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猫钓鱼》不是童话

2013-09-06 12:55李竹平
未来教育家 2013年1期
关键词:奥数钓鱼小猫

李竹平

北京亦庄实验小学教师

《小猫钓鱼》从一些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消失了!之所以不再选用《小猫钓鱼》作为教材文本,我想,首先是教材编写者发现了《小猫钓鱼》不是一篇童话,进而发现了它也不是任何类型的“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作品。

童话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多采用夸张、拟人、象征等表达技巧编织奇异的情节。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话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就童话作用于生活的本质特征而言,它是一种象征的艺术,同时是一种“诗”的艺术。童话形象的象征意蕴使得它总给人以最饱满的艺术真实感,能够激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例如,安徒生《丑小鸭》中的丑小鸭形象,其象征意蕴可以概括为:“人是一只孵化于自然这个‘鸭池’中的天鹅”——人的价值体现为一种积极的自我发现。除此以外,还有其他很多解读,尤其是儿童自己的解读。至于童话的诗性特征,从童稚的语言、天真的构思、奇妙的描述以及意蕴丰富的象征性、梦幻感等方面都能给人以真切的体会。

再来看看《小猫钓鱼》,它的确缺少了童话所应具有的本质特征。充其量,它不过是伪装成童话的、以成人为中心的、对儿童展开思想教育的模式范本而已。这个故事中只有两个样板式人物形象,小猫是犯错误的儿童,老猫是居高临下、教育儿童从错误中汲取教训成为乖孩子的成人。这个文本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告诉人们,儿童是无知的,成人的职责就是教育儿童,使其成为成人所希望的样子。其中,它所隐含的思维和认识是,具有独立生命意义的儿童是不存在甚至是没必要存在的,一切都应以成为“理想的成人”为目的,成人世界才是唯一合理的存在,儿童不过是正在被塑造中的成人。在这个文本当中,没有主体性的儿童,只有“唯一”主体性的成人,小猫如果没有老猫的批评教育,永远都只是“不务正业”,永远不会成长。在这里,独立的、主体性的儿童和儿童世界是不被承认的。

小猫的遭遇正是当下千千万万儿童的遭遇。虽然《小猫钓鱼》被请出了小学语文教材,但社会现实版的“小猫钓鱼”却无时无刻不在上演。不同的是,故事中的小猫很快就尝到了接受教训、改过自新的甜头,并且有可能从此不再“三心二意”。而现实中的儿童,其结果却肯定存在着千千万万种可能性,能像小猫一样“幸运”的不会很多。

儿童的生活,本应是童话般的生活;但是,成人拒绝儿童生活在童话当中,他们以“拥有美好未来”的名义拒绝童话,对童年视而不见。成人现实的眼光看得“很远很远”,儿童遥不可及,却不得不屈服于成人的现身说教和“良苦用心”。

习近平主席问一位小朋友:“学奥数了吗?”孩子答:“学了,但没什么用。”后文不知会怎样发展,但我们可以联想一下。这个孩子回到家里,爸爸妈妈沉下脸:“过来,我们好好说说……”说什么呢?“奥数怎么会没用呢?不学奥数能进重点中学吗?进不了重点中学,能进名牌大学吗?进不了名牌大学,能找到好工作吗?找不到好工作,能买得起房子、车子吗?想想看,太可怕了,不学奥数,你这一生就毁了!”

你别笑,绝大多数成人都是以这样似乎颠扑不破的真理式的“逻辑”来精心为儿童的成长着想的。记得小时候,我是一个在大人眼里很“傻”的孩子。一群大人在聊家长里短时,我往往一句也没听进去,自顾自地玩耍或茫无边际地遐想。而此时,隔壁的一个同龄小伙伴总会睁大了眼睛聚精会神地听大人在讲些什么。家长把这看在眼里,因而小伙伴往往会当众得到夸奖:“这孩子,长大一定是个有心人,会有出息的。”我呢?回到家里,往往少不得挨顿批评。可惜我生性拙劣,一直没有学会小伙伴的“有心”,长大了,在这方面还是“没心没肺”。

但是,不知不觉中,作为成人的我同样会经常充当老猫的角色。也拿钓鱼来说吧。我出去钓鱼,有时会“引诱”儿子一起去。钓鱼是需要耐心的事,即使半个小时没鱼咬钩,我也不会着急。儿子不同,不到10分钟,就没了兴致,扔下钓竿,嬉水或者抓沙滩上的毛毛鱼玩。这时,我就会告诫他:“钓鱼要的就是耐心,怎么这么沉不住气呢?”看到我钓上了一条活蹦乱跳的鱼,儿子马上兴奋地跑过来,自告奋勇地把鱼抓住,放进鱼篓里。我又谆谆教导了:“你看,有付出才有回报吧。我要像你一样没有耐心,轻言放弃,怎么能钓上鱼来?”这时,儿子就会重新拿起鱼竿,学着我的样子一本正经地钓起来。我就会在心里洋洋自得:现身说教果然有用!谁想,没过几分钟,钓不到鱼的儿子又扔下了鱼竿……

作为一名教师,我也往往会像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一样有“恨铁不成钢”的纠结,少不了把学生喊到办公室或直接在课堂上对他们进行苦口婆心的教育,一心要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标准化”的、“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结果,当老师的累得身心俱疲,学生却未必买账,照样我行我素。然而,我们身为教师的,又有多少人会因此而进行深刻的反思呢?又有多少人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呢?教师有没有从主体性的角度发现儿童,儿童的生命和心灵有没有得到充分尊重,儿童是不是具有平等人格的“人”?

抱着纯粹的思想教育目的创作《小猫钓鱼》故事的作者和钟爱这类具有鲜明教化意义的文本的成人,一定没有思考过小猫追逐蜻蜓和蝴蝶的意义,他们也难以理解“把童年还给儿童”究竟有什么价值。小猫追逐蜻蜓和蝴蝶,那是天真的自然表现,是游戏,是快乐,是天性。小猫放下鱼竿追逐蜻蜓和蝴蝶,并不能简单将其定性为做事不专心,没耐心,三心二意,难成正果。儿童上课时望着窗外发呆,一定是有比老师的讲解更具吸引力的东西引起了他的注意;孩子放下书本、蹲在地上津津有味地观察一只蚂蚁的行踪,他所得到的东西可能比书本上学到的更有价值。即使儿童的的确确犯了错误,让错误本身给予他启示,比成人的说教更能触及孩子的心灵。不恰当的说教,有时往往会“好心办了坏事”,成人却还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成人以自己所希冀的儿童的未来为目的,然而儿童以此时此刻的自己为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处于弱势的、被保护状态下的儿童,往往不由自主地被迫失去自己,失去童年。没有童年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是有缺憾的人生。这样的人生注定没有幻想,没有激情,没有创造,没有真正的幸福可言。

今天,我发现仍然“没心没肺”的我,生活得单纯而快乐,而当年的小伙伴也并不见得比我更有“出息”;扔下钓竿自顾自玩耍的儿子,并没有成为因为三心二意而失败的典型,在某些方面照样有优秀的表现。

《小猫钓鱼》不是童话,但一个人的童年却不能少了真正的童话,不能缺少童话对心灵的滋养。放过儿童,拯救童年。愿每一个成人都能从《小猫钓鱼》被请出小学语文教材这一“事件”当中得到启示,并愿意为孩子简单而真实的童年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奥数钓鱼小猫
小猫
钓鱼
奥数是不是数学
第七章 去泥盆纪钓鱼
第七章 去泥盆纪钓鱼
第七章去泥盆纪钓鱼
一年级奥数测试题
一年级奥数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