极为缺乏,人才培训机制不健全、人才流失严重。
3.3.1 郑汴洛三市旅游资源互补,方便联动发展
郑汴洛三市虽同为古都,但文化底蕴迥异,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都具有互补性。洛阳是九朝古都,主要反映汉唐文化和魏晋遗风;开封为七朝都会,被称为“宋都”,是宋文化的发源地;郑州是商代早期的都城,被称为“商城”。在休闲度假旅游资源方面,洛阳的栾川、嵩县等的山地休闲度假旅游资源丰富,郑州环城游憩带的打造和开封水系二期工程的顺利实施为该地区的旅游纵深发展提供更加良好的资源条件[10]。郑汴洛三市旅游资源可谓各有特色,互补性强,完全可联合拓展市场。
3.3.2 郑汴洛三市旅游设施优劣势互补,便于联动发展
郑州是全国铁路交通枢纽,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众多,城市经济基础好,旅游接待设施相对完善,有旺盛的旅游需求和完善的旅游接待体系。开封和洛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众多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旅游景区(点),但开封、洛阳旅游接待设施陈旧、落后,高档酒店、大型购物商场较少。郑州可以凭借自己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和完善的旅游接待设施充分发挥自己作为旅游集散中心的作用,开封、洛阳应充分发挥自己资源优势,三市优劣互补,实现共同发展。
3.3.3 郑汴洛三市地脉相近,交通便利,方便联动发展
地区间便利的空间联系是实现游客移动和区域旅游联动发展的重要条件,郑汴洛位于沿黄河一条线上,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首先是郑州和开封之间,郑开城际公交已于2006年开通,郑开轻轨即将顺利竣工;郑州和洛阳之间也有郑少洛高速、连霍高速和郑西高铁等交通通道。郑汴洛三市相邻的区位优势和便捷、快速的立体交通条件,一方面可以实现区域客源市场共享,另一方面还可以依托区域内发达的交通干线,将分散的景区串连起来,实现“点—轴”式联动发展。
4.1.1 建立具有权威性的区域联动组织
应该在法制基础上建立起统一、高效和权威的旅游联动组织。这一机构由河南省政府牵头,由郑汴洛三市政府的相关人员构成。该组织必须要赋予相应的权力,有权处理在联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并具备处理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并且负责完成区域联动建设事务。区域联动组织的建立对郑汴洛三市旅游管理统筹、协调起到促进作用,使三市的旅游业发展做到规划、开发和管理的统一。
4.1.2 制定科学的联动发展利益分配方案
在郑汴洛三市休闲旅游联动发展的利益分配机制上,要制定合理而科学的分配方案,根据各方在联动中的贡献合理地分配旅游收益。通过收益分配的公平、公正、公开来保证联动后三市旅游联合体的良性运转,也通过分配机制促进各方参与联动发展的积极性[11]。
郑汴洛三市作为传统的旅游目的地,已经形成明显的发展优势,旅游知名度和认知度较高,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认知形象,客源市场相对稳定、成熟。郑汴洛三市在发挥自身作为传统旅游目的地优势的同时,努力打造世界级复合型旅游目的地。
4.2.1 打造知名的古都文化旅游目的地
充分发挥古都群体优势,整合郑州、开封、洛阳的古都历史文化资源,构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古都文化旅游产品体系。郑州要整合中华文化圣山嵩山和世界文化遗产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新郑黄帝故里;开封整合龙亭公园、城摞城遗址公园、大相国寺、铁塔等宋文化特色旅游资源;洛阳市重点整合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丝绸之路东起点和隋唐大运河、汉魏故城遗址公园和隋唐城遗址公园、汉地佛教第一寺白马寺等丰富多元的中国传统文化旅游资源,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
4.2.2 打造全国新兴的山水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随着我国带薪休假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国民收入的持续增加,传统的观光旅游产品日益无法满足人民的休闲度假需求,“快行慢游”正逐渐成为人们旅游的新诉求。这意味着休闲度假旅游时代逐渐到来。郑汴洛三市应发挥郑州嵩山、开封“北方水城”、洛阳伏牛山自然生态优势,整合中医药、武术、民俗等资源,开发休闲度假、健体养生产品,实现文化与生态融合,打造全新的山水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4.2.3 依托传统特色旅游村镇,打造古村名镇特色旅游目的地
古村镇作为重要的传统文化旅游地,凭借其独特的地域风格、厚重的文化积淀、特有的古韵风骨而受到游客青睐,成为极具魅力的旅游吸引物[12]。科学开发古村镇旅游资源已经成为弘扬中原传统文化、发展河南旅游文化产业、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任务。郑汴洛三市可凭借巩义竹林村、开封朱仙镇、洛阳关林镇、汝阳西泰山镇、孟津平乐村等特色村镇,整合旅游资源,打造古村名镇特色旅游目的地。
第一,大力发展商务会展旅游。郑州、洛阳应凭借自己独特的交通优势和旅游基础设施优势,大力开拓商务会展旅游市场;完善商务酒店、城市街区、会议中心、展览中心和交通、通信、网络等设施,重点建设郑东新区商务会展旅游基地。第二,积极发展散客自由行市场。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互联网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不依赖于旅行社而自我预定和安排行程的自由行散客模式的盛行。构建散客旅游服务体系,实现旅行服务的个性化与现代化。以门户旅游城市为核心,以主要交通节点和自驾车线路为依托,以重点旅游县(市)和精品景区为节点,构建散客和自驾车服务体系。
第一,建设旅游信息平台,推动旅游电子商务和网络信息化的发展。加强对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引导,鼓励旅游企业发展在线业务;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加快推进旅游预订、营销与智能化电子商务系统建设。第二,成立旅游集散中心,打造中部重要的旅游集散中心地。发挥郑汴洛三市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区位优势,依托郑州航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以郑州为核心,以洛阳、开封等重点旅游城市和核心景区为节点的集散中心体系,强化游客自助服务功能[13]。
[1]王莉岚.城市群城际快速交通体系规划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8.
[2]马惠娣.大旅游视野中的休闲产业[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40-43.
[3]刘伏英.快旅时代旅游消费需求变化研究——以武广高铁鄂湘粤地区为例[J].学术论坛,2010(2):77-81.
[4]王镜.“高铁时代”沿线城市旅游发展的影响研究[J].中国商贸,2012(9):187-189.
[5]余伶莲.区域旅游联动战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安徽省“两山一湖”旅游区为例[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05.
[6]孙根年.论旅游业的区位开发与区域联合开发[J].人文地理,2001,8(4):1-5.
[7]陈建斌.区域旅游竞争力分析[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1(3):51-53.
[8]李树民.区域旅游合作的行为模式与动力机制[J].旅游学刊,2005(3):10.
[9]麻学峰.产业集群下的区域旅游合作开发模式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05(9):77-79.
[10]王阳,付华.论郑汴洛都市圈旅游资源整合[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75-80.
[11]刘自锋.河南省国内旅游流时空流动规律实证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12]孙庆珍,河南古村镇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公共管理,2010(2):51-53.
[13]戴学军,庄大昌,林敬英.基于GIS的旅游交通巨变下客源空间结构演化分析——以惠州龙门县为例[J].热带地理,2011(5):502-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