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珊珊
(东南学术杂志社,福建福州 350001)
明清侯官许氏家族文学考论
郑珊珊
(东南学术杂志社,福建福州 350001)
明清时期,福州三坊七巷涌现出大批文学家族,标举风雅,引领一时文学风尚。其中侯官许氏一门绵延六代,至少十三人有诗集行世,其中不乏闺阁诗人,且大都善画工书,是当时相当有影响力的一个文化家族。这个家族的成员在创作中融入其独特的性格气质,其家族文学成就在福建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福建文学;三坊七巷;侯官许氏;家族文学
文学家族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重要现象,自汉魏以降,就在中国历史上就不断涌现。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陈寅恪于《隋唐制度渊源略稿》中业已指出家族对于传承文化有着重要作用,但对古代文学家族的学术研究,则是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方渐趋活跃。当前学界对文学家族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个案研究,而个案研究又相对集中在明清时期和江南地区,存在着时空上的不平衡。诚然,明清时期的文学家族异常兴盛,尤其是南方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有代表性的如公安三袁(袁中道、袁宏道、袁宗道)、吴下三冯(冯梦桂、冯梦龙、冯梦熊)及宁都三魏(魏祥、魏禧、魏礼)等。相形之下,福建地区的文学家族研究还不够充分。
福建福州素有“海滨邹鲁”之称,在明清时期也涌现出大量文学家族,如徐氏(徐、徐熥、徐、徐延寿等)、林氏(林侗、林佶、林正青、林在峨等)、孙氏(孙承谟、孙昌裔、孙学稼等)、叶氏(叶观国、叶绅芗、叶敬昌、叶大遒、叶在琦等)、郭氏(郭柏荫、郭柏苍、郭白阳等)……这些家族一般绵延三至五代,标举风雅,引领一时文学风尚。
值得注意的是,福州的文学家族大都聚居于三坊七巷。三坊七巷起于晋,完善于唐五代,鼎盛于明清,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是福州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三坊七巷地灵人杰,一直是“闽都名人的聚居地”,而明清时期大量涌现的文学家族更彰显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在众多文学家族中,笔者以为,侯官许氏最具代表性。从明崇祯至清嘉庆年间,历时二百余年,许氏家族人才辈出,一时称盛。据笔者考索,这个家族自许豸以降,共六世十三人有诗集行世,其中又有六位兼工书画。用梁章钜《东南峤外诗话》中的话说:“累世擅三绝之誉。”这在文学史上是相当罕见的。而且许氏与三坊七巷及江浙一带诸多家族皆有密切往来或联姻,形成颇具规模的文学群体,文学成果及影响力都不容忽视。许氏的文学发展足可佐证三坊七巷的文学发展,亦可见证清代福建文学的发展。
侯官许氏之族谱未见,笔者遍寻方志、历史笔记及诸诗集,考证推知许氏之谱系如图1:
图1 侯官许氏谱系图
许氏家族中,还有许友族兄许珌,亦有文学成就。许氏家族其文学著述如表1:
表1 侯官许氏文学著述一览表
续表1
续表1
续表1
许氏家族中兼擅书画者亦不在少数,仅《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中收录的侯官许氏成员就有许豸、许友、许遇、许均、许王臣、许琛七人。另据史料记载,许珌、许鼎和许均妻廖淑筹亦擅书画。现在海内外各博物馆、美术馆和民间仍藏有不少许氏书画家的作品。以影响力而论,许友的书画影响力最大,许遇次之。本文重点研究许氏文学成就,其书画成就仅做简单概说。
许氏文学之兴盛源自许豸,而文学成就当以许友、许珌、许遇为最,此外许氏女眷廖淑筹、许琛的文学才华也不容忽视。
许豸(? -1640),字玉史、玉斧[1],号平远。明崇祯二年(1629)加入复社。崇祯四年(1631)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员外郎(榷浒墅关)、宁绍道提学副使、浙江学政,颇有政绩。曾师从竟陵派领袖钟惺,与当时文坛名流谭元春、张溥、吴伟业、杨廷枢等都有交往酬唱。曾对李渔有知遇之恩,身后李渔为其《春及堂诗》作序并表感恩之情。许豸在当时有一定诗名,王士禛誉其诗为“温文尔雅”,黄文焕称其诗:“五律声调委婉,趣味澄幽,诵之如流水平桥,佳趣自在。”[2]许豸亦擅书画,不少史籍记载许豸善画松石。梁章钜《退庵金石书画跋》有《许玉斧草书轴绢本》条云:“福州以许姓为文献世家,本朝瓯香、月溪、铁堂、雪村诸诗人皆衍其门风,累世擅三绝之誉、闺房亦工诗画,至于今未艾,风流文采,蔚于海滨,实以玉斧为开山手。”[3]
许友以诗书画三绝享誉当时,是许氏家族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许友(约1620-1663)[4],原名寀,曾名宰。因闽音宰与豸同,有忌者称许友改名宰犯家讳,以不孝责之,遂更名友,字有介,又更名为眉,字介寿、介眉,号瓯香。明崇祯间举孝廉,以诸生终,入清不仕。其资性颖异,疏旷不羁,自命晋人。精于草书,善画枯木竹石,诗尤孤旷高迥,时有“三绝”之誉。清顺治五年(1648),与时任福建按察使的周亮工订交,谈诗论画,交情甚笃。顺治十五年(1658),周亮工被逮入京,许友受其株连亦入京赴质,1660年方无恙返乡。经此冤屈,家道衰落,性格益发愤世嫉俗,画风诗风都有了明显转变,改画枯木寒鸦,并作《学哑》、《学聩》、《学瞽》、《学担粪》、《学死》等诗,以泄胸中不平之气。后抑郁病终,年四十余。许友在当时诗名颇高,为朱彝尊、钱谦益、王士禛等人所称许。朱彝尊评曰:“许友……才兼三绝,名盛一时。愚山[5]最爱其诗,录之入《吾炙集》,要其篇章字句,不屑蹈袭前人。正如俊鹘生驹,未可施以鞴靮。”[6]王士禛亦曾诗曰:“瓯香真擅八闽风。”许友的书画成就比诗文更高一筹,周亮工《印人传》云:“予尝评君酒一、次书、次写竹、次诗文。”[7]许友曾师从绍兴倪元璐[8]学书法,初喜诸暨陈洪绶[9]书风,后慕宋书法家米芾之书法及为人,变而从米,并造米友堂祀之。转益多师后镕汇诸家,一以己意行之,开创个人风格,遂臻妙境。其在书法史上有重要地位,对日本书法影响尤其深刻,被载入日本的《书道全集》、《明清书道图说》等,深受日本书道界的喜爱,其追随者甚至形成一个流派。不少作品还被日本收藏家收藏,视为精品。许友善画竹,然而遭清廷羁押后,将一腔不满都由笔端发泄而出,不复画竹,改画枯木寒鸦。周亮工《读画录》曰:“因予累至京师,渡河而北,不复画竹,忽放笔为枯木寒鸦,苍凉之态,不可把视,盖无聊之气,一寄于此耳。”[10]许友现存书画作品不少,分布海内外,以台湾、日本所藏居多。
许珌(1614-1671),许友族兄,字天玉,一字星庭,号铁堂,别号天海山人。明崇祯十二年(1639)中举,但入清后屡试不第。清康熙四年(1665)任巩昌府安定(今甘肃省定西县)知县。康熙六年(1667),因连年大旱上疏请求赈灾减赋,得罪上司,反遭革职。后流寓临洮,贫病交加,于康熙十年(1671)客死陇上。民国《安定县志》称其“居官清慎,爱士重学而尤倜傥乐施,虽妇孺能道其廉明”。自雍正七年(1729)起,安定多次为其修墓园、建祠堂,临祠街、巷被命名“许公街”、“许公巷”,至今定西仍建有“许公纪念馆”。可见当地对许珌称道之至。青壮年时,许珌曾“负一布囊,历游吴、越、齐、鲁、燕、赵之乡”[11],与许多名士交游,如王士禛、陈维崧、汪琬、施闰章、周亮工、徐延寿、方文、龚鼎孳、蒋超、徐学乾等,其中尤与王士禛诗文酬唱颇多。或许是游历较多、眼界开阔的缘故,其诗风豁达豪迈,格调昂扬,尤擅古体。王士禛曾赞曰:“读铁堂诗,沉雄孤峭。愚兄弟私叹百余年来,未见此手。”[12]书法亦工,以小楷、行草见长。据《铁堂诗草》后吴镇撰写的《轶事及题赠附》:“铁堂书法奇古,狄道旧家多有存者。观其《颜平原厌次碑□歌》云:‘余年十五学公书,中道弃去,徒欷歔,犹知酷爱《争坐位》。行橐维扬,叹子虚则知始学鲁公,后乃随意自成一家耳。’然铁堂专门诗,学书盖以余力为之。”
许遇(1650-1719),许友之子,字不弃,一字真意,号花农,又号月溪,顺治间岁贡生。“少倜傥,喜交游,户外之屦常满。”[13]康熙间谒选,年五十授陈留知县,有惠政。后历任陈州、长洲知县。著有《紫藤花庵诗钞》、《养根集》。许遇少时受诗于王士禛,尤擅七绝。王士禛曾为之作《题许不弃画竹送之陈留》曰:“许侯磊砢负奇气。”据史料记载,许遇公余常邀诗友酬唱,吟咏不辍,“风流文采,照映一时”[14]。
许均妻廖淑筹,字寿竹,号古闽女史,林侗女,自幼抚于舅氏廖氏,遂从其姓。丧夫后还归故里,困踬无以为生,写花竹自适,教养子孙,有名句“清时弦诵重,廉吏子孙贫”为世传。
许琛(1731-约1790),许良臣之女,字德瑷,以字行,号素心。幼聪慧,能诗工书画,著有《疏影楼稿》。少年随父宦粤,好学诗,又从外祖母张宛玉习得渲染折枝法,书法则临摹董其昌。张宛玉,字季琬,闽县人,“能诗,尤工绘事……归金陵朱豹章参军文炳,自号月鹿侍史”[15]。许琛命运多舛,二十二岁时嫁何氏,婚二年而寡,育一女三岁而夭。乾隆二十五年(1760)随父回乡,不久父母双亡,独居许宅外一小楼,庭中栽植梅竹,名其楼曰“疏影”。每日焚香读书,题诗作画,渐渐声名远播。梁章钜《闽川闺秀诗话》赞道:“乾隆间吾乡闺嫒之能诗者,无过素心老人。”[16]
(一)家风:修身立节,清芬世守
许氏家族历经六代而人才鼎盛,这与其优良的家风密不可分。仔细分析许氏诸人的生平性格,其家风可谓修身立节,清芬世守。
许友入清不仕,为明朝守节,虽与清朝大官僚周亮工交好,但其不少诗作中都表达了故国之思、兴亡之感,尤其是蒙冤入狱后,其对清廷的愤懑之情益发鲜明,时有嘲讽清廷的反抗之作。而郭白阳《竹间续话》记载:“传友以弟宾应清试,耻之。宾亦内疚。同居出入,不敢过友所居之拜云楼。于楼下特凿便门以出入”[17],这更是许友身为明遗民的力证。
许氏以文艺传家,并无丰厚的家产,虽有不少人走上宦途,却从不以权谋私,贪图富贵,苟取钱财。从他们的诗文中常见生计窘迫、生活贫困、奔波劳苦的记述,但他们却坚持“贫贱不能移”,始终安贫乐道,克己而行。许氏中出仕的有许豸、许珌、许宾、许遇、许均、许良臣、许荩臣、许作屏等八人,皆有政声。许豸榷浒墅关时,“民德之”[18],任浙江学政时,“时有权珰镇浙,豸抗不为礼,士有迎珰者,立挞之”[19]。许珌在安定县令任上“居官清慎”,得到了当地百姓的尊敬,上文已述。《福州府志》称许宾“按两浙盐政,以清节著闻”[20],许鼎“为政不苟”[21],许均“在官严正有重望”[22]。《侯官县乡土志》称许遇“以资授陈留知县,有善政”[23]。《乌石山志》称许良臣“知增城,民为立去思碑”[24],其上司广东巡抚周人骥又称其“才具干练、办事勤慎”[25]。许作屏历任多地县令,都颇有政绩。他们虽然官不甚大,但都能做到恪尽职守、勤政爱民,当时称誉者多不胜数。
而许氏中的女眷如廖淑筹、许琛等,早寡却恪守封建礼教,都有节妇之名。廖淑筹随翁许遇宦陈留时,曾逢官署遭灾,她先保护好年幼的弟妹,而后才照顾自己的孩子。许琛在公公身死异乡后,变卖衣钗图书以集资购买墓地,并托人将公公灵柩运回安葬。又为早逝的丈夫造墓,空出右穴留待己用。下葬之日,身着孝服,痛哭着为墓穴覆土,围观者皆为之感动。许琛担心墓地无人祭扫,特画梅竹一幅,题一诗,赠予山上居民刘长宜,托他守墓,其中有“竹梅聊当子孙贤”句,颇为感人。
诚然,以今天的道德标准来看,遗民或节妇并非值得大力宣扬赞赏,然而,作为一个封建传统家族,许氏无疑是旧时代道德典范的坚守者,修身立节是他们世代传承的重要文化品质,是其家族文化构成的重要精神内涵之一,也是他们绵延数代而不衰、名垂青史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学风:累世擅三绝之誉
许氏诸诗人皆诗才出众,在当时享有盛誉,前文已叙,不复赘述。既出于同一家族,他们的文学观必然彼此影响,诗风上有一些共同之处,大概有以下两点:
1.宗唐诗,主情韵。这应和王士禛有关。王士禛与许友、许珌均交好,许遇从之学诗,渊源颇深。作为清初诗坛领袖人物,王士禛论诗力主情韵,要求诗歌具有含蓄深蕴、言尽意不尽的特点,对清幽淡远、不可凑泊而富有诗情画意的诗特别推崇。[26]许氏诸人大都善画,不少诗也都写得颇具画意。尤其是直接学自王士禛的许遇,其诗被称作“情韵缠绵,丰神婉约”[27]。王士禛论诗亦宗唐。许友集中《拟元》、《拟杜》、《无题和唐李义山商隐》等诗,就是向唐代诗人元稹、杜甫、李商隐学习模拟之作。再如许作屏,其学诗从韩愈入手,后转益多师,但仍以唐代诗人为主。且许作屏被人称作是林鸿后身,林鸿诗宗盛唐,亦可见许作屏诗在时人眼中亦是有些盛唐气象的。
2.喜陶渊明,好写园林之趣。许友、许遇、许均、许琛都于诗中明显流露出对陶渊明的倾慕。实际上,许氏中不少人的气质都与陶渊明类似,旷达率真、安贫乐道、热爱自然。自许豸起,许氏几代人都积极修建石林别墅,并为之题咏甚丰。这些园林诗与陶渊明的田园诗不无相似之处。且他们时常邀请诗友于石林雅集,流连风景,饮酒作乐,吟诗作赋,因此,许多许氏的好友也都留下了不少吟咏石林的诗文。可以说,许氏的这一园林,给文学史也留下了一小笔财富。
许氏诸诗人中兼擅书画者不在少数,至今海内外许多博物馆、美术馆还收藏有不少许氏书画家们的作品。从历史背景上考察,此一难得成就与当时之时代风尚有一定关系。夏咸淳称:“明代中叶以后,士大夫于凡百诸艺均有广泛爱好,而于书画尤其偏爱。”[28]在此社会风气影响下,加上许氏家族中又有该方面的专业知识、技巧与经验积累,可想而知,除诗文外,书画定是其家族教育的重要内容。以许友为例,其父许豸善画松石,而许友还师从倪元璐、陈洪绶等大师,可见是有意提高书画方面的技艺。对书画的重视和爱好,是许氏三绝世代传承的重要原因。而他们的艺术修养与文学修养又相互促进,最终使他们获得了“累世擅三绝之誉”的盛名。
从今日之视角来看,侯官许氏之文学成就称不上一流。然而翻阅史籍,却时常可见其身影。许氏诸人文化活动十分活跃,与当世名流常相往来,这也使他们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容忽视的一笔。如许豸,与谭元春、张溥、吴伟业、杨廷枢等皆曾往来酬唱,对李渔和《西游补》作者董说都有知遇之恩;许友与周亮工、曹尔堪、顾景星、曹学佺、林古度等皆交好,诗文互见,而钱谦益、王士禛、朱彝尊又对许友颇为推崇,著作中均常提及;许珌曾游历多方,知交更广,尤以王士禛、周亮工、施闰章、徐延寿等为至交;许作屏则与陈寿祺、张问陶、马瑞辰等交情颇深。他们所交往的这些名士在明末至清中叶的文学史上颇具分量,详考这一阶段的文学史,则绕不开许氏。研究许氏,可以丰富对明末清初文坛状况、文学家交游及创作情况的认识,对于弘扬区域文化,增强族群凝聚力来说也是一项很有现实意义的工作。
而除了结交有全国性影响力的名人外,许氏在省内的文化活动更是丰富。除了诗歌酬唱、雅集联吟外,他们还与有名望的家族联姻,互相推动促进文化的进一步传承。许氏外亲中当属永泰麟峰黄氏与侯官光禄林氏二家最富盛名。
麟峰黄氏世居永泰白云乡,子孙中有不少乡贤名宦。如两宋之际敢于弹劾秦桧的直臣黄龟年,黄龟年的堂侄孙、忠君爱民、长于填词的名宦黄定,明末名臣黄文焕,清代著名诗人黄任以及近代的国民党籍革命志士黄展云,共产党籍革命志士黄琬等。黄文焕与许豸同朝为官,为许友岳父,天启五年(1625)进士,官至左春坊左中允。工诗文,亦能词,学问渊博,著作甚多。黄文焕之孙黄湛又娶许友之女,生子黄任。黄任自幼居于许宅,从许遇学诗,与许均甚为亲厚,晚年辞官归里仍居于许宅。黄任(1683-1768)寿高,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一生作诗以千首计,现存900多首。徐祚永《闽游诗话》云:“闽中近时诗,当以莘田先生为冠。先生诗各体俱工,而七言绝句尤为擅长,清丽芊绵,直入中唐之室。”其诗还为袁枚所称道,可谓名闻八闽,流誉全国,其《香草笺》更是在台湾家弦户诵,对台湾诗坛影响颇大。另黄氏中的黄璂、黄惠、黄虞世等皆有诗名,与许氏也都交往密切。
侯官光禄林氏居侯官光禄坊,与许氏比邻而居。林佶《朴学斋诗稿》卷十《送许雪村太史入都》:“里巷过从五十春,论交三世缔重姻。”说明林许两家至少三世结亲,关系匪浅。不过资料不多,目前仅知林侗亲生女廖淑筹为许均妻,其他姻亲关系不明。林佶(1660-1739),字吉人,号鹿原,别署麓原子、紫微内史、鹿原学者、道山亭长、鹿原叟等。生而颖异,少即以才学鸣于乡。康熙四十五年(1706)以诗书受皇帝赞赏,奉特旨入直武英殿抄写御集,后官至内阁中书。其书法在当时极负盛名,甚至享誉琉球、高丽。其藏书、金石亦富。林氏中的林在华、林正青、林在峨等亦有文名,且大都工书画,与许氏颇为亲厚。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许氏、黄氏、林氏中的女眷之间的文学交往。黄氏中女诗人尤多,郭白阳《竹间续话》称,黄任“筑‘十砚斋’于会城光禄坊,与其侍儿金樱、长女淑窕、次女淑畹唱和其中。真有雅人深致”[29]。此外黄任妻庄氏,黄任外孙女游合珍、林琼玉等皆长于吟咏。她们与许琛、廖淑筹及福州地区其他才女们常常诗文往来,互相切磋。郭白阳《竹间续话》云:“明清以降,闺门弦诵,比屋相闻。侯官庄九畹、廖淑筹、郑薇[30]柔、郑翰莼、许德瑗、黄淑畹等,皆衡宇相望,结社联吟。许亭亭与俦侣结‘访红楼诗社’。由是女诗社之风,盛于会城。”[31]这些女诗人大多出身于三坊七巷著名文学家族,耳濡目染,多才多艺。她们出身的家族之间,本就往来频繁,有的还互相联姻,因此,不便与外界接触的女诗人们便得以借亲缘关系往来,进行文学交流。当时三坊七巷女诗社联吟唱和,蔚然成风,推动了福州闺阁文学创作的繁荣。
总而言之,许氏积极的文学创作、活跃的文化活动及其与当地文学望族的联姻和交往,有力地促进了许氏家族文化的繁荣兴盛,催发了这个家族两百多年来人才辈出、标举风雅。如今,我们虽不能说许氏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大的创新或崇高的地位,但其在明清时期确实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创作氛围,推动了文学的发展,也促进了福建与各地的文学交流。直到近代,陈衍、林则徐、林纾等人仍对这个家族推崇备至。因此,他们在文学史上应占有一定地位。对于这样一个长期被忽视的文学家族,我们应予以相当的重视并作出中肯的评价,正视他们在文学史上的成就。
注释:
[1]又据顾景星《白茅堂诗集·许有介诗集序》载,许豸字獬若。
[2]朱彝尊:《明诗综》卷六十八《许豸》,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自序六峰阁刊本,第11页。
[3]转引自李放:《皇清书史·附录》,金毓黻:《辽海丛书》第36-43册,沈阳:辽沈书社,1985年,第1701页。
[4]许友生卒年众说纷纭,此处采日本学者泽田雅弘之说,详细考证见笔者博士论文《明清侯官许氏家族文学研究》,第31-32页。
[5]原文误,“愚山”应是“虞山”,即钱谦益。
[6]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二十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第26页。
[7]周亮工:《印人传》卷一,1916年重编本,第7页。
[8]倪元璐(1593-1644),字汝玉,号鸿宝,浙江上虞人,明代著名的书画家。天启二年(1621)进士。历官至户、礼部尚书。崇祯末年,李自成陷京师,自缢死。福王谥文正,清谥文贞。
[9]陈洪绶(1598-1652),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别号小净名、老迟、悔迟、悔僧等。浙江诸暨人。明末画家,与崔子忠齐名,时有“南陈北崔”之称。后与蓝瑛,丁云鹏,吴彬合称“明末四大怪杰”。著有《宝纶堂集》、《避乱草》等。
[10]周亮工:《读画录》卷三,《清代传记丛刊·艺林类》,台北:明文书局,1986年,第331页。
[11][12]许 珌:《铁堂诗草·自序》,清乾隆五十五年兰山书院刻本,第1,2页。
[13][14][21]徐景熹:《福州府志》卷六十《人物·文苑》,福州:海风出版社,2001 年,第351,351,351-352 页。
[15][16]梁章钜:《闽川闺秀诗话》卷一,《续修四库全书·一七零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4,14页。
[17]郭白阳:《竹间续话》卷一,福州:海风出版社,2001年,第4-5页。
[18][19]金 鋐、郑开极:《福建通志》卷四十五,康熙刻本,第43,43页。
[20][22]徐景熹:《福州府志》卷五十《人物·列传》,福州:海风出版社,2001年,第228,228页。
[23]朱景星:《侯官县乡土志·耆旧录外编·事功》,福州:海风出版社,2001年,第361页。
[24]郭柏苍:《乌石山志》卷七《人物》,道光二十二年刊本,第10页。
[2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明清时期澳门问题档案文献汇编》第一册《档案卷[1624-1810]》,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09页。
[26]参见《王士禛与康熙诗坛》,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68页。
[27]林昌彝:《射鹰楼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28]夏咸淳:《晚明士风与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69页。
[29]郭白阳:《竹间续话》卷一,福州:海风出版社,2001年,第5页。
[30]原文误,当作“徽”。
[31]郭白阳:《竹间续话》卷三,福州:海风出版社,2001年,第48页。
[责任编辑:陈未鹏]
I206.2
A
1002-3321(2013)02-0070-07
2012-09-22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三坊七巷文学世家研究——以许氏为例”(2012C094)
郑珊珊,女,福建福鼎人,东南学术杂志社编辑,文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