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楠楠 代建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今后一段时期教研工作的重点领域应是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施,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1]。教研室作为一个业务部门,教研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基础教育教学面临的实际问题,为政府决策和政策实施服务,为学校和教师适应教育教学改革、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服务,为全体学生享受高质量教育服务[2]。在监控视域下教研活动的运行程式是以此为基调展开的,它的侧重点在于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要坚持人本立场,明确支持与服务的理念,遵循持续改进与发展的原则。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教研室的监控运行程式包括需要评估、任务实施、信息回馈和结果运用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是围绕着教育教学质量这个主题展开的,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需求评估是通过对背景信息的收集来确定目前实际的状态,然后通过实际状态与应然状态之间的比较来发现其中的不足,从而确定学校的种种需求,以此来确立实施监控过程中的问题,这个阶段或称为“问题的选择”,它是对学校质量监控的首要环节,也是学校教育质量监控过程的基础。
通过需求评估利于找到问题的源头,把握教育现状。问题的根是扎在历史中的,也就是说,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从其发展的历史中找到源头,从而使其从根上得到解决。背景信息的收集有助于了解区域内学校的历史,也可以挖掘到问题的根源,对症下药则更有利问题的解决;利于初步确定问题所在,明确信息收集的来源。反映学校教学质量的信息很复杂,不可能对收集到的信息面面俱到,需要确定收集哪些信息,这样做利于加强信息的针对性,也不会做无用功。从教学质量所包含的内容可以确定信息收集的来源包括教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结果。背景信息的收集要及时、完整,有利于解决监控中所遇到的问题;通过需要评估,使各方面人士共同参与,从而使需要评估过程成为形成共识的途径,使大家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在这个过程中有利于缓和教研员和教师的关系,教师也会更为迫切的向其展现自身的内在需要,有利于问题的合作解决。隐性的需要也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显露出来,这些往往是课程改革进行的死角,也是课程改革为什么不能彻底成功的根源所在。
需要评估是为了把握现状,进行现状分析。现状分析包括需求评估、资源调查和问题反思等环节。其中需求评估是要对学生的发展需求、家长的期望、社会和社区的要求以及学生发展规划等因素做出有说服力的判断[3]。需要评估的内容要包括学生的信息、家长的信息、社区信息、教师质量的信息、学校的资源信息、学校目标及达成的情况,通过这些内容对学校有一个预期的了解,大致确定问题的根源。
信息收集的方式有两种。即直接方式和间接方式。间接方式就是教研员不亲自到现场观察,而是通过听汇报、看材料等收集信息,如:每个学校自己呈现的书面材料或现场报告。被评估的学校首先要递交一份自查分析报告(ana1ytica1 account),简要介绍该校办学目标、办学层次、学术质量标准以及质量保证策略和机制等[4]。通过每个学校自己的剖析可以让教研员对学校有个大致的了解,很多时候,教研工作的开展就是通过这些间接方式了解实际情况的。原因是可以节省时间和精力,提高工作的效率。但是一方面由于有些学校怕这是考评或者是出于其他的一些顾虑,而对学校实际情况有所隐瞒,由于主观意愿而影响到了信息的准确性;另一方面,间接方式获得的信息大多是经过若干人传递的,有些可能拖延很长时间,既使得到了信息却已经不足以反映现时的情况了。这两方面体现了间接收集信息方式的不足,因此仅靠学校自我剖析来了解是不够全面、客观和及时的。
直接方式就是教研员亲自到现场观察、视察、参与并收集信息。其一,日常检查。日常检查是教研员作为视导,到各个学校调查情况,查看教研工作进行的情况以及教研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以备下一步采取措施。以往的日常检查,往往大都是走马观花式的,并未收集到很全的信息。这需要调动学校教研组及一些兼职教研员来配合搜集信息。其二,现场视察。现场视察的主要场所是课堂,通过课堂现场视察来获得教学质量的信息,如教师教得如何,学生学得如何,师生的互动如何等,如此获得的信息更真实可靠,更能反映学校的情况,以此来判断教学中所落实的理念或教学的偏差所在,并对症下药来解决问题。其三,访谈。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访谈调查法可以分为多种类型。网上访谈方便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彼此之间的谈话可以比较随意,减少顾虑。而且涉及的面积可以比较广,又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网上访谈可以有效地融合集体访谈、结构性访谈等方式在里面。其四,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大都是采用匿名的方式进行,被调查者没有心理负担,也不必顾虑太多。面对的群体也具有多样性,教师、学生、家长、行政人员,通过这种问卷调查的方式来事先设定好问题,可以从中了解到他们的处境与困难。以上方法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一种或几种综合使用。值得注意的是:第一不管采取何种方法,都必须高度重视对关键质量信息的收集;第二,每一种方法都有局限性,在实际操作中,应多种方法同时并用[5]。
课程监控视域下教研室系统教研活动运行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制定方案;组织人员;信息的整理与判断。制定方案为具体实施阶段提供了活动蓝图,使得监控运行过程具有针对性;方案制定需要一定的人员来完成,根据方案制定的内容、标准、手段、时间,来选择可以驾驭方案的人员来操作,以保证方案的落实;方案由一定的人员进行实施,并收集过程中的信息对其加以整理与判断,从而确定方案的可行性,并根据信息的整理与判断对方案进行调节,加强监控实施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
方案的制定是监控实施的关键步骤,让监控有据可循。前期学校背景信息的收集、监控的内容与标准的制定为方案的制定做好了准备。根据这些实际情况以及标准来制定初步的监控方案。这个方案不是绝对性的,教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方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不断的完善并加以调整,在有依据可遵循的基础上还需要灵活处理,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调整,使得方案更为贴切。制定监控方案需要确定监控的内容、标准、手段、时间几个方面的内容。
1.内容的确定。教学质量监控的目的是通过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监督与控制、反馈与调节,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教学质量监控是对教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结果三个方面进行的监督、反馈与调节。其中,教学过程质量包含了教学活动本身和学校教学管理两方面的运行质量[6]。从这个概念可以看出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人的因素与物的因素。人的因素包括决策者、教师、学生与管理者;物的因素包括教学条件与教学环境。所以,教学质量监控的内容应包括决策者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教学关注度;教师的政治思想、学术水平、教学能力、敬业精神;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价值取向;管理者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手段;教学条件与教学环境。如图所示:
图1 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7]
2.制定标准。长期以来,视导工作都是由教研员来担任的,教研员的视导是为了进行业务的指导而进行的监控。可以看出确定监控内容并制定标准可以避免造成监控的偏差。
3.选择手段。具体来讲,教研室开展活动的手段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考试是教研室比较惯用的手段,便于对教学质量结果作出判断。其二,听评课。“通过深入课堂、实验室、实习现场听课,可以对教师教学效果做出评价,了解教学任务的落实情况及掌握教学动态;还可以了解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协调教学工作,避免发生教学事故”[8]。其三,集体调研活动。考试成绩和知识目标不应是集体调研的唯一内容,应将焦点转向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上,根据学校的发展需要、秉着服务的目的,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学校进行集体调研。这样就避免了形式主义的调研活动,加强了调研活动的针对性。要注意调研活动的经常性,可以针对问题及时给予支持与帮助。其四,参与学校活动。为了体现学校特色,打造特色学校,校本课程与校本教研的盛行不管是表面上的功夫还是采取了实际行动,学校或多或少地会遇到困难,仅靠教师现有的知识是不够的,进行校本教研和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专业支持。在参与这些学校活动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提供帮助与支持,使得校本教研和校本课程开发真正成为打造特色学校的有效途径。
4.确定教研活动的时间和范围。按时间长短、频率不同,可将监控分为长期监控、短期监控和定期监控;以监控的广度和深度不同,可将监控分为全面监控和专项监控。根据监控内容的要求,不同层级教研室相互配合来确定监控的时间和范围。在一项全面监控过程中,省市级教研室则采取定期和专项监控,来验收监控的效果以及做出调整,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县级教研室和学校教研组采取长期和全面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向上反映,并向下给予反馈与帮助。
监控人员是进行教学监控的主体,监控人员的组成需要精心挑选人员,这样才能保证监控结果的质量。在监控人员的选择上,要注意人员的年龄、资历、专长、学术等方面。监控不是随意进行的,它需要一定的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作为保障。国家教育质量监测是一项具有高度专业性的工作,需要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统计学、教育评价学、心理测量学、课程教学论、教育管理学、计算机软件编制等方面高度的专业知识的支撑[9]。教研室在进行监控的过程中,也需要有以上专业人士的参与,才能保证监控过程、结果的科学性、有效性。大多数教研员还是以学科专家著称,这就造成了人员配置方面的匮乏,一些地方开始聘任兼职教研员及其与一些研究机构相配合进行教研工作,来弥补教研室人员配置方面的缺陷。30个省级教研室分别与15个“课程中心”、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挂钩,以反映推广与实施状况。共同解决新课程推进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10]。这种做法可以弥补教研室人员配备不齐的问题。
不同层级教研室之间要进行合作,提供不同的支持与服务。进行监控的过程中,国家教研室是核心组,通过个别地方的实际情况来指挥和规划监控计划,它是一个决策部门;省级教研室是分析组,对国家制定的监控计划结合下面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有需要的情况下,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市县级教研室和学校教研组是实际的操作组,市级教研室对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并向上向下进行信息反馈,县(区)级教研室进行信息汇总并作出初步的判定及修改意见,学校教研组主要是负责信息采集。在大致分工的情况下,根据需要进行人员组合,一般情况下,在监控过程中,省市级教研室要各派1个人全程跟踪,以确保信息的及时有效传达,县(区)级教研室根据整个区域内学校人数进行分配人员来具体领导学校教研组进行全程监控。每个层级都有人员参与,每个层级能够提供的支持与服务也是稍有区别的,这样也保障了信息及时有效地传递、政策有效的调整,使得监控计划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信息的分析是指对资料进行整理、归类、统计和分析。教研室的监控是为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服务的,而服务功能的发挥是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出发进行的,因此信息的汇总、分析是比较关键性的一步。注意组织信息,以便作出解释,提供给教育决策部门和课程实践部门以作参考。在组织过程中,注意信息的编码、组织、储存和提取的手段,要易于储存和提取。对组织好的资料着手进行分析,如果没有正确的分析,会使之前的工作白忙一场,也将影响其后面的反馈、监控结果运用阶段的工作,反馈的基础是以信息正确有效的分析为前提的。市级教研室根据各县(区)级教研室提供的信息,对信息进行汇总。这些信息汇总起来,需要经过处理与分析,来判断整体的水平。在信息汇总与分析时,一方面根据一些学校或地方的实际情况将政策进行调整,另一方面将一些学校和地方的成功经验进行推广,给一些学校提供解决问题的借鉴案例及成功经验。
教研室是一个研究机构,它需要发挥的是研究、指导与服务的业务职能,在教育决策部门和实施层面之间充当咨询机构、协调机构,通过咨询和评价指导,加强教育决策部门和实施层面的联系。一方面,它能有效地传达教育决策部门思想,贯彻教育决策部门意图;另一方面,它又反映学校实施层面的要求和愿望,可以看出教研室的桥梁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的发挥要通过有效地反馈来实现。反馈是证实行动是否正确的证据[11]。在监控完成后,对造成不同质量的因素要倍加关注,使得反馈更有针对性。为了全面掌握和监控教学状况,了解和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应建立起信息渠道畅通的反馈机制[12]。反馈这个阶段主要针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主要任务有撰写报告、反馈信息、总结工作。
首先,撰写报告。书面形式的内容有利于层层查阅,以及作为依据便于及时查看了解情况。报告的内容要明确,不仅指出成绩,更要反映问题,特别还要指出问题的原因及改善措施,以便政策调整[13]。确定报告的目标人群,以确定报告的类型、内容。将监控所获得的信息经过汇总、分析后,向教育局和有关科室、各校校长、各学科老师进行反馈[14]。根据上面的分析,报告根据针对的人群不同而确定内容。对于教育行政部门的报告,内容应包括监控过程、监控结果及其原因分析;对于学校来说,报告内容应包括监控结果的原因分析、管理措施、教学改进方式。需注意:报告的形式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非正式的,可以是描述的,也可以是数据分析的,根据报告的对象来选择不同形式,以便于不同部门和相关人员的采纳。结果出来了,教研室还需要针对性地对一些结果进行解释,并展示出是如何获得的,以及在获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这个环节可以放在反馈信息环节时予以注意。
其次,反馈信息。最简单的反馈是教研员从教学现场、从教师那里获得信息。教研员的积极主动会调动教师的热情,教研员和教师之间好像有一个闭路装置,在不断传输信息……双方的交流影响着行为,这是反馈的实质所在[15]。
图2 教研室教学质量监控反馈系统
如上图所示,教研室向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进行反馈,反馈也是教研室提供服务的有效手段。为监控对象服务体现在将监控结果反馈给教师,协助教师改进教育教学工作;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事实材料,提高教育决策的预见性和科学性;为校长提供落实课程标准的资料,为完善教育管理作参考[16]。向上反馈给教育行政部门提供调整政策的依据,向下反馈给学校层面,让其客观地把握发展“脉络”,积极进行课程教学改革,调整后的政策再由教研室下达。反馈不是一次性的工作,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监控信息的反馈需要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形式,以此来提高反馈的功效,在信息反馈时要注意信息的共享与利用。对于学校的反馈更多的是现场交流与共同点评的形式进行的,这样可以加强对教学及时有效地指导。对教育行政部门的反馈则是经过加工整理成书面材料,以便于层层阅读,作为一个政策调节的依据。在必要的情况下,也可以以座谈会、研讨会的形式同时对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反馈,这样也提供了一个平台使其课程决策层面和课程实施层面可以针对某个问题进行探讨,从而使其达成一致意见,这也有利于课程政策、理念的实施与落实。
最后,总结工作。监控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可循环的过程,在每一轮监控结束后,对监控工作的得失及影响监控运行环节的利弊进行分析,为下一轮的监控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监控工作的总结逐步使得监控的运行过程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
对教育行政决策部门来说,监控结果是监控和促进基础教育质量提高、促进教育在数量和质量上平衡发展的一个重要杠杆;对教研室来说,监控结果是发现问题并针对性地提供改进教学质量的方法和途径的基石;对学校来说,监控结果可以帮助学校进行诊断、改进、管理,对学校发展起引导作用。
监控结果在学校中的运用需要制定一个科学的方案,订定良好的策略,达到最大的质量效果。方案需要包括拟定与学校相符合的愿景、教学改进措施、支持保障政策、信息反馈的途径、方法,以期教学、管理与反馈密切结合,以此来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改进。
美国学者通过调查发现,人在没有激励条件下,一般只发挥个人能力的20%至30%,如果有良好的内、外部激励条件,可发挥个人潜力的80%至90%,可见激励在调动人的积极性方面的巨大作用[17]。激励是以“人”为中心的,这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改以“人”为中心的理念。监控效果要呈现反馈和激励,以此来调动监控主客体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18]。通过激励手段将监控的结果运用到改进教学的实践中去,可以使得被监控者更为乐意去接受,也愿意接受进一步的监控,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这几个过程是围绕着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循环起来的,通过结果运用发现问题、检验决策的合理性,通过反馈使得运行程式具有不断发展改进的功能,使得运行程式本身具有自我创新与自我修复功能。
[1][2]梁威,张静,秦晓文,金利,顾瑾玉.当前教研工作面临的形势与对策[J].教育科学研究,2003,(4).
[3][10]钟启泉,崔允漷.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9).
[4]朱镜人.英国高等教育的数量发展和质量监控[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5).
[5]李亚东.区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
[6]赵慧莉.Y县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7]左清.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省级监控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89.
[8]张继荣.浅谈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6,(7).
[9]王少非.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一个模型构想[J].教育发展研究,2006,(3).
[11]Grant Wiggins.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教育性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42.
[12][18]田彩萍.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运行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
[13]高庆蓬.教育政策评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14][16]胡国杰.新课程评价体系下小学教育质量监控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研究,2005,(8).
[15][美]欧文斯.教育组织行为学:适应型领导与学校改革[M](第八版).窦卫霖,温建平.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14.
[17]梁河.浅谈高校科研管理中激励机制的构建[J].北方经济,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