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懿 王明琦 刘家斌
(江西省赣州市人民医院 赣州 341000)
养血清脑颗粒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临床观察
欧阳懿 王明琦 刘家斌
(江西省赣州市人民医院 赣州 341000)
目的:观察养血清脑颗粒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养血清脑颗粒与盐酸氟桂利嗪联合治疗组及盐酸氟桂利嗪对照组。对两组的疗效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联合治疗组治疗偏头痛的疗效(88.6%)明显高于盐酸氟桂利嗪对照组(81.0%),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养血清脑颗粒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安全有效,优于单独服用盐酸氟桂利嗪。
偏头痛;养血清脑颗粒;盐酸氟桂利嗪;中西医结合疗法
偏头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反复发作的发作性血管性头痛,头痛程度剧烈,常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我们应用养血清脑颗粒联合盐酸氟桂利嗪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10月~2012年10月神经科门诊诊断偏头痛的患者86例,全部符合国际头痛学会(HIS)2004年偏头痛诊断标准[1],经头颅CT或MRI检查,排除高血压及其他器质性疾病所致的头痛。所有入选病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养血清脑颗粒与盐酸氟桂利嗪联合治疗组44例,男10例,女34例,年龄18~56岁,平均32.5岁,Ⅰ~Ⅳ级头痛例数分别为 9、20、11、4 例;对照组:盐酸氟桂利嗪组42例,男7例,女35例,年龄17~55岁,平均30.5岁,Ⅰ~Ⅳ级头痛例数分别为8、19、12、3例:两组年龄、性别及头痛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养血清脑颗粒(国药准字Z10960082)联合盐酸氟桂利嗪(国药准字H10930003)治疗,养血清脑颗粒 4 g/次,3次 /d,盐酸氟桂利嗪5 mg,每晚睡前服;对照组:盐酸氟桂利嗪5 mg,每晚睡前服。两组均连续服用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定。
1.3 头痛强度分级 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Ⅰ级:不痛;Ⅱ级:轻度痛,但不影响生活;Ⅲ级:中度痛,但不停止活动;Ⅳ级:重度痛,不能参加活动。
1.4 疗效评定 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痊愈:头痛及伴随症状消失;显效:头痛强度减轻2级,伴随症状减轻,或发作次数或疼痛持续时间减少2/3以上;有效:头痛强度减轻1级,或发作间隔时间延长,或疼痛持续时间缩短不足2/ 3;无效:头痛强度减轻不足1级,或疼痛持续时间缩短不足1/3,或头痛加重,持续时间延长。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总显效率为68.2%,总有效率为88.6%;对照组总显效率为31.0%,总有效率为81.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比较 例(%)
2.2 不良反应 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偏头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反复发作的发作性血管性头痛。其病因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遗传:约60%的偏头痛病人有家族史,其亲属出现偏头痛的危险是一般人群的3~6倍。(2)内分泌与代谢因素:青春期女性多见,月经期发作加频;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P物质、花生四烯酸等代谢异常也可影响偏头痛发生。(3)饮食、精神因素等与偏头痛发作有一定的关系。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认为偏头痛是复杂的神经体液因素引起颅内外血管及神经功能失调而导致的慢性复发性头痛[3]。偏头痛由于其发作性的特点,发作频率长短不一,目前治疗很不规范。盐酸氟桂利嗪是一种钙通道阻滞剂,能透过血脑屏障,可抑制病理性过量钙离子而不影响正常钙离子向细胞内流入,可抑制脑血管收缩,提高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对抗5-HT和组织胺的病理作用,对血管性头痛有一定的作用[4]。养血清脑颗粒取自名方四物汤加减,主要成分为当归、川芎、白芍、熟地等,主要药理作用是改善软脑膜的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从而有效缓解脑血管痉挛和头痛[5]。养血清脑颗粒与盐酸氟桂利嗪联合应用,从中医、西医不同的药理机制治疗偏头痛,具有协同作用。
本研究采用养血清脑颗粒联合盐酸氟桂利嗪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取得了明显疗效,与单用盐酸氟桂利嗪疗效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养血清脑颗粒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具有明显的优势,并且无明显不良作用,不失为一种治疗偏头痛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1]Headache c1assification subcommittee of the internationa1 headache society.The internationa1 c1assification of headache disorders(Second Edition)[J].Cepha1a1gia,2004,24(supp1 1):9-1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199-200
[3]孙增华,杨玉金.偏头痛诊断、疗效评定标准意见[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5,12(2):110
[4]卢峥俏.儿童偏头痛的研究现状[J].现代医药卫生,2005,21(22):3 081-3 083
[5]王好军.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偏头痛36例临床观察[J].新疆中医药,2005,23(4):14
R747.2
B
10.3969/j.issn.1671-4040.2013.08.050
2013-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