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引发的异议

2013-09-09 02:19杨华丽
文学自由谈 2013年4期
关键词:王东新文化运动常识

考察二十世纪中国思想界、学术界、政治界、教育界的精英们针对孔子、儒家和儒学的言说而形成的复杂思想史、伦理史、儒学研究史,“打倒孔家店”这个词组会不时闯入我们的视野。而在1949年以来的国内学界、1960年代以来的海外汉学界,“打倒孔家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口号,几乎成为一个“常识”。以《中华读书报》为例,据笔者初步查阅与统计,从2004年到2009年7月,有五十一篇文章涉及到“打倒孔家店”(有少许文章是“砸碎孔家店”),而且多与“口号”相连;而在中国知网上以“篇名”为“孔家店”作为检索条件,会得到这样的结果:新时期以来学术界共有二十七篇相关论文发表,从第一篇文章——陈本铭《孔子教育思想试评——兼论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到最新发表的一篇文章——王东、纳雪沙《“打倒孔家店”是五四运动的口号吗?——五四精神实质新论》,“打倒孔家店”几乎无一例外都曾出现在每一篇文章中,且大都与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之说相联系。“打倒孔家店”与新文化运动由此往往成为一枚硬币的两面,前者之于后者,有着类似身份证的功效。这对于我们解读新文化运动,固然提供了一个方便的入口,然而细查这些论述可见,论述者对“打倒孔家店”这个“口号”本身,对于其新文化运动的正负面价值所做出的判断,却并不是铁板一块,因此,对其构成的非常芜杂的阐释场景,我们首先需要仔细辨析。

细查这些论述可见,论述者对“打倒孔家店”这个“口号”本身及其之于新文化运动的正负面价值所做出的判断,大致有以下三种:第一,肯定“口号”的存在及其正面价值。这种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中确实提出了这一口号,并从反封建的必然性等等方面为这一口号的合法性辩护,代表性文章如柳士同的《重温“打倒孔家店”》、徐顽强的《评“五四”时期的“打倒孔家店”》。这类观点,是对此前尤其是“文革”发生前主流观点的承续,而论析更为细致。第二,肯定“口号”的存在但否认其正面价值。即,他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确实提出了这一口号,但认为正是这一口号,代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们对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决绝态度,而这不仅导致了中国文化在现代的断裂,而且象征着中国激进主义的发生,导致了现代史上革命思维的形成,并且在事实上导致了“文革”的发生。这种观点在韩达1982年发表的《“打倒孔家店”与评孔思潮》中已初见端倪,而在海外学者类似观点大量涌入大陆之后,呈逐层推进趋势,并在八十年代中后期至九十年代上半期,成为学界的一种主流认识,在当下欢迎国学热的人们眼里、嘴里,这一“认识”皆已成为一种不用质疑的“知识”,被他们一而再再而三地论及。与这类观点相对,有人否定“口号”存在于新文化运动中,认为它只是后来者在阐释新文化运动的过程中强加于其上的一个说法。事实上,持这类观点者往往对“打倒孔家店”这一“口号”的出现过程进行关注,并对其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进行细微的辨析,正如王东、纳雪沙在《“打倒孔家店”是五四运动的口号吗?——五四精神实质新论》,以及宋仲福在《关于“打倒孔家店”的历史考察》中所做的那样。对于新文化运动反孔批儒的正面价值,他们有的仅只部分地肯定,或者将新文化运动的价值重新阐释。如王东、纳雪沙认为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实质在综合创新,打倒孔家店反映不了新文化运动的实质,宋仲福则说不能让“打倒孔家店”这个冒牌货登上历史舞台去领奖。这些分歧的存在,固然有学人们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前理解在内,但不可回避的是,“打倒孔家店”这一说法,尤其是其中“倒”字本身所暗示给研究者们的负面信息,为那些指斥言论的诞生起到了不能忽视的暗示作用。而为新文化运动反孔非儒的合法性进行辩护的学者,也由于“打倒孔家店”的“倒”字本身的决绝意义,而感到了辩护的艰难和阐释的困惑。

质疑“打倒孔家店”这一所谓的“口号”,固然是1940年代就有的相关质疑的符合逻辑的发展,但更与新时期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向海外汉学、新儒学的敞开,以及他们带有冲击性的“全盘反传统”论等等的涌入密切相关。综合起来看,对这一“口号”的质疑,存在以下两个向度:

第一、质疑其是否为代表当时主流思潮的口号。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口号,历来多有将“打倒孔家店”、“民主与科学”、打倒“吃人的礼教”等并列或者侧重其中某一个的倾向,当新时期的学人开始重评孔子及其思想,并开始反思“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贡献与局限时,有一些学人就提出了“打倒孔家店”这一口号能否代表当时主流思潮的问题。应该说,这个问题的提出本身,就意味着我们对新文化运动的再打量,是开启新研究维度的一次努力。考察这三十余年里学界的研究成果,韩达的《打倒孔家店与评孔思潮》、刘济生的《打倒孔家店与打倒秦家店孰轻孰重——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重新解读》,以及王东、纳雪沙的《“打倒孔家店”是五四运动的口号吗?——五四精神实质新论》是三篇需要重视的文章。但从韩达、刘济生的论述中可以发现,对“倒”字的历史虚无主义色彩与新文化运动反孔非儒的正当性之间裂痕的感知,使得他们不得不寻找一种论述策略。

第二、质疑其存在的真实性,探究其提出者和诞生过程。对“打倒孔家店”这一“口号”是否存在的关注,开始于1979年举行的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小型座谈会上彭明的讲话。此后,韩达《“打倒孔家店”与评孔思潮》、杜圣修《关于“打倒孔家店”若干史实的辨正》、严家炎《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思》、《“五四”“全盘反传统”问题之考辨》等文都指出新文化运动期间并没有这个口号,甚至有人主张,不能给这个“冒牌货”以历史地位。但对这一所谓的“口号”的提出者,一种观点认为是吴虞、胡适或二人共同提出来的;一种观点认为是由李大钊、鲁迅、陈独秀等新文化先驱者共同提出的,或者只笼统地说新文化运动提出了这一口号,而不具体落实到个人;更多的人则持“衍生”说,即认为这一口号是由胡适首倡,而日渐“衍生”出来的。而对其具体“衍生”过程,王东、纳雪沙、宋仲福、杨华丽有过部分关注。但使用“打倒孔家店”这种格式并使之固定化的人到底为谁,还需要做进一步论析。其中,《孔家店里的老伙计》、《发起“孔子学说研究会”宣言》以及国民党发起新生活运动前后,国民党官员及其文人、自由主义文人的论述,是最为重要的三个“点”,要具体呈现出“打孔家店”到“打倒孔家店”的诞生过程,需要以这三“点”为重,而旁及相关历史文献。

总体来看,国内外目前对“打倒孔家店”的研究,一方面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打孔家店”的真相缺乏更有力的梳理与辨析,另一方面,对“打倒孔家店”口号的虚无性缺乏足够警惕,对其在后五四时期诞生的情况缺乏充分考量。此外,与对“打倒孔家店”的诞生历程关注得不够密切相关,国内外学术界对这一“口号”诞生之后,如何被各种意识形态背景下的人所利用,当它被用以作为“五四”的标志性口号来使用时,它到底在多大意义上揭示了“五四”的真相,或者说,它在什么意义上,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研究带来了误导,甚至遮蔽一些我们本可发现的真相等等方面的研究,还做得相对较少。或许,要进一步推进对“打倒孔家店”与新文化运动这一论题的研究,我们除了非常有必要重返那一时期的思想、文化、社会语境,对陈独秀、胡适、鲁迅等反孔非儒的思想动因、言说路数等作出具体辨析,以考察“打孔家店”之“实”,考察其是否“打倒”了“孔家店”之外,我们还非常有必要在广泛深入研读“五四”前后大量原始期刊的基础上,通过严谨的考辨与甄别,详细考察“打倒孔家店”之“名”的诞生与衍化图景,即考究“倒”字是在什么时候、什么语境下,以何种方式“生产”出来的?学界现在用以批驳“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那些观点,到底是指出了“五四”新文学-新文化运动本身的重大缺陷,还是在以讹传讹?如果是,又“传”的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讹”?其背后又反映了怎样的意识形态背景?这不仅可以有力回应现在流行的相关指斥,更可推进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认知,并有助反思内外汉学研究及学术研究、在观照“五四”新文化运动,尤其是其中的思想革命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所形成的思路的建构性意义及其历史局限。

猜你喜欢
王东新文化运动常识
我是老宋
迷彩色在通信基站天线美化中的应用探析
健康常识我知道
健康常识我知道
疯狂暗示
暗示
常识:哪杯更冰凉
下篇走向觉醒的文化与精神
觉醒与解放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