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形势下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教学理念及方法初探

2013-09-06 08:47孟宪权
科学时代·上半月 2013年8期
关键词:讨论式教学高等教育以人为本

孟宪权

【摘 要】由于高校规模成倍扩张、社会多元化价值观对高校的冲击以及师生自身原因等诸多因素的作用,导致高校出现教学质量滑坡、学生分化严重等现象。如何在新形势下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对大学生实行有效管理已成为各个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当前高校教学中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就如何改善课堂教学方法和组织教学形式以及课后学术活动组织进行了初步探讨。相关措施已在本单位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助于实现以育人为本,知识与能力并重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高等教育;以人为本;讨论式教学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校规模成倍扩张,使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教育阶段。高等教育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取得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凸显教学质量滑坡的问题。目前,仅从数量上看,我们国家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早在2008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超过2900万,就已跃居世界第一位。在2009年,高等学校入学率达到24%左右,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人数超过8200万人,已位居世界第二位。但是,在高等教育的总体实力方面,我国和世界教育发达国家的差距依然明显[1]。另外,经济建设目前仍然是我们的中心任务,市场经济导致一部分人拜金主义价值观盛行;以及一些行业招聘过程中的不正之风导致“知识没有力量”在毕业生中流行等诸多因素不可避免地对高校师生的教与学的兴趣和动力产生冲击。再则,高考的应试制度及家庭独生子女导致较多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主动性差、抗挫折能力弱;一些高校目前的教师项目化、教育行政化现状导致一些高校,甚至一些“985”、“211”高校对教学重视不够,资源及教师精力投入严重不足。很多高校的课堂,其教学模式、具体方法、师生关系与几十年前相比并无多大区别,高校教师教学观念仍然与 20 世纪以前的同行基本相同, 一本讲义讲一辈子, 灌输填鸭式的教法代代相传,高校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数十年如一日”。 近十几年来出现的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模式、方法还没有在高校课堂中得到广泛应用[2]。

由于以上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一些高校学生,甚至一些“985”、“211”高校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下降,学习主动性变差。迟到、旷课现象加重,上课思想游离,网络游戏成瘾,考试挂科,毕业拿不到学位证甚至被劝退的同学增多。学生两极分化严重。面对以上挑战,笔者认为:高校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的消除,实际上有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也是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的。而是应积极地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在教学过程及日常生活管理过程与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进行竞争,在竞争过程中减少不良因素的影响,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笔者在高校课堂上以及参与笔者所在单位的一些教学管理过程中进行了以下一些有益的尝试,实践证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助于实现以育人为本,知识与能力并重的教育目标。

一、在高等教育中任然要坚持“以人为本”教育思想,以培养人格、毅力、正确的价值观为教育之首要责任

教育的目的是研究人、服务人、发展人、提升人。坚持“以人为本”教育思想,可以促进教育主体的全面协调发展。实际上,一个人的价值观的正确与否及其面对挫折或失败的态度是决定他一生成功高度的本质要素之一。一些大学生受到社会上金钱至上主义的影响,认为有钱即为成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动力,特别是遇到难度高的理论知识时立即失去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高校教师首先应指出“有钱即为成功”的荒谬之处,指出通过自身的努力,做出了一定的成就,对社会有所贡献即为成功。人生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不足、是奉献社会,而不是索取多少。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坦诚的态度,创造适当的条件促使学生达到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为学生提供一种良好的促进学习和成长的氛围,使其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应是一个能影响他人、指导学生领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不再只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且应是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与学生一起交流的合作者;是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并付诸实践的研究者,教师不只是教会学生学什么、做什么,而应教会学生怎么学、怎么做,教会学生发展他自己的精神世界,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理工类教师要进行相关专业的科学史研究、学者传记研究,在课程教学中介绍与知识内容相关的科学家、科学史,进行理工类课程对人格的培养,激发学生献身科学的精神,学生通过分析科学家研究案例, 可以学到成功的经验, 吸取失败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可以学到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可以逐渐学会处理在众多影响因素以及不同条件下可能面对的问题; 可以学会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下抓住主要矛盾,并作出科学的安排。

从教学的对象来分析,虽然高等教育的对象基本上是成年人,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水平都有一定的发展,但高考的应试制度导致较多的学生在高中学习阶段是处于严格的管理之下,导致大学新生的生活管理能力和自控能力差,部分新生不能适应大学生角色的转变,容易陷入网络和游戏不能自拔,最终导致挂科和劝退。笔者参与所在单位组织的“烛光导航”计划,由每个教师担任四个新生的指导老师,对他们遇到的学习和生活问题提供咨询,告诫他们如何在大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远离网络游戏。同时,新生通过同老师的接触,对老师的工作和学术有了直观的了解,对本专业所从事的领域及必备的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有了新的理解。对学生从高中生到大学生角色的转变有良好的帮助作用。

二、理工科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坚持问题式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重大科学领域的产生,往往是先出现科学理论无法解释的重大问题,科学工作者在探索问题答案的过程中逐渐积累实验数据和理论模型,量变进而引起质变,最后导致重大科学发现。这方面的最典型事例莫过于“两朵乌云”,十九世纪末,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汤姆生在总结物理学的成就时,一方面自豪于经典物理大厦的建成,物理领域留给子孙只剩下一些修饰的工作;另一方面,他也忧虑晴朗的天空有两朵乌云,一朵是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结果和以太漂移说相矛盾,另一朵是黑体辐射公式中的“紫外灾难”。实际上正是这两朵乌云导致量子物理和相对论的产生。

这个事例说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符合人类认识规律和科学发展规律,所以我们在理工科课程教学过程中,尤其是相关理论的教学过程中要坚持问题式教学法。对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把当今国际研究前沿所出现的问题展示给学生,积极引导逐渐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方式,探索有没有可能的解决方案;对基础课的教学,要把相关知识内容产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展示给学生;甚至可以把现有完备的知识体系故意裂解留一些问题给学生,引导学生探索解决方案,看解决方案与现有知识体系有哪些不同,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激情,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们一些高校教师,以完整叙述知识理论体系天衣无缝为荣,甚至以学生听不懂为曲高和寡自傲,这实际上是违背人类认识规律和科学发展规律的。

实际上国外高校是非常重视问题式教育的,他们认为,问题意识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并不需要培养,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上怎么去启发;学生总是充满好奇和疑问的,他们走进教室的时候,带着满脑子的问题。教师回答使学生产生更多的问题,最后老师回去再学习,再准备,下次再来回答,学生回去也去思考,去寻找答案。这就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早在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说过“创新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问题,才有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善于提出问题,扮演好提问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实现“自我”,体验到学习的快乐[3]。

对于工科类教学内容,可采用理论联系实际及讨论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及学习效率。笔者在进行《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教学中,讲授半导体材料的提纯、单晶生长、外延等内容时,布置作业为分别查阅三类内容:1.Si材料与器件及集成电路的产业链及分布(日、美、韩、欧、中国台湾、大陆);材料生长相关公司、产品种类、产值信息;2.III-V,II-VI族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产业链 及分布(日、美、韩、欧、中国台湾、大陆); 材料生长与光电子器件相关公司、产品种类、产值信息;GaN外延技术及LED或LD发展趋势,产业链 及分布;相关公司、产品种类、产值信息;3.生长仪器(VPE,MOVPE)产值、使用及分布;超净环境设计及建筑安装、尾气处理技术及排放标准;(VPE,MOVPE)立式反应器的气流模型、数值计算、最新进展。同学们积极参与,效果较好者制作PPT上台报告,互相提问讨论,采用感觉受益的听众同学支持度为评分依据。不但使同学们深刻掌握了半导体材料的提纯、单晶生长、外延等知识内容,而且提高了兴趣,对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充分了解,教学效果很好。

三、课后学术活动

谈到大学生的课后学术活动,一般情况下首先想到听科学家的学术报告,特别是985类高校的国内外学术权威的报告极多。实际上,权威的报告适宜于研究生和成绩优秀的同学,大多数同学由于报告参与程度不高,因而兴趣不够。为了提高大学生对学术的兴趣,笔者所在单位进行了一次有益的尝试,组织了一次学术嘉年华活动,即学术辩论大赛。实践证明,青年学生对这类具有挑战性、竞争性的学术活动的参与程度与积极性都极高。同学查阅理论书籍,请教老师,组织准备,临场发挥,极大地提高了物理理论水平、逻辑、思辨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是学习、提高理论知识课程的极好方法。

人类的一般认识过程概括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一个特点,也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高等教育不仅传授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意识,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与学术水平。高等教育的这一特点客观上要求高等教育的教学必须把科学研究引进教学过程。因此,在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有可能也有必要引导学生把学习人类已知知识和探索人类未知知识结合起来,把教学和科学研究集合起来。从培养人才的角度而言,在教学过程中引进科学研究因素,有利于巩固、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也对于培养有创造能力的专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4]。

本单位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的集体研究项目资助:物理学科研训练及科研能力提高。笔者在该项目中主持了一项大学生科研训练子课题——结合量子力学、半导体物理、电子材料课程的学习,开展前沿课题科学研究。指导学生查阅中英文科技文献,写出该领域的综述报告,并在小组学术报告会上报告,在大家讨论下并征求学生自己的意见后,确定具体的研究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了如下工作:无荧光粉白光LED制备研究,主要研究在GaN中注入稀土离子,退火后在蓝色LED激发下发射红、绿光与蓝光混合为白光的研究;CdSe/ZnS核壳结构量子点制备及掺杂研究,主要研究CdSe/ZnS核壳结构量子点制备技术、制备过程中稀土元素掺杂及光学性质研究;量子阱蓝色LED、量子点绿色LED外延生长及制备研究,主要学习及掌握LED结构设计、外延生长和高浓度p型GaN生长技术,光刻、反应离子束刻蚀、制备电极等器件加工技术。进入实验室后,先了解超净实验室和分子束外延设备的特点,熟悉操作过程和指南,在研究生的带领下做实验,逐步过渡到自己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独立操作。了解离子注入机的特点,熟悉操作过程和指南,参与离子注入实验操作。熟悉Srim模拟程序。通过亲身参与,掌握材料的各种分析测试方法,如XRD、TEM、SEM、AFM、PL、RBS、Hall-effect以及光刻、反应离子束刻蚀等器件加工方法。在每周小组的学术例会上报告工作进展,并得到点评,系统地接受科研训练,直到撰写论文。锻炼他们的学术论文写作能力,将科研结果整理成文发表。本单位历届参加了学术大赛及不同课题小组科研训练的同学参加大学生挑战杯、EDA大赛作为学习和科研的总结和检验,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四、结论

面对教学质量下滑及学生两极分化严重现象,提出了在高等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教育思想,以培养人格、毅力、正确的价值观为教育之首要责任;教学过程中要坚持问题式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课后组织学术大赛及科研训练是课程较好的学习辅助手段。笔者在高校课堂上的实践和参与所在单位的一些教学活动证明这些方法效果良好,有利于实现以育人为本,知识与能力并重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付旭辉,构建高等教育中科研与教学互相促进的良性机制,科学咨询,19(2011)p49

[2]刘小强 蒋喜锋,关于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建设的反思,中国高教研究, 11 (2009),p78

[3]余辉, 岳静.以柔性教育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7),p42

[4]韩猛,高等教育教学过程初探,前沿,(2004)12,p120

致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批准号:J1210061)

猜你喜欢
讨论式教学高等教育以人为本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讨论式教学方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讨论式教学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中的实践
高三历史教学中讨论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