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利萍,刘 建 (.新疆乌鲁木齐妇幼保健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新疆伊犁州食品药品检验所,新疆 伊犁865000)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患者在妊娠以前糖代谢有潜在糖耐量减退或正常,而在妊娠过程中第一次发现或发生的糖代谢异常。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一般在妊娠期的后半程,非常容易引起产科各种并发症,对母婴影响较大,因此对血糖进行有效调控特别重要[1]。为了探讨妊娠期糖尿病血糖控制水平对母婴结局的影响,笔者回顾性分析了妊娠期糖尿病孕期血糖控制与妊娠结局的关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3月~2012年12月住院被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的120名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均为初产妇。根据血糖控制情况将患者分为血糖控制不满意组(甲组)和血糖控制满意组(乙组)各60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选糖筛查试验正常、无糖尿病高危因素的健康孕妇60例为对照组,基本资料与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①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2011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的妊娠期糖尿病诊断:在妊娠24~28周,进行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75 g葡萄糖粉溶于300 ml水中,5 min内饮完,查空腹和服糖后1 h、2 h血糖,空腹血糖≥5.1 mmol/L,服糖后1 h血糖≥10.0 mmol/L,服糖后2 h≥8.5 mmol/L,其中任意1项异常即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2]。②血糖控制标准:饥饿感不明显,空腹血糖3.3~5.6 mmol/L,餐前30 min 3.3~5.8 mmol/L,餐后 2 h 4.4 ~6.7 mmol/L,夜间血糖4.4~6.7 mmol/L。③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确诊后即可开始饮食治疗,嘱孕妇合理控制饮食,做适当运动,l周后复查餐后2 h血糖,未达标者收入院使用饮食控制治疗,查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仍未达标者给予胰岛素。
1.3 观察指标:对妊娠期高血压、羊水过多、胎膜早破、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早产儿和新生儿低血糖等指标进行观察。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2.1 妊娠结局比较:血糖控制满意组的妊娠期高血压、胎膜早破、羊水过多、产后出血等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糖控制不满意组的妊娠期高血压、胎膜早破、羊水过多、产后出血等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和血糖控制满意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三组妊娠结局比较
2.2 新生儿结局比较:血糖控制不满意组的早产儿、新生儿窒息、新生儿低血糖等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和血糖控制满意组(P<0.05)。血糖控制满意组的早产儿、新生儿窒息、新生儿低血糖等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三组新生儿结局比较
妊娠期糖尿病发患者数近年来在我国越来越多,他们的糖代谢水平在产后多能恢复正常,但未来罹患2型糖尿病的机会增大。参与妊娠期糖代谢有许多升血糖的激素,伴随妊娠过程的进行,这些升血糖激素产生量逐渐增加,胰岛素和抗胰岛素激素之间的比例失衡。各种抗胰岛素激素在第24~28孕周时迅速上升,在第32~34孕周时达顶峰,故而孕期常规筛查糖尿病为妊娠24~28周,这一阶段的异常可以诊断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不仅引起孕妇代谢紊乱,导致多种妊娠期疾病发生,且对胎儿发育也不利,有可能导致早产、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窒息等。有研究表明[3],妊娠期糖尿病血糖的控制水平可以影响妊娠结局。若孕期控制血糖不利,会严重影响母婴结局。妊娠期糖尿病孕妇持续的高血糖状态会致小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发生广泛血管病变,管腔变狭窄,组织血供减少,使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生明显增高。母亲的高胰岛素血症会增大胎儿耗氧量,抑制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以致肺成熟延迟,进而出现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胎儿的高血糖会致高渗性利尿,引发羊水过多,以致胎膜早破。目前,孕妇的血糖控制主要有两种方法:饮食治疗和药物治疗(主要是胰岛素治疗)。有研究认为[4],胰岛素效果比口服降糖药好,改善妊娠期糖尿病的妊娠结局的效果明显,血糖控制理想者的妊娠期高血压、羊水过多、胎膜早破、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早产儿以及新生儿低血糖等的发生率明显比血糖控制不理想者低。因此,应当对于妊娠期糖尿病及时进行筛查与诊断,并通过合理的饮食调节和胰岛素治疗,把血糖控制在合理水平,这对保障母婴安全非常重要。
[1] 周屹林.妊娠期糖尿病36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0,29(8):1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331—2011妊娠期糖尿病诊断[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2,15(2):100.
[3] 刘正云.妊娠期糖尿病的血糖控制与妊娠结局的关系[J].山东医药,2009,49(17):42.
[4] 黄春荣.胰岛素控制妊娠期糖尿病血糖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0,31(5):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