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宁
(沈阳大学 师范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4)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沈阳大学在校大学生,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问卷274份,有效率为92.34%,其中有效问卷253份。其中一年级学生63 人,占 24.90%;二年级学生 88 人,占34.78%;三年级学生45人,占17.79%;四年级学生 57 人,占 22.53%。男 生 128 人,占50.59%;女生125人,占49.41%。
对沈阳大学在校253名大学生心理幸福感调查总分和各个维度得分状况如图1所示[1],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幸福感水平较好,个人感受心理幸福感程度较高,总体心理幸福感水平较高。
图1 沈阳大学大学生心理幸福感各维度均值情况表
(1)年级差异。对253名不同年级的沈阳大学在校大学生心理幸福感得分进行单因素分析(见表1)表明:不同年级的学生心理幸福感总分不存在显著差异。大二学生基本上在各维度上的得分高于其他年级。
结果表明: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心理幸福感总分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健康关注维度上存在差异(P<0.05),在友好关系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在正性情感维度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0.001)。
表1 沈阳大学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年级差异检验结果表
(2)不同年级在校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多重比较。对不同年级的沈阳大学在校大学生心理幸福感、健康关注、友好关系和正性情感维度的得分进行进一步的多重比较分析发现[2](如表1,表2):大二学生在心理幸福感、友好关系和正性情感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其他年级,在健康关注维度上得分低于大三。
表2 不同年级沈阳大学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多重比较检验结果表
结果表明:沈阳大学在校大学生在健康关注维度上大二和大四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大三和大四存在显著差异;在友好关系维度上大一和大四,大二和大三存在显著差异,大二和大四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在正性情感维度上大一和大三存在显著差异,大一和大四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大二和大三,大二和大四存在异常显著的差异。
通过对不同性别在校大学生(男生128人,女生125人)心理幸福感进行独立样本检验分析(见表3),在心理幸福感总分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各维度得分没有显著差异。
表3 沈阳大学在校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性别差异检验结果表
结果表明:男女生之间在生命活力、健康关注、利他行为、自我价值、友好关系、人格成长、生活满意、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和心理幸福感上没有显著差异。
(1)父母不同的教育方式影响下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差异。为了检验父母教育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影响,对父母教育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幸福感影响进行单因素分析(如表4),发现父母教育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结果表明:父母教育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幸福感影响维度存在显著差异。利他行为维度上也存在显著差异。
表4 不同父母教养方式下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差异检验结果表
(2)父母教育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幸福感影响的多重比较。通过对父母教育方式对沈阳大学在校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影响和利他行为维度得分进行方差分析(如表4,表5)进一步表明:民主型家庭的大学生在心理幸福感和利他行为维度上得分高于专制型和溺爱型家庭,略低于放任型家庭的大学生。
表5 父母教育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幸福感影响的多重比较检验结果表
结果表明:沈阳大学在校大学生在心理幸福感维度上,民主型家庭的大学生和专制型家庭的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专制型家庭和放任型家庭存在显著差异,放任型家庭和溺爱型家庭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利他行为维度上,民主型家庭的大学生和专制型家庭的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专制型家庭和放任型家庭存在显著性差异[3]。
教育问题的关键在于大学教育。大学教育是学生养成健全心理的重要时期,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大学就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所以社会支持对大学教育尤为重要[4]。加强社会支持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各级政府应当切实履行所承担的教育职责。保证教育经费及时到位,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从而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2)社会应对教师和学校有更多的理解和宽容。教育活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因此,需要不断摸索、探索、实验。既然是探索和实验,就需要有一个过程,就需要面临一定的风险和付出一定的代价。而现实往往是,人们要求教师和学校不断创新,但同时又不容忍一丝一毫的风险和可能的失败。教师和学校实际上被各种社会舆论绑住了手脚。
(3)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应当更为开放、更为民主。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积极满足社会的基本需要,为社会教育提供良好的平台。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学生的校园生活质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1)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根据大学生心理成长的规律,针对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不同时期开设不同内容的心理健康专题讲座。
(2)建立系统的心理咨询、测试及防治体系,建立学生心理素质档案,开展团体咨询。对于高危人群进行随访和加强监护。
(3)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及治疗。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人际关系训练和综合自信训练都被证明也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方式。
(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
所谓的家庭教育,整个过程就是家长和孩子坚持以幸福为人生目标,坚持以幸福为教育目标的过程[5]。作为我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当代大学生们对幸福有着自己独特的感觉、认知和行为方式,进入大学后,父母对子女而言,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给予者,更是精神上的引领者和支持者。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也间接导致了大学生之间的差异。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不可缺少,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大多数大学生和父母之间容易产生隔阂,对父母叛逆,进而排斥家人的接触,这会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所以不断修正自己,被孩子接纳甚至欣赏,应该是一个有教育能力的家长必须具备的条件。
幸福不仅仅是一时的快乐,更是个体实现自我后体会到的一种完美状态,只有在充实的学习与生活中,我们才可以感受到快乐和幸福。自我教育是指人通过认识自己、要求自己、调控自己和评价自己来自己教育自己。一般的人都是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提出自我要求;在自我要求的目标引导下,不断地通过实践过程中的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力争达到一定预期效果;然后用自己认可的价值观对自己进行评价,通过这一评价,形成对自己的新的认识。在这一新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新的自我教育循环上升过程。在自我确定的过程中,大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加强自我教育,是大学生培养心理幸福感的有效途径。如何提高大学生心理幸福感水平,具体的建议措施如下:
(1)加大对健康的关注,积极面对生活,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睡眠质量、身体健康状况等因素。
(2)在学习和生活中,广泛结交朋友,真诚以待,尊敬他人,能够妥善处理朋友之间的关系,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重视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友人共同进步。
(3)提高正性情感,关注积极情感,面对突发事件时,养成正确面对事件的正性情感,加强个体体验的积极感觉 ,降低负性情感的影响,更好地解决问题,适应社会发展。
通过自我教育,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断认识自己,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目标,幸福的获得并不在于目标最终是否能实现,而是在于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接近目标。通过自我教育提高大学生幸福感的总体水平,使他们的人生更美满。
[1] 陈晓阳,刘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4):104-105.
[2] 欧阳文珍.人际关系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3):186-187.
[3] 唐洁,孟宪璋.大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比较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4):316-320.
[4] 崔华春,李春晖,杨海荣,等.958名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幸福感调查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4):359-361.
[5] 杨军丽.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12(1):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