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志,张 皓,程 珺
(重庆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0045)
21世纪以来,党的十六大与十七大报告相继将“和谐”作为重要目标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提出,并将“和谐”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和谐”问题的高度关注。人际和谐作为人与人之间协调发展的一种状态,是一切和谐的最高价值和最终归宿,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也是人与人之间良性互动的集中表现。然而,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以及网络化的普及,中国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交往方式正在发生着变化。近年来,救助陌生人反被诬陷的事件逐步强化着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感。2011年小悦悦事件的报道将人们的质疑和讨论推向了高潮。不断涌现的陌生人不信任事件,使得如何建立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陌生人信任机制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大学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中国和谐社会的主要建设者,担负着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发展的神圣使命。大学生对陌生人信任的程度不仅影响其自身与陌生人的交往模式,同样影响着未来社会人际信任的发展方向与社会和谐程度。龚金国、龙伟通过因子分析发现,亲疏关系是影响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影响因素[1]。Fei xue Wang、Toshio Yamagishi研究发现,男性比女性更信任陌生人[2]。刘海珍、张鹤从普遍信任、特殊信任和人际信任三个方面对大学生的信任度进行了研究[3]。郝明亮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大学生在专业、家庭背景、家庭情况上的人际信任水平不存在显著性差异[4]。庞彤彤、宋凤宁研究结果认为,大四学生的他人信任高于其他年级[5]。此外,在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之间的人际信任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尚未得到统一的结论。文献分析发现,目前我国学者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熟人的信任度研究,尚未有对大学生陌生人信任度的系统研究。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深入探究大学生陌生人信任度的结构及现状特点,以期为客观有效地认识和理解大学生陌生人信任度提供一条路径,为引导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陌生人信任观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
通过查阅分析相关文献,编制了大学生陌生人信任度开放式问卷,对17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并收集到161条大学生陌生人信任度条目。经过专家组多次头脑风暴,筛选出36个高频条目,形成初步的理论框架。根据理论框架编制问卷题项,并采用随机方式排列。问卷的评定标尺为Likert五点量表法,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按照1到5计分,得分越高表明题项内容与被试的情况越符合(反向计分题相反)。加上陌生人信任度评价一题(10分制填空题)和调查对象的人口学变量形成了《大学生陌生人信任度封闭式问卷》的初稿。经过对107名被试的试测,剔除4道鉴别力弱、同质性低的题项,最后形成正式问卷。
通过随机抽样,选取重庆大学、四川外国语学院、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科技学院等高校大学生作为调查被试,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657份,有效回收率为82%。其中,男生304人,女生353人;大学一年级193人,二年级116人,三年级197人,四年级151人;专业为理工类的大学生398人,文史类257人,其他类2人;独生子女293人,非独生子女364人;来自城市的大学生310人,来自农村的大学生347人。
采用SPSS18.0和AMOS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从有效调查问卷中随机抽取400份,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首先,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可行性检验。检验结果显示,KMO系数为0.892,Bartlett球形检验卡方值为903(p<0.000)。根据学者Kaiser的观点,KMO值0.9以上表示非常适合进行因素分析[6]。因此,以上指标均表明数据适合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其次,采用主成分法和最大正交旋转法对题项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因素数目的确定标准为:第一,因素的特征值大于1;第二,因素的载荷量不小于0.4;第三,碎石图走向陡度大;第四,每个因素至少包含3个题项[7]。根据以上原则,进行多次反复探索,共删除5个题项。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有5个,能够解释整个变异量的54.138%。
表1 大学生陌生人信任度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根据表1的统计结果对因素进行命名。
因素一:共有8个题项,包括“我一般不会相信陌生人说的话”、“与陌生人交往时,我会觉得不安”、“我认为相信陌生人会有很大风险”等,主要反映大学生与陌生人交往中的不安情绪和对风险状况的评估,因此把该因素命名为“风险控制度”。
因素二:共有7个题项,包括“陌生人之间应该以相互信任为基础的交往”、“大多数陌生人都是值得信任的”、“对我来说,信任陌生人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等,主要反映大学生对陌生人人性假设中的积极人格和信念,因此把该因素命名为“人性乐观度”。
因素三:共有5个题项,包括“我很乐意主动帮助陌生人”、“我会很真诚的和陌生人交往”、“我认为帮助陌生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等,主要反映大学生与陌生人交往中的行为倾向,因此把该因素命名为“助人倾向度”。
同质性信度检验结果显示,总问卷的信度系数为0.833,五个因素的信度系数分别为0.847、0.787、0.845、0.767、0.731;分半信度检验结果显示,总问卷的信度系数为0.749,五个因素的信度系数分别为0.791、0.743、0.820、0.738、0.704。心理测量学中认为信度达到0.7以上的问卷可信[8]367。本研究问卷信度和各个因素的同质性信度与分半信度均在0.7以上,信度较好。
问卷的题项内容均来自文献或大学生的填写内容,并获得了心理学专家的认可,涵盖了大学生陌生人信任的主要内容,问卷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其次,问卷的结构效度检验结果显示,各因素之间相关均显著,相关系数在0.083~0.524之间,为中低程度的相关,表明各个因素内涵一致但有所差别,不可相互替代;各因素与问卷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387~0.738之间,呈现中高等程度的相关,表明各因素与总体概念一致,而且大学生信任度结构拟合度良好,问卷的结构效度良好。再者,大学生自评陌生人信任度分数与问卷总体均分的积差相关系数为0.714(p<0.01),呈显著相关,表示同时效标效度良好。因此,大学生陌生人信任度问卷具有良好的效度。
因素四:共有4个题项,包括“当前社会整体道德水平不高”、“社会上欺骗陌生人的行为越来越多”、“现在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等,主要反映大学生对当前社会中陌生人交往中诚信与否的认识和评价,因此把该因素命名为“社会认可度”。
因素五:共有3个题项,包括“我不会把我真实的资料告诉给陌生人”、“如果不保持警惕,很可能被陌生人欺骗”、“如果没有伤害到我利益,我会去帮助陌生人,否则不会”等,主要反映大学生在与陌生人交往行为中的防御机制,因此把该因素命名为“损失接受度”。
从有效调查问卷中另随机抽取出60%的问卷(388份),利用AMOS7.0统计软件对大学生陌生人信任度的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各项指标结果见表2。
表2 大学生陌生人信任度问卷模型拟合结果
结果显示:χ2/df为2.349,远小于5;RMSEA为0.059,接近于0;GFI=0.879,IFI=0.871,TLI=0.854,CFI=0.870,NFI=0.795,这些拟合指数均接近0.90。以上指标均显示,本研究的模型拟合度较好,大学生陌生人信任度具有较为理想的结构模型。
1.大学生陌生人信任度的描述性分析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陌生人信任度量表的总体均分为3.05分(满分5分,分数越高代表越信任),大学生自评的10分制陌生人信任度题项的调查结果均分为5.51分(分数越高代表越信任)。故总体而言,大学生陌生人信任度处于中等水平。
表3 大学生陌生人信任度及各因素得分情况
由表3可知,五个因素的得分结果从高到低分别为:助人倾向度、人性乐观度、风险控制度、社会认可度和损失接受度。从标准差来看,大学生陌生人信任度问卷和五个因素得分均较为集中,离散程度不大。
2.大学生陌生人信任度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将不同类型大学生在问卷和各因素上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或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
男女大学生在陌生人信任度各因素与问卷总分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结果显示:理工类专业与文史类专业的大学生在风险控制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理工类大学生得分高于文史类大学生(p<0.01)。
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在陌生人信任度问卷总分与损失接受度这两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结果显示:非独生子女的陌生人信任度问卷总分与损失接受度上的得分高于独生子女(p<0.05)。
城市与农村大学生在陌生人信任度问卷总分、社会认可度、损失接受度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城市大学生的陌生人信任度问卷总分要低于农村大学生(p<0.05),且在社会认可度和损失接受度两个维度上,农村大学生的得分均高于城市大学生(p<0.01)。
表4 不同类型大学生陌生人信任度的差异比较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助人倾向度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事后检验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大一学生的助人倾向度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学生(p=0.000),而大二、大三、大四学生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
由于信任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和大学生的特殊性,问卷的编制充满了困难。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开放式问卷编制、项目分析以及问卷分析检验等多种方法,证实了调查问卷具有良好的统计学意义,符合可靠有效的问卷要求,适合作为测量大学生陌生人信任度的工具。需要说明的是,本次问卷的编制与调查的样本仅选取了重庆地区的高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这主要是考虑到全国范围的取样调查存在相当大的难度,且需投入大量资源。另外,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本身就是全国大学生总体的一个代表性样本。
总体而言,大学生陌生人信任度处于中等水平,表明大学生与陌生人交往时会相对理性地思考和分析,并不盲目相信或排斥陌生人。大学生陌生人信任度的五个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助人倾向度、人性乐观度、风险控制度、社会认可度和损失接受度。这说明:1.大学生的助人倾向较强,愿意与陌生人交往且有意愿给予陌生人帮助。2.大学生对陌生人的可信度预期较中立,既不完全否定也不完全肯定。3.大学生对与陌生人交往中存在的风险有一定的意识,但大学生对自身是否具有控制风险的能力存在质疑。4.大学生对目前社会的整体诚信度存在较大质疑。5.大学生在与陌生人交往中自我保护与防御意识较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陌生人的信任度。综上所述,大学生有较高的助人行为倾向和较积极的人性预期,但对目前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存在质疑,具有较强的自我保护和防御水平。
不同性别大学生在陌生人信任度各个因素上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设计之初,研究者假设性别变量会引起结果的较大差异,尤其在风险控制度和损失接受度两个维度上。经过对结果的深入思考与进一步的文献查阅,发现近年来由性别造成的大学生社会心理特征差异越来越小。赵慧娟、郭永玉采用元分析技术对性别差异研究的结果表明,男生和女生在助人行为、移情、攻击、从众等人格变量上无显著差异[9]。洪慧娟、杨俊研究发现,男女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总体水平及各因子间均无显著差异[10]。研究者认为,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当前社会女性要面对更激烈的竞争和更大的压力,女性“男性化”的现象日趋明显,加之在大学生中盛行的“中性风”也使得性别对社会心理特征的影响逐渐降低。
理工类大学生的风险控制度要强于文史类大学生(p<0.01)。国内相关研究中关于不同学科对信任是否存在影响、如何影响以及影响程度都存在较大分歧。研究者认为,造成本研究结果的原因是:两类学生接受了不同性质的教育,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与处事风格。文史类学生思维行事更感性化,理工类学生思维行事更理性化。此外,文史类学生对助人事件和助人精神接触更多。在陌生人需要帮助时,尽管会意识到风险,但文史类学生更愿意去接触帮助陌生人,间接降低了对风险的控制程度。
非独生子女的陌生人信任度总分与损失接受度上的得分要高于独生子女(p<0.05)。李荣、史宝林使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对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人格特征差异进行研究发现,非独生子女的乐群性高于独生子女,而独生子女的敏感性和世故性高于非独生子女[11]。罗云研究发现,由于独生子女父母对子女陌生人交往的过度担心与溺爱降低了独生子女的陌生人信任度[12]。基于前人的调查结论和本研究的结果,本文认为,由于非独生子女在与兄弟姐妹的相处中已习得责任感与信任倾向,对因帮助他人而造成的自身利益损失的现象会更为包容,因此对陌生人的接受度和宽容度也会相对较高,这些都是造成非独生子女陌生人信任高于独生子女的可能原因。
城市大学生的陌生人信任度总分要低于农村大学生(p<0.05),且在社会认可度和利益损失接受度上,农村大学生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城市大学生(p<0.01)。家庭所在地的差异,其实质是经济、文化、社会资源、生活方式等多因素的综合差异。在我国农村地区,毗邻而居、鸡犬相闻的场景依然存在。而城市中多年邻居不相识的现象普遍存在,城市较为封闭的生活、人际交往模式,都提高了人们的心理防御程度和自我保护意识。因此在对陌生人的信任中,农村大学生有着较高的信任倾向,使得他们的信任度和社会信任评价水平、损失接受度都高于城市大学生。
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助人倾向度上存在差异显著,其中大一学生的助人倾向性显著高于其他年级的学生(p=0.000)。田可新、王秀梅采用量表测验法对大学生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大一学生的人际信任度显著高于其他年级[13]。王青利用Rotter量表对大学生信任结构与水平的研究发现,随着年级的增长,大学生的关系信任(熟人信任)越来越高。在一定程度,关系信任上对大学生人际信任起负作用。因为过度强调对熟人的信任,会导致大学生缺乏对陌生人以及社会制度的信任,呈现出低信任的社会状态[14]。本文认为,造成该结果原因可能是由于父母道德教育的偏差以及学校教育缺乏对大学生助人行为的正确引导。大学环境相对于中小学教育环境更为开放,父母担心子女面对突然开放的环境时缺乏充分的自我保护能力,一定程度上都对子女灌输了“社会危险论”。另一方面,在中小学教育中经常强调帮助陌生人的雷锋精神、助人精神,而在大学的思政教育体系中却较少提及,这也给高校的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的重要的课题。
社会大环境的和谐与诚信的氛围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陌生人信任观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平台。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当前社会交往中陌生人诚信与否存在消极的认识和评价,在与陌生人交往中有较高的防御意识,这种情况在受城市化影响的大学生身上更为明显。因此,在物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应该注重社会诚信制度的建设,重视诚信精神的弘扬,积极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与发展,减少社会中因利益而产生的欺骗诬陷等造成的陌生人不信任现象,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弘扬传统的助人、诚信精神,积极倡导鼓励助人行为,为陌生人之间的交往搭建正常的信任平台,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大学教育不仅要立足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更应该体现出社会的价值导向。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对陌生人的人性假设和陌生人交往的风险状况评估较为积极;随着年级的上升,大学生对陌生人的帮助行为倾向却逐渐降低。针对以上情况,学校教育中需要关注两个问题。首先,学校应构建一套信任危机课程体系,引导大学生如何去认识和理解社会中不信任现象,指导大学生如何识别可信程度,避免风险,确保自己在与陌生人交往时不被欺骗。其次,学校应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陌生人交往模式,指导学生如何与陌生人交往,如何才能信任陌生人或取得陌生人的信任,对需要帮助的陌生人施以援手。通过信任课程体系的建设与陌生人交往模式的构建,培养大学生正确的陌生人信任观,既要对陌生人有正确的认识,也要保障自身在与陌生人交往中不受损伤。
人格特质与对待陌生人的态度有着重要联系。研究结果显示,具有利他性、乐群性、宽容心、责任感等人格特质的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与陌生人交往中表现出更高的信任度,更愿意帮助陌生人。家庭的教养方式与老师的教育方式是人格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家长和教师应为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引导大学生形成热情、善交、乐助、宽容、谨慎等人格特质,提高大学生与陌生人的交往能力,正确处理陌生人与自己的关系。同时,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陌生人交往价值观,意识到对陌生人的信任虽是有条件的,但给予援助是无条件的。通过人格塑造和陌生人交往价值观的引导,一方面提高大学生与陌生人交往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也能为需要帮助的陌生人提供必要的援助。
[1] 龚金国,龙伟.因子分析在中学生人际信任分析中的应用[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5(1).
[2] Fei xue Wang,Toshio Yamagishi.Group-based Trust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China[J].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5(8).
[3] 刘海珍,张鹤.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及成因分析[J].咸宁学院学报,2010.30(6).
[4] 郝明亮.大学生人际信任度的调研与分析[J].高教研究,2010(5).
[5] 庞彤彤,宋凤宁.大学生人际信任度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6(1).
[6] Kaiser H F.An Index of Factorial Simplicity[J].Psychometrika.1974,39(1).
[7] 李志,程珺,王麒凯.大学生报考公务员动机的探索性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6).
[8] 薛薇.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M].第2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9] 赵慧娟,郭永玉.人格变量的性别差异述评[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31(6).
[10]洪慧娟,杨俊.广州市大学生人格特征、教养方式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7).
[11]李荣,史宝林.独生与非独生医学生卡特尔人格因素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9).
[12]罗云.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心理防御机制的相关研究[J].延边党校学报,2009(4).
[13]田可新,王秀梅.年级及性别对大学生人际信任与人际关系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24).
[14]王青.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及教育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