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建生 郝文梅
(1山西交通技师学院卫生所 太谷 030800;2山西省太谷县中医院 太谷 030800)
中西医结合治疗变异型心绞痛的疗效分析
院建生1郝文梅2
(1山西交通技师学院卫生所 太谷 030800;2山西省太谷县中医院 太谷 030800)
目的:讨论变异型心绞痛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将62例变异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1例进行疗程4周的口服药物治疗。对照组口服硝苯地平10 mg+单硝酸异山梨酯片20 mg,3次/d,每晚饭前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75 mg,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口服加味补阳还五汤,2次/d。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6.77%,对照组有效率58.06%,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口服硝苯地平、单硝酸异山梨酯、阿司匹林肠溶片和加味补阳还五汤是治疗变异型心绞痛的有效方法。
变异型心绞痛;硝苯地平;单硝酸异山梨酯;阿司匹林;加味补阳还五汤
变异型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暂时性痉挛致心肌供血突然减少所致的一种疾病,疼痛发作时呈现短暂ST段抬高,症状缓解后,ST段回落到原来的水平,无病理性Q波出现。变异型心绞痛是最典型的自发性心绞痛,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特点。笔者多年来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口服硝苯地平、单硝酸异山梨酯、阿司匹林联合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变异型心绞痛,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02年5月~2012年10月诊治变异型心绞痛患者62例,其中女性49例,男性13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39岁,平均57岁;发病时间最长5年,最短6个月;所有病例均符合变异型心绞痛的诊断。6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和病情程度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西医内科学》[1]拟定:(1)心绞痛多发生于休息时和日常活动时与活动量无明显关系,无明显诱因,发作时也不因卧床而缓解。(2)较一般心绞痛重,疼痛剧烈时间长,从几十秒到30 min不等;有的表现一系列短暂发作,每次持续1~2 min,间隔数分钟后又出现。(3)呈周期性,常在每天一定时间发生,尤以半夜或凌晨多见。(4)含化硝苯地平可迅速缓解。(5)含化硝酸甘油不易缓解。(6)发作时心电图呈ST段暂时性抬高,多数病例可见T波增高变尖,可伴有心律失常,对应导联伴有ST段压低,发作缓解后ST段回落到原来的水平;无病理性Q波出现;运动负荷试验多为阴性。
1.3 排除标准 (1)其他相关疾病临床表现相似的患者;(2)急性心肌梗死、心脏神经官能、胆囊炎、胆石症、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3)智能缺陷和精神病患者。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硝苯地平10 mg+单硝酸异山梨酯片20 mg,3次/d,每晚饭前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75 mg,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加味补阳还五汤:黄芪20 g、红花12 g、桃仁10 g、当归 10 g、川芎 6 g、赤芍 10 g、地龙 6 g、桂枝 12 g、枳壳10 g,水煎服,一剂分4次,2次/d饭后1 h服用。两组在结束4周疗程后,进行临床结果分析。两组均对伴有高血压和高血脂者进行对症治疗。
2.1 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心电图检查未发现异常,结束疗程后给予口服硝苯地平10 mg,3次/d,阿司匹林肠溶片75 mg,1次/d进行预防性治疗,随访半年无复发;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每日发作次数减少,在发作时心电图检查ST段抬高幅度较前回落;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在发作时心电图检查ST段无改善。
2.2 临床疗效 见表1。治疗组治愈率96.77%,对照组治愈率58.06%,两组治愈率相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即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表1 变异型心绞痛两组患者疗效分析 例
变异型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暂时性痉挛致心肌供血突然减少所致的一种疾病,心绞痛多发生于休息状态或日常活动时无明显诱因,常在每天一定时间发生,尤以半夜或凌晨多见,疼痛剧烈时间较长,从几十秒到30 min不等;有的表现一系列短暂性发作,每次持续1~2 min,间隔数分钟后又出现,口服硝苯地平可迅速缓解症状。疼痛发作时呈现短暂ST段抬高,发作后ST段回落,无病理性Q波,变异型心绞痛是最典型的自发性心绞痛,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特点。本临床观察显示治疗组加服加味补阳还五汤后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变异型心绞痛属中医学的“胸痹、心痛”范畴,临床表现为胸痛如刺,入夜尤甚,时发时止,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四肢不温,舌质淡红,苔白,脉沉迟。其病机为上焦阳虚气弱,阳虚则阴寒内生,血行涩滞,心脉挛急;气虚则运血无力,心络瘀阻,故胸痛如刺;夜间阳气内藏,阴气用事,虚寒内甚,血失温则凝,心络瘀阻;脉失温则收,心脉挛急,故胸痛入夜尤甚。阳气不足则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四肢不温,舌质淡红,苔白,脉沉迟。治宜益气温阳,活血通络。方用加味补阳还五汤,方中黄芪以补气升阳;桂枝温阳通脉;地龙通经活络;桃仁、红花、赤芍、当归、川芎活血散瘀定痛;枳壳宽胸理气,使补气而不郁,助阳而不滞,佐制君药以调和气血:诸药配伍温阳益气,温阳则心脉得舒,活血则心瘀得解,补气则心阳得生,阳气得复诸证乃愈。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具有气血兼治虚实兼顾的功效,原方主要治疗中风半身不遂,适用“因虚致病”的证候,本方通过加入桂枝和枳壳增加其温阳理气之功,对变异型心绞痛进行治疗,疗效显著故以论证。
[1]郭茂珍.西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9
R541.4
B
10.3969/j.issn.1671-4040.2013.08.014
2013-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