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14基因启动子-260C/T多态性与脑血管疾病易患性关系的Meta分析

2013-09-06 03:04吴修华徐光燕
中国全科医学 2013年6期
关键词:脑血管多态性基因型

吴修华,杜 杰,徐光燕

白细胞分化抗原14(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antigen 14,CD14)是革兰阴性菌内毒素脂多糖 (lipopolysaccharide,LPS)受体,为细胞表面糖蛋白家族成员之一[1],主要由成熟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CD14基因全长3 900 bp,编码一个375残基的氨基酸,该基因位于人类5号染色体长臂2.3~3.1区。主要功能是在LPS结合蛋白的协助下结合LPS并引起细胞活化,引起致炎因子的释放和促凝因子的合成,加速或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2]。该基因启动子区域上游-260位点存在C/T多态性,这两种等位基因多态性的存在可能影响该基因的转录和表达[3]。有关该位点多态性与脑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较多,但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本文对该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脑血管疾病易患性的关系进行系统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研究类型为CD14基因启动子-260 C/T多态性与目标疾病易患性关系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2)研究对象为临床及影像学确诊的脑血管疾病〔包括脑梗死、脑出血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及健康者;(3)文献提供各基因型频数,优势比(odds ratio,OR)及95%CI,或四格表资料用以计算 OR;(4)研究方法相似,且均符合流行病学要求;(5)对同一人群或亚群进行的多次研究选择质量较高的最近发表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

文献排除标准:(1)文献提供数据不完整,无法提取四格表资料用以计算OR;(2)基因分型方法不可靠;(3)同一研究重复发表的文献。

1.2 检索策略 检索EMBase(1974年3月—2011年2月)、PubMed(1966年1月—2011年2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4年2月—2011年2月)、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CBM,1978年1月—2010年2月),搜集公开发表的关于CD14基因启动子-260 C/T多态性与脑血管疾病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或队列研究。中文检索词为“白细胞分化抗原14”、“CD14”、“脑中风”、“脑梗塞”、“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英文检索词为“CD14”、“stroke”、“TIA”,并分别作为主题词、自由词进行检索。

1.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由两位研究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如遇不同意见则进行讨论,并请教相关专家最终确定是否纳入。

1.4 文献质量评价 纳入研究为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而目前关于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的质量评价标准并非十分完善。因此本Meta分析采用2003年STROBE条目进行粗略评价[4]。

1.5 统计学方法 按照要求整理数据。分别计算TT vs.CC、TT vs.(CT+CC)、(TT+CT)vs.CC 3种模式下CD14基因启动子-260 C/T多态性与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应用统计分析软件Review Manager 5.0计算合并OR值及95%CI,绘制OR值分布森林图。异质性检验采用Q统计量的I2检验分析,双侧P>0.1不存在统计学异质性,数据合并采用Mantel-Haenszel固定效应模型 (fixed effect model);P≤0.1认为存在较大异质性,此时Meta回归进一步分析其异质性的来源,并对引起异质性的来源进行亚组分析或采用描述性分析。异质性因素单纯由统计学引起而无临床或方法学异质性则采用Dersimonian-Laird随机效应模型 (random effect model)进行数据分析。以OR为横坐标,OR自然对数的标准误SE(logOR)为纵坐标绘制漏斗图,同时用Egger线性回归法进行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和漏斗图的对称性评估发表偏倚。如果检验结果提示存在发表偏倚,采用剪补法 (metatrim)对发表偏倚进行校正,并计算校正后的OR值。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及质量评价 最初检索到相关文献86篇,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共纳入文献8篇[5-12](见图1),其中脑血管疾病组1 670例,对照组1 689例。来自亚洲人群报道4篇[5,8,11-12],来自欧洲人群报道3篇[6,9,10],来自北美洲人群的报道1篇[7]。病例诊断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 (WHO)诊断标准,基因分型均使用公认的、科学的检测方法 (见表1)。

图1 纳入分析文献的流程图Figure 1 Flowchart of searching for included studies

表1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Table 1 Characteristic of the studies included in the Meta-analysis

2.2 Meta分析结果

2.2.1 TT vs.CC模式 以CC基因型为参照,评估TT基因型与脑血管疾病易患性的关系。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各研究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 (I2=74%,P=0.0004)。metreg分析异质性来源:以OR的自然对数logOR为应变量,OR自然对数的标准误SE(logOR)为自变量,以不同人群 (东亚和高加索人群)为协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人群不同不是造成异质性的主要来源 (Coef=-0.19,t=-0.66,P=0.54,见图2)。因此,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该模式下,携带TT基因型个体与携带CC基因型的个体相比与脑血管疾病易患性无关〔OR=1.14,95%CI(0.76,1.70),P=0.54,见图3〕。

图2 Meta回归分析异质性来源Figure 2 Meta-regression analyses on source of heterogeneity

图3 TT vs.CC模式下CD14基因启动子-260 C/T多态性与脑血管疾病易患性的关系Figure 3 Forest plo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D14 gene promoter-260 C/T polymorphisms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susceptibility in TT vs.CC model

2.2.2 TT vs.(CT+CC)模式 以CT+CC基因型为参照,评估TT基因型与脑血管疾病易患性的关系。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各研究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 (I2=74%,P=0.0004)。metreg分析异质性来源:以不同人群 (东亚和高加索人群)为协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人群不同不是造成异质性的主要来源 (Coef=-0.22,t=-0.98,P=0.37)。因此,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该模式下,携带TT基因型个体与携带CC或CT基因型的个体相比与脑血管疾病易患性无关〔OR=1.17,95%CI(0.84,1.62),P=0.36,见图4〕。

图4 TT vs.(CT+CC)模式下CD14基因启动子-260 C/T多态性与脑血管疾病易患性的关系Figure 4 Forest plo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D14 gene promoter-260 C/T polymorphisms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susceptibility in TT vs.(CT+CC)model

2.2.3 (TT+CT)vs.CC模式 以CC基因型为参照,评估TT+CT基因型与脑血管疾病易患性的关系。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各研究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 (I2=78%,P<0.0001)。metreg分析异质性来源:以不同人群 (东亚和高加索人群)为协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人群不同不是造成异质性的主要来源 (Coef=-0.17,t=-0.73,P=0.50)。因此,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该模式下,携带TT或CT基因型的个体与携带CC基因型个体相比与脑血管疾病的易患性无关〔OR=1.08,95%CI(0.77,1.51),P=0.65,见图5〕。

图5 (TT+CT)vs.CC模式下CD14基因启动子-260 C/T多态性与脑血管疾病易患性的关系Figure 5 Forest plo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D14 gene promoter-260C/T polymorphisms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susceptibility in(TT+CT)vs.CC model

2.2.4 亚组分析 按欧洲人群、亚洲人群和北美洲人群的不同进行分层分析,结果发现在各种模式下均未显示出CD14基因启动子-260 C/T多态性与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 (见表2)。

表2 亚组分析不同模式下CD14基因启动子-260 C/T多态性与脑血管疾病易患性的关系Table 2 Sub-group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D14 gene promoter-260/CT polymorphisms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susceptibility

2.3 发表偏倚 用统计软件RevMan 5.0绘制倒漏斗图,各点上呈漏斗状排列 (见图6);Egger检验说明不存在明显的发表性偏倚 (t=0.78,P=0.46)。

图6 识别发表偏倚的漏斗图Figure 6 Funnel plot of the detection of publication bias

3 讨论

脑血管疾病是一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的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目前致死、致残率极高的一种疾病,估计全国脑卒中患者每年新发病例数在150万。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脑卒中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3-14]。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是多种危险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它的发生与很多因素有关如高龄、高血压、糖尿病等[15]。近年来基因多态性与脑血管疾病发病关系的研究较多,但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CD14作为革兰阴性细菌细胞壁成分LPS的受体,主要表达在单核巨噬细胞表面,可通过LPS结合蛋白与LPS特异性结合,并通过Toll样受体向下游传递活化信号,启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并释放多种炎性细胞因子,从而参与炎性反应及血脂代谢。CD14基因具有遗传多态性,这种基因多态性影响CD14基因转录和脂质代谢,进而影响到CD14的生物学功能。因此该基因的多态性可能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关。

本研究结果发现,携带TT基因型个体与携带CC基因型的个体相比 (TT vs.CC)患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为1.14;携带TT基因型个体与携带CT和CC基因型的个体相比 (TT vs.CT+CC)患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为1.17;携带TT和CT基因型与携带CC基因型的个体相比 (TT+CT vs.CC)患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为1.08。亚组分析,按欧洲、亚洲、北美洲人群进行亚组分析,发现在各种模式下均未显示出该基因多态性与脑血管疾病易患性的关系。因此,CD14基因启动子-260 C/T多态性与脑血管疾病的易患性无相关性。理论上,慢性病如脑血管疾病的遗传方式并不符合孟德尔单基因遗传的遗传规律,而是多基因遗传。多个微小效应的基因在某个或某些环境因子的作用下产生一个总效应,从而导致该疾病的发生,它的遗传属于多基因遗传,脑血管疾病的遗传并不符合经典的单基因孟德尔遗传法则,而是个体的遗传易患性。因此,需要同时进行多基因多位点联合检测,从而判断基因多态性与脑血管疾病易患性的关系。根据联合检测结果筛查脑血管疾病易患人群,早期发现易患人群,对易患人群进行早期干预,做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从根本上解决目前脑血管诊治过程中的被动局面。

本文Meta分析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本研究只对发表语言为英语、汉语的文献进行了检索,未检索其他语言发表的文献。这种语言限定的检索可能存在文献纳入偏倚。第二,各研究结果间在各模式下均存在统计学异质性,尽管这种统计学异质性可以通过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修正,但其结果会增大CI的范围,对结论的稳定性还是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基于上述局限性,有必要对CD14基因启动子-260 C/T多态性与脑血管疾病易患间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1 Wright SD,Ramos RA,Tobias PS,et al.CD14,a receptor for complexes of lipopolysaccharide(LPS)and LPS binding protein [J].Science,1990,249(4975):1431-1433.

2 Arroyo-Espliguero R,El-Sharnouby K,Vazquez-Rey E,et al.CD14 C(-260)T prpmoter polymorphism and prevalence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J].Int J Cardiol,2005,98(2):307-312.

3 Griga T,Klein W,Epplen JT,et al.CD14 expression on monocytes and soluble CD14 plasma levels in correlation to the promotor polymorphism of the endotoxin receptor CD14 gene in patients with inactive Crohn's disease[J].Hepatogastroenterology,2005,52(63):808-811.

4 History of STROBE[EB/OL].http://www.strobe-statemem.org/History.html.

5 Ito D,Murata M,Tanahashi N,et al.Polymorphism in the promoter of lipopolysaccharide receptor CD14 and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J].Stroke,2000,31(11):2661-2664.

6 Lichy C,Meiser H,Grond -Ginsbach C,et al.Lipopolysaccharide receptor CD14 polymorphism and risk of stroke in a South-German population [J].J Neurol,2002,249(7):821 -823.

7 Zee RY,Bates D,Ridker PM.A prospective evaluation of the CD14 and CD18 gene polymorphisms and risk of stroke [J].Stroke,2002,33(4):892-895.

8 Park MH,Min JY,Koh SB,et al.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nd the CD14 C(-260)T gene polymorphism in ischemic stroke[J].Thromb Res,2006,118(6):671-677.

9 Lalouschek W,Schillinger M,Hsieh K,et al.Polymorphisms of the inflammatory system and risk of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events [J].Clin Chem Lab Med,2006,44(8):918-923.

10 Kis Z,Sas K,Gyulai Z,et al.Chronic infections and genetic facto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ischemic stroke [J].New Microbiol,2007,30(3):213-220.

11 韦叶生,蓝艳,黄瑞雅,等.CD14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及血脂的相关分析 [J].中华老年心血管病杂志,2007,9(4):269-271.

12 Banerjee I,Gupta V,Ahmed T,et al.Inflammatory system gene polymorphism and the risk of stroke:a case-control study in an Indian population [J].Brain Res Bull,2008,75(1):158-165.

13 李秀玲,杜磊,李雪青,等.肌肉起止点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肩手综合征63例临床观察 [J].疑难病杂志,2010,9(3):210.

14 赵爱云,史俊霞.急性脑卒中院内死亡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6):1879.

15 但慧桃.青年脑卒中病因及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16(11):1422-1423.

猜你喜欢
脑血管多态性基因型
HBV基因型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探讨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进展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CT脑血管成像和造影的区别是什么
结核分枝杆菌北京基因型菌株大片段的多态性研究
蒙古斑在维吾尔族新生儿中分布的多态性
纳洛酮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
ZNF804A rs1344706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