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春华
(沈阳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1)
外语学习动机是外语学习的基本动力,其强弱直接影响学生的外语学习行为。国外的外语学习动机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经过5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方向由最初的社会心理视角转向认知心理视角。以Gardener为代表的 “社会教育模型”[1]是20世纪60—80年代最具影响力的动机理论。这一理论主要涉及动机的社会及心理方面。根据这一理论,动机可分为“工具型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及“融入型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而且特别强调 “融入型动机”对外语学习的重要作用,指出融入性(integrativeness)及对学习情景的态度是影响整体动机的主要因素。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外语学习动机研究转向对认知方向的关注,自我决定(self-determination)理论、目标理论及归因理论成为其中重要的理论。Ryan等提出自我决定理论。自我决定意味着自主选择采取行动及调控行动[2]。这一理论将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及外部动机,为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启示:教师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Christophel和Gorham研究了大学课堂上激励及削弱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研究者们还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指出学习者学习动机差异是个体差异的情感因素之一[3]。Drnyei、Csizér和Guilloteux、Drnyei等指出动机会影响学习者的成绩[4]。外语学习动机研究的众多模型探讨了外语学习动机的不同层面,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但是同时也有重叠,如,融入型动机与内部动机很难区分,而且这些模型没有涉及外语学习动机的动态性变化。
我国的外语学习动机研究大约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包括国外外语学习动机理论研究,国内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结构、影响因素及英语学习动机与英语成绩、学习策略等的关系。研究以实证研究居多,进行相关研究的主要有,秦晓晴、文秋芳、王海啸等。陈巧薇对近10年英语学习动机文献进行了详细的综述,指出这些研究集中于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研究,对其他英语学习群体的研究很少[5],这与我国英语教育在各级教育中的地位很不相称。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非英语专业成人教育及全日制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的调查及比较,揭示成人教育和全日制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方向及异同点。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沈阳大学全日制本科学生与继续教育学院(以下简称“成人”)学生,共发放问卷250份,收回233份,其中在校大学生问卷收回97份,成人学生问卷收回136份。参与问卷调查的成人学生来自计算机应用、工商管理、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影视动漫、会计学及会计电算化专业,年龄在20~39岁之间。参与调查的在校大学生,来自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金属材料、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车辆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工业设计、工业工程专业,年龄集中在18~22岁。参加问卷调查的两类学生中,男性占53.6%,女性占46.4%。
本研究对成人学生及在校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进行比较,旨在揭示以下问题:
(1)非英语专业成人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现状。
(2)非英语专业在校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现状。
(3)成人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与在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差异。
(4)削弱两类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因素包括哪些,两类学生是否存在差异。
问卷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被调查者基本信息的调查,包括性别、年龄、专业;第二部分是关于英语学习动机的调查。在校大学生问卷共15个项目,涉及的动机类型包括,工具型动机、融入型动机、情景型动机、内在动机及外部动机①融入型动机是指外语学习动机源于对某种语言文化的亲近感,希望可以以某种方式融入到该文化或团体中。内部动机是指学习的动机源于对语言本身的兴趣,即学习该语言可以带来快乐、满足感、自我效能等。工具型动机是指学习外语是因为外语的功能性,即可以通过外语学习实现另外的目的,如通过考试、获得奖学金、升职等。外部动机是指学习的动机来自于外部环境的要求,比如学校的、家长的压力或工作单位的要求,而不是本人的选择。。成人学生问卷包括17个项目,工具型动机调查增加两项,这部分调查借鉴了Likert五级评分[6],即每个项目包括完全同意,有点同意,没有意见,不太同意,完全不同意五个选项,分值分别为4、3、2、1、0。在校大学生问卷这部分满分为60,成人学生为68,得分越高的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越强。以上述成人学生及在校大学生为样本测得两种问卷这部分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9(在校大学生问卷)和0.77(成人学生问卷);两月后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83和0.79。这说明这些项目适合用于测量两类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问卷的第三部分是去英语学习动机因素调查。这部分参考了Keblawi对阿拉伯英语学习者的相关研究,在校生问卷涉及英语教师、教学情景、学习经历、教学材料这些直接影响学生外语学习的因素,共11项。成人学生问卷中增加至13项,其中与教学材料相关的因素增加了一项,同时增加了工作情境因素,其他选项相同。上述调查所得数据全部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
对两部分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进行均值比较的结果见表1。表中显示成人学生总体动机均值(35.161 8)高于在校学生(32.804 1)。方差分析表(表2)中,相应的伴随概率小于0.05显著水平,因此成人学生与在校大学生的总体动机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从内部动机及外部动机的均值比较来看,成人学生略高于在校学生,方差分析显示二者无显著差异。从融入型动机及情境型动机的均值比较来看,在校学生略高于成人学生,根据方差分析的结果,成人学生与在校学生无显著差异。
表1 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均值比较
表2 方差分析
工具型动机的均值比较显示成人学生远高于在校学生。方差分析表明,二者在0.01显著水平下差异显著。成人学生的均值较高,一方面可以解释为成人问卷中工具型动机选项增加了两个。另一方面也说明,英语不仅仅在学校有用(如考试、得奖学金等),同时,在现实社会中,英语可以帮助实现社会认可或获得经济方面的实惠。
由于成人的工具型动机选项比在校学生多了两项,因此成人学生此类动机的满分是20分,在校学生的则是12分。将两类学生的均值与各自的满分相比,可以得出,事实上,在校大学生的工具型动机略高于成人学生,同样还可以发现,相对于两类学生各自的满分动机水平而言,两类学生的动机总水平都不高,而且成人的动机总水平更低。
从均值结果来看,成人学生各类动机的排列顺序为:工具型动机→内部动机→融入型动机→外部动机→情境动机;在校学生各类动机的排序为:内部动机→融入型动机→工具型动机→外部动机→情境动机。但是,将各类动机类型均值得分与相应满分相比,便得到如下排序:成人学生为融入型动机→工具型动机→内部动机→情景动机→外部动机;在校学生为融入型动机→工具型动机→情景动机→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可以看出,两类学生的动机排序基本相当,只是内部动机与情景动机位置交换了。融入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在两类学生中排在最前面,虽然根据“社会教育模型”理论,相对于工具型动机,融入型动机更重要,但是两类动机都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动机,相对于成人学生,对于在校学生而言,情景动机更重要。相对于在校大学生,内部动机对于成人学生的总体动机影响更大。外部动机排在最后一位。因此,从两类学生的动机类别排序来看,成人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似乎更稳定。
去英语学习动机因素的调查及比较结果见图1。图中显示,总体上,各项因素对两类学生的影响存在很大差异,相对于成人学生,对在校大学生的影响更大。成人学生中,各项选择人数所占百分比都不是很高,最高的为A项,占24.3%。G(6.6%)、O(7.4%)选择的人数较少,G为好友们都不喜欢学英语,O为不受任何因素影响。各选项的排列顺序为A→H→J/K→E→B/F/L→N→I→C→D/M→O→G。A为课堂教学模式单调、乏味,H为英语教师教学指令不清晰,两项的选择人数相近,都接近受试的1/4,接下来为J、K、E三项的各选择人数接近20%,J为学校、教师及家长的太大的压力,K为英语学习中过多的批评,E为课堂内容过于简单,缺乏挑战性。在校大学生的选项顺序为L→A→B→F→H→D→G/J→I/K→E→C→M,其中 M(6.2%)的选择人数最少,M为不受任何因素影响,从排在前五位的因素来看,尽管成人与在校大学生有两项相同因素,但是,从各选项的选择人数所占百分比及选项内容排序来看,两类学生存在很大差异,排在第一位的L因素为其他因素,选择该项的人数占在校学生受试的60%。A排在第二位,其选择所占百分比高达53.6%。排在第三位的B为英语教材陈旧、乏味,排在第四位的F为课堂教学内容太难、跟不上。
依据各类别选项在所有选择中的百分比来看,成人选择顺序为:教学情境相关因素(32.3%)→教学材料相关因素(27.6%)→教师相关因素(22.3%)→ 学 习 经 历 (7.7%)→ 工 作 环 境(7.1%);在校学生的顺序为,教学情境相关因素(39.8%)→教学材料相关因素(24.7%)→教师相关因素(20%)→学习经历(6.4%)。两类学生的选择顺序相同,教学情境因素排在第一位,教学材料相关要素次之。这样的顺序与Gorham和Christophel的结论并不一致,他们的调查结果是教师行为相关的因素排在首位,其次是教材的选择。另一个需要关注的事实是在校大学生中60.8%的人及17.6%的成人学生选择了其他因素,因此还有一些其他要素削弱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值得进一步调查研究。
图1 成人学生与在校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因素调查
上述调查结果显示两类学生的总体英语学习动机水平不高,这与英语在中国各级教育中所受到的重视程度很不相称。从两类学生的比较来看,除工具型动机外两类学生的其他类型动机水平无显著差异。从动机排序来看,两类学生的融入型动机及工具型动机强于其他类型的动机。对于成人学生来说,内部动机比情景动机更强,而对在校大学生则相反。对于两类学生来说,外部动机最弱。
在去英语学习动机因素的研究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单调、乏味是削弱两类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从各项的选择人数百分比来看,各项去动机因素对在校学生的影响范围较大。对于两类学生而言,教学情境相关因素及教学材料相关因素是主要去动机因素,另外根据成人及非成人的选择,还存在一些本调查问卷之外的因素,会使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削弱,有待进一步研究。
[2] Deci E L,Connel J E,Ryan R M.Self-determination in a work organization[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89,74(4):580-590.
[4] Guilloteux M J,Drnyei Z.Motivating language learners:a classroom-oriented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s of motivational strategies on student motivation[J].TESOL Quarterly,2008,42:55-77.
[5] 陈巧薇.英语学习动机研究10年综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9):182-184.
[6] 梁振东,张艳辉.高校教师科研倦怠的特征及原因探析[J].沈阳大学学报,2011(6):1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