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红色文化为核心的高职院校德育体系的构建

2013-09-03 02:42舒醒
职教论坛 2012年36期
关键词:红色文化德育高职院校

摘 要:在不同意识形态、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相互作用影响的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针对办学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工作,重新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德育体系成为学校德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论证构建以红色文化为核心的高职院校德育体系的可行性,提出以突出职业性为原则,将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德育内容体系和以实践为落脚点,构建红色文化德育体系的实施载体的思路,以期提高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红色文化;德育

作者简介:舒醒(1967-),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历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课题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重点课题“江西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编号:092D084 ),主持人:舒醒。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6-0054-04

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不同的意识形态、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在校园中相互影响,不少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念不能自觉认同,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最大挑战。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不少院校为此较为重视学生知识的学习和实用专业技能的培训,却没有针对学校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系统地德育工作,“德育课程化、课程知识化、教学灌输化”等特点越来越让德育远离学生生活,德育成了一种理性的外在规约手段,渐渐失去了涵养人格的本真意义①。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者迫切需要研究新形势、新思潮,充分挖掘有效德育资源,调整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手段,构建一套行之有效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德育体系。

一、构建以红色文化为核心的高职院校德育体系的可行性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红色文化也是一份极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

(一)红色文化具有丰富的德育内容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一个民族的文化,不仅体现出对世界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而且积淀着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时代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的科学把握,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红色文化承载着波澜壮阔的革命史和艰苦卓绝的斗争史,浓缩了人民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的精神;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团结一致的精神;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精神财富和珍贵文物、革命遗址、历史事件、经典作品,都展示着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英勇斗争的光辉历史,都在以不容置疑的事实诠释着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热爱祖国、依靠人民、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思想道德境界。红色文化既是历史的,又是现代的,它对当代青年大学生是一份极生动的德育素材。

(二)红色文化资源提供了良好的德育载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德育载体。“国外教育不仅把学校作为开展德育的平台,而且借助本国的文化育人,实现德育的社会化。例如,美国把纪念馆、博物馆、宗教场所等文化资源作为向本国民众和外国游客进行教育的重要基地和生动教材,采用文化熏陶、媒体感化与家庭教育的‘三位一体的德育形式”②。红色文化资源所包含的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珍贵的革命活动遗址、遗迹以及革命文物、历史照片、红色故事、红色歌谣等等,都具有与时俱进、价值永恒的普遍意义。红色文化资源是教育人们的鲜活教材,理应成为新时期高职院校开展德育的有效载体。因为它承载的文化元素与德育的目标、任务、原则和内容相吻合,并且孕育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能够为德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现实生动的环境,能够使德育活动达到最佳效果。

(三)红色文化具有丰富的价值形态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人优良作风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表现形式。红色文化作为先进的文化形态,既是历史的,又是现代的;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具有丰富的价值形态。

首先,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在多元文化并存,国际国内意识形态纷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弘扬红色文化既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培育大学生的坚强信念,也可以铸就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其次,具有深邃的文化价值。“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上的反映”③。红色文化作为先进的文化形态,必然成为意识形态的主阵地,构筑起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文化氛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和反映这些精神的遗址、文物、博物馆等等,不仅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红色文化遗产,也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传承红色精神的文化基地,彰显着红色文化的传承功能和文化渗透功能。再者,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红色文化蕴含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科学思想,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的科学态度,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大量红色文化题材的书籍、电影、电视、动漫和红色旅游景点受到市场青睐风靡,不仅产生了极大的社会效益,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这些红色文化产品能吸引、熏陶青年学生。

二、以突出职业性为原则,将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德育内容体系

高校德育是对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意志、行为方式发挥综合性影响和整体性影响的活动。德育内容体系的确定不能离开学校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应该结合办学特点和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充分运用红色文化资源构建德育内容体系,以职业为中心,突出高职德育内容的重点,着重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爱岗敬业、公民意识和健康人格。

(一)职业道德教育

百业德为先。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高职教育它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其重要特征是鲜明的职业性。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形成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基础,而这些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职业道德风险的大小。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既直接影响毕业生自身的就业质量,也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既是学校自身生存发展的立足点,更是检验学校办学方向和衡量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职业道德教育应成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红色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反映了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所蕴含的敬业奉献精神、大公无私精神、实事求是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和艰苦风斗精神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脉相承,为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成才意识强烈,但一部分人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理想信念不坚定、学习动力不足,眼高手低,缺乏敬业精神、合作精神和奉献意识,责任心差,劳动观念、纪律观念、集体观念淡薄,对工作环境、待遇比较在意等现象。生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色文化,理想信念是其中应有之意。革命先烈在环境极其恶劣、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为实现心中理想而浴血奋战甚至流血牺牲的大无畏气概,必将感染和影响青年学生,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二)健全人格教育

人格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青年学生健全人格的内涵应包括自强自尊的人格意志、求真务实的人格品质、开拓创新的人格取向、健康开朗的心理素质 。时代的变革必然产生层出不穷的新观念、新事物,健全的人格是人们主动、积极地调节自我适应转变的根本保证。作为跨世纪的青年一代,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急剧变化,必须具有健全的人格。从这个意义上讲,重视青年学生人格教育,实际上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新的“希望工程”。许多国家的教育研究重心已从原来的“知识教育”、“智力开发”转向了“人格培养”。一所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有道德、人格健全的大学生,这应成为教育的第一宗旨。

人格健全的大学生,善于自我调节,达到情绪、心态平衡;善于平衡自身与环境的关系,能对社会环境采取现实的态度,正视人生,适应社会的变化;对自己做出恰当地评价,既能看到自己的能力和才干,又能正视自己的不足。善于选择积极主动的生活方式,较好地调整个人期望与社会期望的矛盾冲突,若发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常能修正或放弃自己不切实际的计划,有效地调节自己的行为使之与环境保持平衡,以求与社会的协调一致。红色文化作为德育的有效载体,以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为代表的精神文化,无一不包含着大量充满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感人事例,革命先烈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英勇奋斗爱国奉献的众多史实,将极大增强高职院校德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革命先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示范性作用将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具有健全的人格有助于青年学生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并有效地为社会服务。

(三)创新精神教育

随着21世纪科技的发展和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迎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创新。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素质,也是国家进步,社会发展的基础。人类的未来和国家的繁荣比任何时候更依赖科技创新和科技知识的应用,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精神以适应科技与经济的激烈竞争是一项极为迫切的任务。创新的关键在人才,而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创新精神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不满足现状或现成的答案,不墨守成规,敢于提出问题和探索新的问题,这是创新素质的灵魂,是创新素质的理性引导方面。

中国革命的斗争历史是一部与时俱进的创新史,很好地体现了开拓创新的革命精神。大革命失败后,面对中国革命该走什么样的道路这样一个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出发,以“敢为天下先”的英雄气概,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引兵井冈,独辟蹊径,创建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崭新道路。在江西这片红色土地上,中国革命斗争始终贯穿着开拓创新的精神,从八一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到开辟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再到第一支工农红军的建立;从三湾改编、支部建在连上到灵活机动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十六字方针等等,都凝聚着开创精神。正式这种开拓创新的革命胆识成为中国革命的精神动力,使中国革命逐渐走向胜利。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必将培育青年学生敢闯、敢想、敢干的创新精神。

三、以实践为落脚点,构建红色文化德育体系的实施载体

青年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极具综合性、复杂性与长期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立场、情感、情绪、已有的认识和认知情景等对学生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要实现德育工作的育人目标,仅靠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是远远不够的,结合高职院校以强化实践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这一特点,拓宽德育的实施载体,充分挖掘课堂教学之外利用红色文化的优势开展以情感化、以境启思的德育实践将有助于提升德育实效性。

(一)积极有效搭建红色网络教育互动平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日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同样网络文化也影响着青年的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学习生活方式。当代青年学生眼界开阔,求新、求变、求异的特点决定了内容丰富的网络传播形式较好地切合了学生的接受需求。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借助互联网快速、便捷、信息量大等优势,营造德育氛围,对学生进行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教育。近年来兴起的“红旗在线”(北京大学)、“红旗飘飘”(北京科技大学)、“觉悟网站”(南开大学)、“党校在线”(华中科技大学)等一大批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为一体的红色网站用红色精神引导舆论、用红色理论武装思想,使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德育工作在网络平台下“思路更开阔、内容更全面、手段更丰富、速度更快捷、效果更突出”④。

红色文化承载着培育爱国情怀、传播先进文化、塑造良好人格、弘扬社会正气的文化内涵,是引导青年学生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锤炼优秀思想道德品质的生动教材。红色网络平台将红色文化融入到网络新媒体中,符合当今时代信息传播的特性,传播模式较好地切合了大学生的接受需求,通过引发学生的兴趣实现正确信息对大学生的引导和教育。网络传播的交互性使每一个个体都是平等的传播者、接受者,个性可以自由发展,红色文化的传播可以设立专门红色教育网站进行互动,也可以充分利用校园论坛、QQ群、博客等交流平台,以双向交流和沟通的方式,让青年学生在对话与互动中表达思想,实现自我教育。网络教育平台这一创新载体赋予红色文化的德育功能一新的生命力。建立一支网络德育队伍,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与引导作用,实现红色文化内涵对大学生价值追求和人生发展的功能。

(二)挖掘资源优势建设德育实践基地

红色文化德育价值的最终实现有待于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的有效联系。挖掘德育资源,建设德育基地,是提高德育实效的一条有效途径。近年来,高校不断创新德育途径,尽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德育主渠道,能将红色文化的相关内容渗透到课堂教学中,然而实践教学却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有效手段。有学者提出,德育是一种实践教育。高职院校完全可以结合自身的区位优势,与革命旧址、博物馆、纪念馆等场所开展共建活动,建立相对稳定的德育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并充分发挥德育基地的教育功能。首先政治理论课避免始终课堂教学的单一方式,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实地参观教学,让学生参与,情境体验是德育生活化的基本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耳濡目染中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其次,高职院校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到德育基地参观,结合参观内容要求学生写观后感,或者结合德育基地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应选题由学生进行调研完成小论文,进行交流宣讲。充分发挥这些基地的辐射作用,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把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把思想教育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发挥好基地的主题教育作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人从幼儿到未成年段,正是其思想道德品质形成期,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基地抓住青少年这一生理、心理的成长期,充分利用重大历史事件、重要纪念日和节假日,为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主题活动提供条件。以基地为载体,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显得十分重要。

(三)精心营造红色校园文化

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全面推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德育目标、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的重要手段。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⑤校园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土壤,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无疑对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的养成将产生重要影响。把红色文化教育作为高职院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充分依托本地的资源特点,将红色文化有机地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推进红色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是红色文化蕴含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道德情感入脑、入心。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将红色文化的内容渗透到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红色革命历史的传统教育。同时,将红色文化教育延伸到第二课堂,可以通过组织参加校内外红色文化类艺术竞赛活动、举办红色诗歌朗诵会、红色故事演讲会、红色歌曲歌咏比赛、红色影视经典展播、红色文化演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亲近、接触、感悟红色文化,在一些重大革命历史纪念日,开展缅怀、教育活动,适时营造宣传革命传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氛围等等。当学生浸染在红色文化校园之中,分享红色文化精神的时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文化气质,形成共同的精神支柱。

注释:

①徐新巧.高职院校德育创新教育模式初探[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54.

②程东旺,黄伟良.“红色文化”的价值形态与德育功能探析[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36.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4.

④胡琦.大学生红色网络德育机制探究[J].理工高教研究,2010,(3):32.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参考文献:

[1]陈世润,李根寿.论红色文化教育的社会价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08).

[2]李世闻.高职院校构建实践德育体系的两个层面[J].教育探索,2010(01).

[3]王虹.大学生全程德育教育体系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1(06).

[4]汪立夏.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J].思想教育研究,2010(07).

[5]徐新巧.高职院校德育创新教育模式初探[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

[6]程东旺,黄伟良.“红色文化”的价值形态与德育功能探析[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01).

[7]郭少华.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途径[J].井冈山大学学报,2011(04).

[8]胡琦.大学生红色网络德育机制探究[J].理工高教研究,2010(03).

[9]陈香珠.对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思考[J].教育探究,2006(03).

责任编辑 王国光

猜你喜欢
红色文化德育高职院校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