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为春 孙宏 刘国平 刘明 宋卫平 申捷
(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急诊科,*重症监护病房,上海 201508)
急性胸痛是急诊患者的常见症状,其病因繁多,病情轻重不等,既包括病情危重的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及肺栓塞,也包括症状明显但无致命性的肋软骨炎、肋神经炎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目前,急性胸痛的病因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及各项辅助检查。近期,和肽素作为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指标成为研究热点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和肽素在各种病因所致急性胸痛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连续急性非创伤性胸痛患者491例,胸痛均发生在6 h内,其中男性278例,女性213例;平均年龄(54±15)岁。另选取同期健康志愿者30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51±13)岁。2组患者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检查方法 所有就诊的急性胸痛患者按照急诊胸痛处理流程,予以心电图检查及即刻心肌损伤酶的检测;检测心肌损伤酶的同时抽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和肽素水平;然后根据心电图和心肌损伤酶的结果来决定进一步检查以明确病因。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四分位距(interquartile range,IQR)表示,采用单因素ANOVA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急性胸痛患者病因构成 491例急性胸痛患者的病因见表1。心血管源性最多(270例,54.99%),其中心源性但非冠心病包括急性心包炎23例,病毒性心肌炎51例,肥厚型心肌病11例。
表1 491例急性胸痛患者的病因构成比
2.2 491例急性胸痛患者的和肽素水平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肽素水平(中位数:0.590 ng/mL,四分位距:0.340~0.990)明显高于其他病因患者,与其他任何一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2。
表2 491例急性胸痛患者的和肽素水平(ng/mL)
2.3 按照疾病大类分组的491例急性胸痛患者的和肽素水平 心血管疾病患者和肽素水平(中位数:0.198 ng/mL,四分位距:0.133~0.281)明显高于其他疾病患者,与其他任何一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3。
表3 急性胸痛患者和肽素水平(ng/mL)
近期研究[1-2]表明,和肽素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和肽素是精氨酸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AVP)前体羧基末端的一段多肽。精氨酸加压素原由164个氨基酸组成,在酶的作用下最终分解为AVP、和肽素与后叶激素运载蛋白Ⅱ3个多肽片段释放入血液中。和肽素是精氨酸加压素原羧基末端的一段多肽,包括第126~164共39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为5000。一项针对中国人群进行的研究高血压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临床试验(LAMP试验)[3]表明,急性心肌梗死后AVP系统被激活,和肽素可以预测不良预后,和肽素也被美国国家临床生化学会列为最有潜质的心脏标志物之一。
本研究显示,我院急性胸痛患者病因中,以心血管源性最多(270例,54.99%),心血管源性胸痛患者中以不稳定性心绞痛居多(126例,25.66%);其次是非心肺疾病(121例,24.64%),包括肋神经炎、肋软骨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带状疱疹和消化道疾病;再者是肺源性疾病(100例,20.37%)。本研究发现,血清和肽素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明显升高,明显高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心源性但非冠心病患者及其他非心源性胸痛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这与国外的研究[1]一致。从表3可以看出,血清和肽素水平在心血管疾病中显著高于肺源性疾病、非心肺疾病及非心源性疾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这表明在急性非创伤性胸痛患者中,血清和肽素的检测对于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尤其是对于非典型的心肌梗死患者,因为这类患者没有明显的心电图表现,需要多次采血,观察心电图和心肌损伤酶的动态变化,此时血清和肽素的检测有助于尽早做出诊断。
综上所述,和肽素作为一种新型的标志物,有望用于高危胸痛患者的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
[1] Reichlin T,Hochholzer W,Stelzig C,et al.Incremental value of copeptin for rapid rule out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J Am Coll Cardiol,2009,54(1):60-68.
[2] Keller T,Tzikas S,Zeller T,et al.Copeptin improves early diagnosi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J Am Coll Cardiol,2010,55(19):2096-2106.
[3] Tang WH,Francis GS,Morrow DA,et al.National Academy of Clinical Biochemistry Laboratory Medicine Practice Guidelines:clinical utilization of cardiac biomarker testing in heart failure[J].Clin Biochem,2008,41(4-5):21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