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职业教育分级制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2013-09-03 02:42赵俊梅陈建民任凤国
职教论坛 2012年36期
关键词:体制改革

赵俊梅 陈建民 任凤国

摘 要:职业教育分级制度改革是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探索、新实践。针对当前专业发展定位模糊、培养目标重叠、无特色等问题,力图通过行政管理体制、院校内部管理体制和信息沟通与交流体制等改革与创新,推动北京职业教育和谐、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现代职教体系;分级制度;体制改革

作者简介:赵俊梅(1981-),女,山东莱州人,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职业教育学硕士,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论、职业教育管理等;陈建民(1960-),男,山东淄博人,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任凤国(1968-),男,黑龙江庆安人,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工学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研究与管理等。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课题“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编号:AJA110003),主持人:姜沛民;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科研类青年基金课题“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研方法研究”(编号:bgzyqn201223),主持人:赵俊梅。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6-0014-04

体制与机制问题是北京市职业教育分级制度改革中的重要问题。当前,北京市职业教育分级制度改革正处于探索试点阶段,原有体制和机制已不能适应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需要,改革创新现有体制和机制,不断建立健全适应分级制度的新体制机制显得尤为迫切与必要。

一、北京市职业教育分级制度改革的时代背景

(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劳动力市场结构不断完善的内在需求

当前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及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层次性与劳动力市场人才结构性缺失,无法满足现实需要之间的矛盾是促使北京市职业教育分级制度改革的根本原因。

“入世”十年后,中国从世界第九大经济体一跃成为第二大经济体,站在了新的起点,未来随着经济规模和体量的增大,将对国际市场的依赖逐步增大,从而对劳动力市场的人才结构与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作为首都,北京需要接受全国和世界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挑战;同时,步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高技能型、技术型人才匮乏,从事简单技能的外来劳务人员较多,劳动力市场具有现代化素质的人才数量、结构、层次、质量尚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改革与完善当前职业教育制度,力争培养出能够满足现实需要的各层次高质量职业类人才。

(二)职业院校走出人才培养困境与职业教育长足发展的需要

职业院校办学定位同质化与办出院校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之间的矛盾是影响北京市职业院校发展的内在原因。

当前,北京职业教育体系以中职、高职层次为主,本科层次较少;且职业类本科教育较多偏重学术型,离工程型教育相差较远。高职教育被多数人理解为职业类正规教育的“终结”,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系统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缺陷。

同时,专业培养规格具有同质性的高职与职业类本科、同类高职院校间以及高职与中职之间存在错位发展不明显,专业定位、培养目标重叠、不清,专业与职业对接不畅等问题,导致特色模糊、资源浪费、就业优势不突出等不足,这是制约北京市职业院校发展、造成人才培养困境的主要原因。

(三)崇尚学历观念与建设“学习型社会”、个体“终身教育”需求并存

高职教育作为“终结性”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崇尚学历的传统观念、个体追求“终身教育”实现自我发展与完善的诉求以及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要之间的矛盾是推动北京市职业教育分级制度改革的重要原因。

对大部分职业人来说,当前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教育的“上升通道”没有打通,接受继续教育、学历教育和更高层次教育的公平性还不能保障,这已成为影响个体自我发展与完善、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桎梏。进行具有现代特征的职业教育分级制度改革、建立通畅、灵活、开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

(四)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与职业教育发展国际化的需要

职业教育发展魅力不足和国际化合作、与世界接轨之间的矛盾是北京市进行职业教育制度改革的环境要求。

由于受到投入产出效益不高、岗位待遇较低、发展前景不广阔等因素制约,北京市职业教育发展魅力不足。这就要求北京市必须下大力气、花狠功夫,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和产业国际化大趋势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走向世界。在德国等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结构较为完整、系统相对完善,在学历与正规职业教育体系中开设了专科、本科和硕士等层次的“双元制”职业教育。这就要求北京市职业院校在与其他国家进行合作与交流过程中必须具有国际视野,积极投身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实践探索,使北京职业教育标准与质量与国外合作院校接轨,与世界接轨,推动首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

二、 北京市职业教育分级制度改革模式

职业教育分级制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要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学校教育与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职前教育与继续教育有机统一起来,而且需要在各级政府、学校、企业和各种社会团体之间建立更密切的合作关系,充分满足个体终身学习和全面学习的需求。

(一)设计理念

北京市职业教育分级制度在设计理念上突出“人人都是职业教育对象”的大教育观、“所有资源都是职业教育资源”的大资源观、“教育的阶段性和终身性相统一”的终身教育理念、“职业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产教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国际合作”的开放教育理念。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北京市职业教育分级制度改革在一系列职业教育政策支持下,以层次结构改革为突破点,带动标准体系、办学体制、教育模式、入学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校企合作制度、质量管理及评价制度及投资机制等制度的全面改革。

(三)分级标准与等级划分

北京市职业教育分级制度把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企业行业人才需求、职业发展规律及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三者的结合与互动作为改革的逻辑起点。结合专业具体情况,根据各专业应具有的知识、技能及职业素质的不同水平,将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大致分6个等级。其中,1级和2级属于“基础性职业教育”,培养具有一定技能水平的初、中级劳动者;3级和4级属于“提高性职业教育”,培养实用型、应用性高素质技能人才;5级和5+级属于“发展性职业教育”,主要培养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和拔尖人才。

(四)实施机构与人才培养等级

根据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结构和各办学机构的教育教学条件,北京市职业教育分级制度对实施机构授权如下:高等职业院校以实施5级、4级、3级职业教育为主,并将实施5级教育的院校控制在20%以下;中等职业学校以实施3级、2级、1级职业教育为主,并将实施3级教育的学校控制在50%以下,参与4级职业教育的院校控制在5%以内;社会类职业教育机构以实施3级、1级职业教育为主;部分普通高等学校以实施5级、4级职业教育为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站因需而设,由职业院校、普通高校、企业合作组建,培养目标为5+级职业教育人才。各类职业教育机构均以职业教育等级制度标准为依据,负责组织实施职业教育教学,保障教育质量,经过考试考核达到等级标准要求的颁发相应的职业教育等级证书(见表1)。

(五)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

为保证分级制度的有效运行,北京市拟将职业教育分级制度列入地方立法内容。在授权制度中,建立规范的授权程序,把机构授权、专业授权列入行政许可范畴;以取得学历或分级证书为主要目标,推进与实施入学制度改革,建立面向职业教育对象的“终身学习账户”和“经费合理分担”两种保障制度;建立等级证书制度等。通过建立职业教育改革领导小组、职业教育标准委员会、授权委员会、评价委员会等组织机构保证分级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

北京市职业教育分级制度是在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背景下,对我国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探索、新实践,理论是先进的、可行的,它顺应了职业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服务人人、服务终身的总体要求。

三、对职业教育体制创新的思考

原有职业教育体制机制不能有效推动分级制度的实施,而新的体制机制尚未健全,这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强劲发展势头,并已成为当前影响北京市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瓶颈,主要表现在政府管理体制、院校内部管理体制、信息沟通与交流机制等方面。

(一)政府管理体制

当前,北京市学历教育与学历证书由教育部门管理,职业培训与职业资格证书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直接导致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管理条块分割,职业培训处于被忽视的地位[1]。这与分级制度“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统一”的理念是相悖的。另外,在职业教育学历系统中,本科类职业院校、高职高专与中职类三校(中专、职专、技校)的教育主管部门不同。不同主管部门之间存在的区域性、层次性和类型性差异,这是影响北京市职业教育体系各级之间衔接与贯通的重要因素。

为此,急需理顺职业教育分级制度的办学体系,调整办学主体的归口部门,统筹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职能,实施扁平化管理。在分级制度改革中,由市教委牵头,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财政局等行政部门参与,共同组成职业教育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分级制度改革协商会议,加强对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及专业培养各层级间的发展规划与指导、资源统筹与协调,把对职业教育分级制度改革的支持与贡献纳入各部门的考核内容。这样,就从领导层面上,为分级制度提供了制度和组织保障,同时也促进了职业教育与培训、就业与技术创新等职能整合。

在全市教育系统中,将本科类职业院校与高职院校划归市教委职教管理部门管理;将原主管部门为区教委的中职类学校调至市教委,区教委协助服务区域内中职类学校的日常教学与改革。职教管理部门对三个层次的职业院校实施扁平化统一管理。分管三个层次职业院校的主管部门可以归属不同的处室,但一定要处于平等地位,实施统一领导、统筹管理。原主管部门为企业行业或多元化办学主体的职教机构资质及其专业分级培养的级别,须经职教授权机构审批,在市教委职教部门统一注册,受市教委和办学主体的双重管理和监督。鼓励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加强对该类机构的扶持,使其成为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有机补充。这样,从管理层面加强三个层次间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交流、沟通与协调,并为职业教育不同级别间的衔接奠定组织基础。

(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

由于受政府管理体制的影响,目前北京市多数职业院校将在职学历培训、资格证书培训工作划归继续教育部门管理[1],而相应专业的全日制学历教育学生则由系部管理。这种管理体制虽能提高管理效率,节约管理成本,但它一方面造成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资源难以统筹整合,高职院校职业培训功能受到体制的制约;另一方面,导致了负责全日制学历教育与管理的系部对在职培训质量重视程度不够;第三,从培养效果来看,它影响了专业办学的活力,不利于营造专业学习气氛、制约了在职学历教育、资格证书培训与全日制学历教育学生间的交流与专业互动式学习,不利于学生第二课堂知识的获得,容易将继续教育变成僵硬的“取证”教育或应试教育。

根据分级制度的入学制度设计,各级生源呈现多样性,既有跨类型(普通教育类型)学生,又有职业分级低一级或低两级的直升生源、还有低一级有工作经验的生源,建议职业院校下放管理自主权,落实责任制,即由各系部(二级学院)按照专业及培养方向组织招生、教学与管理、就业工作,使之成为人才培养的有机系统。由系部根据自身服务能力,提出专业职前教育、职业教育、继续进修与转岗教育的规模,在学校统筹管理下,组织并实施各级招生、教学与学生第二课堂生活及就业工作。当然,跨类型(来自普通教育)的学生入学依然可由院校招生办统一安排,各专业可采取职业预备教育或专业感性认识、实习等形式予以配合。如此,通过重新划分与整合院校内部管理职能,一方面可以提高分级教学的资源使用率,统筹管理师资人员的教学与进修等工作安排,降低办学运行成本;另一方面可切实把行业企业在职员工的继续教育纳入职业院校的服务范围,提高教师从事职业资格培训的责任感;第三,通过已有工作经验的学生与全日制直升学生共同参与技能比赛、项目成果公开演示等活动,对营造浓厚的专业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及师生间的互动与专业交流,对提高分级制度教育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三)信息交流与沟通体制

专业(群)是分级制度的落脚点与着力点。目前,北京市职业教育三个层次(职业类本科、高职、中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还存着错位发展不明显、专业定位、培养目标方面存在重叠、不清、特色不鲜明等现象[2],部分一时热门的专业对未来5-6年内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估计不足或信息研究不透彻,以至全市招生规模缺乏统筹考虑;部分专业存在与职业对接不畅,市场认可度低的现象,原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为解决这类问题,建议在全市职教系统内搭建交流平台,建立长效沟通机制。首先,在分级制度改革领导小组领导下,召开三个层次的院(校)长联席会议,研究各办学机构的定位问题;其次,由分级制度专业授权委员会组织院(校)长及专业负责人、企业行业代表、研究机构等人员,召开和谐发展研讨会。根据各职业院校建设情况,各院校各专业依需求,找错位,求特色,资源共享,相互弥补,研讨各职业院校间和谐共赢的发展策略;鼓励各校既在协调合作中求共赢、求生存,又在特色探索中谋发展;第三,在分级制度专业授权委员会指导下,形成校企合作稳定机制,依靠各专业师资培训基地这一平台,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培训活动,加强专业各级间在课程与教材、实训基地建设、教育教学成果等方面的经验交流与沟通活动,促进相同(近)专业在中高职及本科型职业院校间的信息交流,为分级制度的有机衔接与沟通提供信息保障。

毋庸置疑,当前在全国各地均积极探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背景下,北京市应当根据首都实际情况,针对当前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重要问题,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系统设计与科学规划,大胆进行改革与创新,不断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为北京特色职业教育的长足发展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张有根.利益相关者:高职办学体制机制的创新路径[J].职教论坛,2011(25):31-32.

[2]张连绪.论新时期我国高职教育的四重过渡[J].职教论坛,2011(25):37.

责任编辑 殷新红

猜你喜欢
体制改革
河道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及改革方式探索
对加快构建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思考
浅析山东省公路管理体制改革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县级政府依法行政的问题研究
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