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兵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8)
风景道(Scenic Byways)是一种路旁或视域之内,拥有审美、风景、自然、游憩、文化、历史和考古等价值的景观道路[1]。风景道概念于1930年美国修建蓝岭风景道时提出,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风景道已经形成一个独立的、蓬勃发展的研究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内对于风景道的关注较晚,最近十年来,以余青、吴必虎为代表的部分学者开始研究风景道,并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
笔者于2012年12月利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以“风景道”为主题进行关键词搜索,共检索到41篇相关中文文献。统计结果表明,我国于1999年开始出现风景道相关概念。
表1 国内风景道文献检索结果一览表
从文献数量看,近十余年来我国关于风景道的研究论文数量偏少,从2006年开始出现小幅上升。这说明我国风景道研究虽处于起步阶段,但已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
通过对国内学者的研究文献进行总结发现,我国学者对风景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于风景道的功能问题,国内学者从旅游学、生态学、社会学等多角度对风景道进行研究。余青(2006)认为风景道是交通价值、景观价值、游憩价值、文化价值、自然价值等多种价值的融合。它充分拓展旅游和旅行途中的景观观赏功能,将旅行成本转化为旅行收益,同时,风景道还具有丰富交通形式的功能[2]。余青、吴必虎(2006)认为风景道是交通、景观、游憩和保护等多种功能有机结合的特殊景观道路[3]。陈海沐、余青(2011)认为遗产文化型风景道沿线节事活动的开展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使道路从单一的交通功能向交通、生态、游憩和保护等复合功能转变,同时也顺应了快速发展的自驾游趋势[4]。胡迎春(2010)从需求和供给的角度分析,认为,风景道作为一个更广阔的价值混合体有助于保护沿途生态环境、人文景观等,有助于周边社区的经济发展,有助于强化旅游者旅行途中的景观观赏功能,将旅行成本转为旅行收益[5]。李琳、蔡君(2011)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以风景道为例分析了道路景观设计的生态理念,认为风景道在满足审美游憩需求,优化城市道路设计,拉动社区经济增长等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6]。张学珩(2007)在分析小兴安岭地区旅游资源基础上,对小兴安岭风景道进行定位:应以山峦溪流、森林为景观背景,以北国兴安风光、森林特色文化、民族传统风情为体验要素,融林区城镇观光、文化体验、度假娱乐、科普探险、休闲、康体健身于一体的旅游景观通道和旅游发展轴线[7]。魏遐、白梅、鞠元江(2007)在研究福宁高速的基础上,将福宁高速风景道形象定位为全国第一条滨海高速风景道,将其功能定位为视觉景观道、旅行观光道、交通快捷道、客源连接道[8]。
国内学者对于风景道的功能基本达成共识,均认为风景道是景观、交通、游憩等多种功能的复合体,对保护沿线生态、人文环境具有积极作用,有助于带动周边社区经济增长。同时,部分学者进行实证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的风景道个体进行功能定位。
风景道规划设计是风景道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余青、吴必虎(2006)结合鄂尔多斯风景道实践规划认为,要注重保护自然和人文资源,尽可能保护视域内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原始风貌。同时从空间及植物设计、服务设施规划、声景学方面对风景道的建设提出意见[9]。陈海沐、余青(2011)对遗产型风景道节事活动进行性了探讨,并以美国66号公路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认为美国66号公路在设计上体现了原真性原则、主题性原则、线性原则及公众参与原则[4]。柳晓霞(2009)从滨水型风景道角度出发,立足于对美国滨水型风景道规划设计系统化的梳理、归纳、总结与理论提升,为我国滨水型风景道的规划设计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借鉴,同时对国内第一条滨水型风景道黄河—长城风景道进行规划设计,开创了我国滨水型风景道实践研究的先例[10]。余青、宫连虎(2010)在研究美国蓝岭风景道游憩服务设施的基础上,提出风景道游憩服务设施规划设计应遵循五个原则:资源充分利用原则、审美与实用结合原则、重视资源保护与管理原则、尊重自然和历史原则及简洁、灵活原则[11]。邱海莲(2012)基于大量美国风景道游憩服务设施规划案例,首次提出了风景道路侧游憩服务设施的基本框架,认为风景道路侧游憩服务设施按功能可分为五种类型:道路引导标识、交通连接设施、解说服务设施、户外游憩设施以及旅游接待设施,且五类设施在突出风景道主题、游憩体验以及道路安全等方面遵循共同原则[12]。王海凤(2012)利用CSS理念对国外历史文化型、风景型、自然型、游憩型四大主题风景道进行分析,总结得出在CSS理念指导下主题性风景道规划设计框架,并对不同类型风景道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不同主题风景道规划设计的要点的共性与差异性[13]。田梦翔、党秀英等(2012)在规划安吉梅灵风景道的基础上提出三条规划原则:生态优先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及可持续原则。同时,对植物物种设计和服务设施设计以及交通指示设施设计提出建议[14]。刘润、李巍等(2012)针对藏区大尺度同质景观格局这一背景,探析了藏区风景道构建思路,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分别从结构体系、沿线景观、沿线设施及管理与保障四个方面对该区域风景道的构建进行了系统研究[15]。
上述有关风景道规划设计的研究主要为实证研究,即结合某一实际案例对风景道的规划设计提出建议和原则,但未从整体、宏观的角度去看待风景道的规划设计,不失为一种遗憾。
健全的管理是风景道发挥价值的重要保障,国内学者对风景道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制与制度和投资与融资两个方面。
2.3.1 对风景道体制与制度的研究
余青、樊欣等(2006)通过对国外风景道的分析认为,国外风景道的管理经历长时间的发展,目前政府是风景道的管理主体,同时,非常重视通过立法机构制定法案来进行管理[16]。刘志敏(2006)通过研究国外风景道认为管理对风景道的发展具有三方面意义:管理对达到风景道规划效能具有重要意义,管理是缩短风景道资本投入回收期、取得经济回报的保障,管理是协调风景道沿线各方利益、取得地方社会支持的必要条件,并将风景道的管理体系归纳为管理体制、运营管理、政策法规管理三部分[17]。余青、胡晓苒等(2007)通过研究美国国家风景道体系认为,美国国家风景道体系的出台有效地促进风景道的开发和管理,标志着美国风景道建设进入了从国家到地方的有序管理和规范化发展时期[18]。
2.3.2 对投资与融资的研究
王乐(2009)通过对美国风景道投融资体系进行归纳梳理,认为美国风景道资金管理是风景道建设的重要一环,融资过程主要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投融资管理的主体是风景道项目管理机构和风景道组织[19]。余青、宫连虎等(2010)从管理主体与职责,基金申请与审批,基金资助项目类型、原则与做法三个方面对美国国家风景道体系基金资助进行分析,认为联邦和州政府稳定的基金资助是国家风景道体系建设项目的资金重要来源,政府通过法案的形式规范管理、使用基金,促使美国国家风景道体系建设和管理步入规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0]。
由于我国风景道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已建成风景道数量少,国内学者对风景道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美国风景道管理体系的研究,这些研究为我国风景道制度建设、投资融资方面进行了良好铺垫。
风景道评估研究是风景道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指导风景道建设实践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对风景道评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评估方法与评估标准的研究,二是对评估体系的研究。
2.4.1 对评估方法与评估标准的研究
吴必虎、李咪咪(2001)运用“等距离专家目视平测法”(EDVAET)对国内第一条驾车观光风景道——小兴安岭风景道进行分析,从景观、视质与视域两方面对研究主题进行景观评价,认为在风景道规划建设中,应尽量使左右两侧的视觉景观的景深保持在中距离和近距离,以确保给旅游者提供良好的视觉体验[21]。余青、樊欣等(2007)通过研究国外风景道,发现风景道景观评价主要有等距离专家目视平测法、地图绘制法、模拟评价法、问卷调查法四种[22]。魏遐等(2007)通过对福宁高速公路沿线景观资源进行调查和分析,运用等距离专家组目视评测法对福宁高速风景道建设提出意见和方法[8]。张淑萍(2007)选取生动性、和谐性、完整性三个景观评价因子对风景道景观评价进行分析,得出三个视觉评价因子组成的简单方程式。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等距离专家组目视评测法对安徽绩溪县拟建风景道进行景观评价,为风景道的建设提出建议[23]。谢莎(2012)运用景观评价三元论,征询专家意见和问卷调查方法,结合风景道特征构建风景道景观评价体系,并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要方法对湖南省新化县天门乡拟建风景道进行景观评价[24]。
学者在评估方法与评估标准研究方面,一般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多采用主观定性的评估方法,例如广泛使用的等距离专家组目视评测法。定量评估一般采用地图法和模拟评估法。
2.4.2 对风景道评估体系的研究
余青、宋悦等(2009)从评估流程与机构、评估程序、评估方法与标准等方面分析了美国风景道评估体系,并对我国风景道评估体系的建设提出建议,应加强我国风景道评估与管理机构的建设;应加强风景道评估体系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工作[25]。宋悦(2008)通过对美国国家风景道体系评估标准的研究,认为价值要素是风景道评估的核心。同时,国家级与州级风景道评估标准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国家级风景道评估更侧重能代表美国特色,注重风景道价值的挖掘;州级风景道侧重于促进当地风景道规范发展,注重风景道本身属性的体现[26]。莫文静通过对美国风景道评估体系变迁的研究得出美国风景道评估体系的发展变迁路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联邦公路管理局为主的政府管理机构颁布的报告、指南等;一种是有美国国会出台的系列政策法案[27]。刘娅(2012)在分析美国风景道评估体系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我国风景道评估体系,建议成立国家、省、地方三级风景道机构;形成由组织、提名、认定和撤销认定四部分组成的评估程序;构建一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体系——道路内在品质分类和评价体系[28]。
目前我国还没有相对成熟的风景道评估体系,国内学者积极研究国外风景道评估体系,为我国风景道评估体系的发展进行了铺垫。
第一,对风景道营销的研究。王海凤、余青(2012)通过对美国风景道营销工具包的分析总结出其三方面的优点:具有权威性和规范性、具有创新性和生动性、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并提出我国风景道营销事业应得到国家战略层面上的支持,同时加强各项制度的规范与落实[29]。第二,对旅游者心理及行为的研究。王李清潆(2008)认为风景道规划对旅游者心理及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影响旅游者的感知和体验;第二,影响旅游者的旅游活动;第三,影响旅游者的出游满意度[30]。
3.1.1 理论研究有待深入
从文献梳理可以看出,关于风景道的应用研究要多于基础理论研究,基础理论和体系的研究较为欠缺,对风景道相关概念的梳理和构建系统的文章较少。如对相关概念的界定多直接引用国外标准,没有更多地结合我国国情;风景道建设实施环境研究较少,如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等;风景道的特征研究缺乏,不同类型的风景道分类标准界定不足。风景道理论研究的滞后不利于实际应用的发展。
3.1.2 研究层面有待拓宽
目前我国风景道研究多涉及规划设计的应用研究,且存在重复研究现象。而从营销、旅游者心理与行为、公共服务保障体系等方面的研究甚少,学科间的互动不足。总体来看,国内风景道的学术研究不能满足风景道建设实践的需要。
3.1.3 研究的系统性有待加强
风景道研究涉及面较广,零散的研究不利于从整体上把握风景道的本质。风景道作为景观、交通、游憩等多种价值的复合体,需要构建系统的理论体系。目前国内学者在风景道研究的某些领域取得进展,但整体的、系统的研究依旧较为薄弱,不利于风景道的可持续发展。
3.2.1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
风景道的规划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指导。我国风景道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研究相对薄弱。首先,在对风景道相关概念的界定方面,在积极学习国外较为成熟理论基础之上应更多地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其次,对风景道理论的研究不应仅局限于内涵研究、景观评价等方面,可以从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等宏观角度进行研究。最后,应积极推广高等教育机构进行风景道理论研究工作,扩大研究人群。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景道理论,有助于将研究成果进行转化,推进我国风景道实践工作。
3.2.2 丰富研究内容
我国风景道的研究深度与广度均有待拓展。第一,风景道的理论研究是支撑学术研究的基础,也是进一步研究的前提,目前我国风景道的理论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亟需加强。第二,紧密联系实际。理论的发展必须结合实际,我国风景道的研究必须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并对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进行及时分析。第三,尝试“逆向”研究。由于我国已建或拟建的风景道较少,但特色突出的交通道路却十分丰富,尝试从风景道的视角来审视这些道路,为道路的升级改造提供新思路。
3.2.3 构建研究体系
风景道研究涉及交通学、景观学、旅游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学科间的交叉互动性强。风景道的研究应鼓励各类学科人士参与讨论、构建研究体系,为风景道下一步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在构建研究体系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并参照国外前沿研究成果,弥补体系欠缺所造成的研究局限。
总之,随着我国自驾群体的不断扩大,人们对旅游需求的增多,风景道的发展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学者们对风景道的研究也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但总体看来学术研究较为滞后,不能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应注意存在的问题,以促进风景道学术研究与实际应用的发展。
[1]王海凤,余青.美国风景道营销工具包评析与启示[J].旅游论坛,2012(5):100-105.
[2]余青.道路规划要重视风景道的建设[J].当代贵州,2006(23):36.
[3]冯全胜,陈海沐.旅游公路游客服务设施建设研究——以美国熊牙公路为例[J].旅游论坛,2012(4):112-116.
[4]陈海沐,余青.遗产文化型风景道节事活动设计及启示——以美国66号公路为例[J].旅游论坛,2011(6):107-112.
[5]胡迎春.鞍山千山路旅游规划研究[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0(1):76-79.
[6]李琳,蔡君.道路景观生态设计——以风景道为例[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3):124-125.
[7]张学珩.小兴安岭风景观光道旅游功能定位及开发[J].森林工程,2007(9):8-10.
[8]魏遐,白梅,鞠元江.基于景观评价的高速公路风景道旅游规划——以福宁高速风景道为例[J].经济地理,2007(1):161-165.
[9]余青,吴必虎.风景道的规划设计——以鄂尔多斯为例[N].中国旅游报,2006-07-26(2).
[10]柳晓霞.滨水型风景道规划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9.
[11]余青,宫连虎.风景道游憩服务设施建设研究——以美国蓝岭风景道为例[J].中外公路,2010(6):14-19.
[12]邱海莲.风景道路侧游憩服务设施规划设计[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
[13]王海凤.基于CSS理念的主题型风景道规划设计[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
[14]田梦翔,党秀英,陈波.风景道规划设计浅析——以安吉梅灵风景道规划设计为例[J].中国园艺文摘,2012(8):97-99.
[15]刘润,李巍,尹秀,等.藏区大尺度同质景观格局背景下风景道的构建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J].开发研究,2012(1):109-112.
[16]余青,樊欣,刘志明,等.国外风景道的理论与实践[J].旅游学刊,2006(5):91-95.
[17]刘志明.国外风景道的管理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6.
[18]余青,胡晓苒,宋悦.美国国家风景道体系与计划[J].中国园林,2007,23(11):73-77.
[19]王乐.美国国家风景道投融资体系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9.
[20]余青,宫连虎,王乐.美国国家风景道体系基金资助分析[J].中国园林,2010(3):28-31.
[21]吴必虎,李咪咪.小兴安岭风景道旅游景观评价[J].地理学报,2001(3):214-222.
[22]余青,樊欣,刘志明,等.国外风景道的理论与实践[J].旅游学刊,2006(5):91-95.
[23]张淑萍.安徽省绩溪县风景道景观评价理论与实证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07.
[24]谢莎.风景道景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湖南省新化县天门风景道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25]余青,宋悦,林盛兰.美国国家风景道评估体系研究[J].中国园林,2009,25(7):93-96.
[26]宋悦.美国国家风景道体系评估标准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8.
[27]莫雯静.美国国家风景道评估体系变迁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28]刘娅.我国风景道评估体系构建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
[29]王海凤,余青.美国风景道营销工具包评析与启示[J].旅游论坛,2012(3):100-105.
[30]王李清潆.风景道规划对旅游心理及行为影响研究——以九寨沟环线为例[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