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国在线教育“探路者”

2013-09-10 06:45傅宇凡
中国教育网络 2013年4期
关键词:探路者教学点校区

文/傅宇凡

2 0 1 3年春季新学年伊始,上海市推出了“上海高校课程资源共享平台”。从3月3日起,上海市3 0所高校的学生可以在平台上选课,并实现校际的学分互认。

此举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2 0 1 2年,大规模在线课程共享风靡全球,被称为是“MO O C元年”,国际知名教育学家甚至用“雪崩来了”来形容MO O C将给高等教育造成的影响,C o u r s e r a、e d X、U d a c i t y等三驾马车大有席卷全球之势。就在国际MO O C风起云涌之际,上海推出这一共享平台,业内专家立刻给予积极评价:“上海走得很快。”

试水教育改革

据介绍,2 0 1 1年上海开始酝酿全市范围的课程资源共享,2 0 1 1年底,上海市启动了“上海高校课程资源共享”项目,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3 0所主要高校参加并成立了上海高校课程资源管理中心。3 0所高校推荐并通过质量管理委员会优选了一些通识课程,经过授课模式的确定和精心筹备,课程推出后供学生自由选择。上海市教委信息中心技术主管朱宇红说:“项目设立的初衷,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实现校际间的优势互补,增加学生的选择权。二是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首批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以网络视频学习为主、辅助教学、少量的面授及协作式学习。共享课程经过选课、修读、考核,评定合格后,学分可认定为学校主修专业中的任选课程学分。

3 0所高校都对推荐给共享平台的课程精挑细选,最终有7门课被列为首批开出的课程。与现在流行的网络视频公开课不同,目前的这7门共享课程主要对象是在校学生,针对学历教育。

7门课程包括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的《哲学导论》;上海交通大学关增建教授的《科学技术史》、李康化教授的《唐诗宋词人文解读》、彭崇胜教授的《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上海交大医学院陆斌杰教授的《关爱生命——急救与自救技能》;上海音乐学院伍维曦教授的《西方音乐史》;上海师范大学苏智良教授的《上海社会与文化》。

据上海市高校课程管理中心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复旦大学副校长陆 日 方 透露,“共享课程的遴选主要通过3方面途径:学校推荐、学生推荐和教师自荐。高校课程中心未来计划开出1 0 0门以通识教育为核心的课程。”

教学模式创新

“高校课程中心最大的意义就在于使上海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和共享。”陆 日 方 说,“我们非常关注共享课程的教学模式、方法的创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网络平台,进行直播和转播,使得学生可以跨校及时收看。”

与传统授课方式不同,为了更加适应跨校共享课程的教学需要,《哲学导论》课分成三个层次开展教学:面授课程,此部分由王德峰教授和其他教学点负责教师负责。视频课程,主要由学生自行收看王德峰教授的讲课。与普通课程最大的不同在于,作为共享课程《哲学导论》的课程教学内容将主要由视频而非面授来完成;讨论课程,所有1 0 7 2名同学被分成4 6个讨论班,本学期中每个讨论班将在课程周期内进行4次集中讨论,分别围绕课程四个单元的主题进行,主讲教师、教学点负责教师和由高校硕士、博士生担任的助教将主持和参与这些讨论班讨论。

《哲学导论》课程在全市共设了8个教学点,有复旦大学张江校区、邯郸校区和枫林校区、上海海洋大学校区、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松江校区、上海杉达学院、上海商学院奉贤校区,各个教学点都设了教室和讨论室,复旦大学还为这门课配备了2 0多名助教。

“与以往精品课程不同的是,这一平台强调学习过程,所以协作式的学习也被嵌入过程中。”朱宇红介绍到。对于学生的评价机制,除了作业、考试和论文传统手段外,讨论组的学习也很重要,团队协作学习贯穿了这些课程的整个过程。

共享课程的出现,让上海大学生不仅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有更多的机会与知名教授、学者“亲密接触”,其创新的教学模式也使原先沉闷的课堂面貌一新。

目前,有近4 0 0 0人在高校课程资源共享中心平台选修共享课程,而一些没选上的学生将进入候补名单。最受学生追捧的课程是复旦大学的《哲学导论》。其次是陆斌杰教授的《关爱生命——急救与自救技能》。据陆斌杰教授介绍,选修《急救与自救技能》课程的学生将可以在上海交大1 4所附属医院进行现场实地操作。

亟需解决“互通”“互动”两大技术瓶颈

在 “上海高校课程资源共享平台”上,已经实现支持多终端的应用,学生在宿舍或其他的场合,都可以访问该平台并参与学习过程。

朱宇红说:“MOOC是强调学习过程,但恰恰是这个优势,却遭遇最大的技术瓶颈——互通的问题。”

2 0 1 2年底,上海教育城域网主干升级到1 0 0 G,各高校之间高速互连,这为高校之间的视频共享和互动提供了坚实的网络基础。然而,课程资源共享平台支持多终端,直接面临不同的网络之间互联互通的问题,“访问速度慢,用户体验差,这是互联的问题造成的。如何与本地的运营商进行合作,我觉得这是考验我们的一个关键。”朱宇红说。

技术的第二个瓶颈就是互动的问题。打破地域,意味着需要连通不同空间。学习的过程需要互动的环境,然而不同学校各自建设的教室,其配置的设备与技术也是不同的。“关于视频教室的概念,不同学校的理解和标准也不一样。这就造成互动不能顺畅进行。”朱宇红介绍。

针对此问题,目前上海市尝试对一些传统教室进行改造,以适应互动的环境需求。

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

“MOOC在全球的发展,仍存在两派争议,这个争议我认为将长期存在。”朱宇红表示。

“MOOC将颠覆大学教育”与“MOOC将成为大学的附庸”两派观点众说纷纭。业内专家认为MOOC要生存和发展,重要的是寻找到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而在中国,这种模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上海成为中国MO O C的先行者,启动“上海高校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其行政因素是占主导的;未来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没有一个人能给出明确的答复。朱宇红认为:“很多东西都是在摸索过程,走一步看一步。只有教师认可、学生认可、融合了各方面的需求,才能稳步前行。”

上海大学生不仅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且有更多的机会与知名教授、学者“亲密接触”。

为促进该平台的良性运转,上海市教委牵头成立了“课程管理中心”,该中心挂靠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由上海教委出资,除了聘请的退休人员可以算做专职外,其余重要的决策人员都是兼职。该平台还引进了企业合作伙伴——“上海卓越”,从而形成了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共同致力于平台建设和维护,以促进形成“政府引导、学校主导、市场参与”的发展机制。

“资金和机构设置,目前都没有一个稳定完善的机制,这对平台的可持续发展,并不是很有利。要破要立的内容太多,情况瞬息万变,可以说,我们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朱宇红说。

朱宇红认为,这一平台将成为一个非常好的实验田,很多想法可以在这上面尝试运行,比如学分机制,可以推动联盟高校的校间结算,或寻找学生自愿付费的需求点,由市场和需求推动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猜你喜欢
探路者教学点校区
规范农村教学点办园行为的实践与探索
“上板”探路者
教学点如何由“痛点”变“亮点”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9.9公益日探路者挑战赛开赛 万人守护可可西里
ComparingDifferentRhetoricStructurebetweenVariousLanguagesfromCulturalAspects
ENSAE学院巴黎萨克雷校区
我校临安校区简介
探路者:探路户外生态
ETC技术探路者——走进北京速通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