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主流价值与当下文艺创作研究——以中宣部“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为例

2013-08-27 12:25马玉玲黄解明彭海宝
江西社会科学 2013年9期
关键词:红色经典文艺作品题材

■马玉玲 黄解明 彭海宝

“红色经典”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称谓,主要指1942年以来,文艺工作者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导下,以国内革命战争、民族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为题材,创作具有民族风格、中国气派、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所以,红色经典的传播既是一种主流价值的弘扬,更是一种历史精神的传承。随着我国社会逐步转型,特别是经济体制与社会结构的变迁,引发出一系列社会矛盾。这种社会环境既为红色经典的当代传播提供了契机与平台,同时也提出了新的问题与挑战。为此,中宣部自1991年起,设立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意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艺创作的繁荣发展。本文以中宣部“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为研究对象,梳理红色经典创作现状及不足,分析其精神内涵及发展趋势,从而提出在社会转型期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策略建议。

一、“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中红色经典的情况

由党中央倡议,中宣部组织实施的“五个一工程”从1991年至今,已评选了12届。通过“五个一工程”的评选,推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优秀文艺作品,同时也催生了一批市场欢迎、群众喜爱的红色经典。12届共评选出2344部优秀作品,其中电影228部,电视剧452部,戏剧388部,广播剧223部,歌曲290首,图书418部,理论文章264篇,理论文献电视片81部。除去理论文章和理论文献电视片外,共有304部红色经典文艺作品获奖(见图1),其中电影72部,电视剧131部,戏剧57部,广播剧21部(从第五届开评),文艺类图书23部(从第十届开评)(见图2)。从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开评以来,就有一些红色经典小说被改编为同名电影、电视剧,使之借助现代传媒,广为传播;也有一部分红色经典小说被搬上舞台,通过京剧、话剧、采茶戏以及其他富有地方特色的剧种,呈现到百姓面前;甚至还有一些编创人员,截取红色经典中的片断,把其改编为广播剧,等等。

图2 中宣部第一至十二届“五个一工程”奖各门情况

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红色影视剧创作改编成为文化热点和文化时尚。电视连续剧《红岩》、《铁道游击队》、《红旗谱》、《吕梁英雄传》、《保卫延安》等一长串经典名作先后被搬上荧屏。在历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中,红色题材的影视剧作品占整个红色题材作品比率为66.78%。这些影视作品取得较高的收视率,吸引了不同年龄段的观众群体,特别是受到了很多青年人的喜欢。

当前热播的红色题材影视剧主要有两大部分。

一是改编或翻拍的“红色经典”。随着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重新进入观众的视线,受到热烈欢迎,影视公司从中看到较高利润的潜力和空间,纷纷推出反映建国前革命斗争的影片。在抗日战争胜利暨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之际,《铁道游击队》、《吕梁英雄传》等传统电影小说被翻拍成电视剧,获得了较好的反响。据国家广电总局统计,从2010年至2012年三年间有1411部47330集电视剧获准发行(见图3),其中“红色经典”电视剧就有226部8077集(见图4)。

图3 2010年至2012年全国获准发行国产电视剧题材统计情况

图4 2010年至2012年全国获准发行红色题材国产电视剧占比情况

二是新时期原创的红色题材作品登上银幕荧屏。随着红色影视剧的热播和市场需求量的增长,一些新近创作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被改编成电视剧。2007年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电视剧《亮剑》,根据都梁的同名小说改编。电视剧《潜伏》,则是根据作家龙一的同名短篇小说改编的,这两部剧分别展示了李云龙和余则成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创造了较高的收视率。《亮剑》在央视一套播出第一周收视率平均11.42%,最高13.7%,以至于不少地方电视台拿《亮剑》作为提振收视率的“杀手锏”。

此外,许多电视剧制作机构也开始进行独立创作,组织专人进行编剧,以原创性开拓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新领域。2001年,为庆祝建党80周年,拍摄了电视剧《长征》,这是国产影视作品中第一部全方位、全景式反映红军长征全过程的电视剧。为庆祝建军80周年,由江西省委宣传部等联合出品的36集电视剧《井冈山》在央视一套播出后,获得了巨大反响。除了这些,还有电影《建国大业》、《建党大业》、《大进军》、《大转折》、《太行山上》,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八路军》、《新四军》、《红色摇篮》等一系列革命历史题材作品,这些影视剧都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艺术性,共同形成红色题材影视剧的热播态势。

二、红色经典红火的原因

红色经典在一次次新的创作改编中,获得长久而广泛的传承。那么,为什么人们如此热衷于创作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呢?在创作策划时为什么对红色经典这一文学资源情有独钟呢?形成这一文化现象的原因是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从国家意识层面看,红色经典改编是构建主流文化的需要

图5 红色题材文艺作品对青年产生的影响

当国家正在努力转换、重建意识形态体系和价值体系的时候,会从国家建立时期的文化资源中积极寻找有用有益的因素。红色经典自诞生之日起,在战争年代,是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在建设时期,则是对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但长期的革命斗争和战争年代所形成的精神文化传统,却没有过时,革命者和革命英雄人物的精神品质,仍有激励来者、感化后人的作用(见图5对青年群体的调查)。因此,将红色经典重新搬上荧屏与舞台,能获得巨大的政治支撑。从2009年国庆60周年、2011年建党90周年等等一系列节目推出的时间背景就可以看出,红色经典播映明显地带有政治倾向。2011年夏,中宣部等推出了纪念建党90周年重点献礼文艺作品,文化部开展京剧《江姐》、豫剧《铡刀下的红梅》、粤剧《刑场上的婚礼》等优秀剧目巡演活动,中央电视台集中展播了《开天辟地》、《中国1921》、《毛岸英》、《东方》、《长征》、《解放》等 60 余部优秀电视剧,出版部门同时也开始大量重印、再版各种革命题材的文艺作品。

(二)从受众角度上看,红色经典改编是满足中老年观众的“怀旧”心理和青少年群体好奇心理的需要

当人们从大众文化最初的热闹中走出来之后,产生了一种空荡荡的失落感,对于那些从革命战争和建国初期走来的人而言,这种感觉尤为强烈。他们对当下的大众文化中那些不知所云的通俗歌曲、爱来爱去的电视剧、打来打去的电影总感到一种隔膜,遥想当年火红的生活和经典阅读的难忘记忆,怀旧之情便油然而生。另外,由于红色经典是以革命历史题材为内容讲述一个个富有传统色彩的英雄故事,青少年单纯热情,善于模仿,相信正义,崇拜英雄。而一些红色经典中传奇式英雄人物的事迹正好满足了青少年群体的好奇心,使之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比如《林海雪原》中杨子荣的深入匪巢,《烈火金刚》中肖飞的神出鬼没,《铁道游击队》中队员飞车夺枪,等等。2013年4月初,我们选取南昌大学、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工程学院、江西经济干部管理学院作为调查院校,调查对象中有研究生、本科生,其中文理各占一半,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400份。通过分析发现(见图6),虽然喜欢红色题材影视剧的仅占12%,但所有受访者或多或少都接触过红色题材的文艺作品,70%的受访者认为红色题材文艺作品应该成为文艺创作的主流。

图6 南昌部分高校学生对各类影视剧的喜好情况

(三)从文学角度上看,红色经典改编符合大众情感需求和审美习惯的需要

红色经典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生动,包含言情、传奇、悬念等多种因素,人物善恶分明等等,这些都是大众文化的消费者所熟悉所喜欢并乐于接受的。同时红色经典在形式和结构上也符合大众传媒的模式化特点。红色经典从诞生之初,其在接受和传播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一套固定模式,这些模式在迎合大众趣味的同时,也培养了大众的阅读审美习惯,它们在一次次地重复和强化中又逐渐形成了集体无意识。从翻拍率较高的《铁道游击队》、《烈火金刚》、《林海雪原》等几部红色经典来看,一波三折的情节、一环扣一环的结构很容易给影视剧制造高潮和悬念。此外,红色经典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巨大的艺术价值,是革命题材作品中的文艺精品。如《红旗谱》从短篇到中篇再到长篇,反复锤炼一二十年;《红岩》经由报告会、报告文学、长篇回忆录、长篇小说,其问世不能不说是一种意志的磨砺。那些被称为样板戏的革命音乐剧,更称得上是精益求精,不仅制作十分精良,而且从舞台布景、演员表演动作、音乐韵律等都独具匠心。

(四)从市场消费角度看,红色经典改编符合投资者追求收益的需要

随着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对电影电视的欣赏水平也越来越高。中国电影制作自2003年出现惊人的井喷,影片年产量从120部,发展到2012年的745部,票房收入也从9亿元,上升到2012年的170多亿元(见图7)。2012年全国生产完成并获得国产电视剧发行许可证的剧目共506部17703集,但是精品电视剧依旧是稀缺资源,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精品影视剧的价格也一路走高,相对于普通电视剧市价为35万元/集,部分精品剧的价格一集可达百万元以上,从图8中可以看出,这几年电视剧的成交额都是以25%以上的速度增长。在竞争激烈的传媒业中,各影视公司为争夺话语权,各显身手,群雄逐鹿。但在当下的中国,会写剧本的专业编剧屈指可数,势单力薄。红色经典小说不管是从故事情节的精彩性,还是从艺术的认可度来说,都值得观众一看。投资主旋律作品,拍摄和播出的限制少,投资的风险相对较小,广大观众容易接受。象《建国大业》、《建党伟业》、《亮剑》、《红旗谱》、《八路军》这些成功的主旋律题材作品,既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又取得了巨额的经济收入。

图7 近十年我国电影票房收入情况(单位:亿元)

图8 近十年我国电视剧成交额情况(单位:亿元)

三、红色经典的主流价值和魅力

红色经典蕴含着我们党在血与火的革命战争年代所积淀下来的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内核,彰显了党的优良革命传统与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红色影视剧创作顺应多元化的时代潮流,适应后革命叙事的语境,变得真实、活泼、生动、耐看,重新获得了市场和观众,对于重塑消费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作用。

(一)重唤“坚定信念”为重点的理想追求

理想信念是一个民族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动力。在如今十分浮躁的环境下,我们特别需要用信仰的力量来让浮躁的心灵找回慰藉自己的精神家园。“红色经典”文艺作品传达的执著追求精神正是我们心灵的“洗涤剂”。这种精神和信念,借助文艺作品中典型的人物形象和动人的故事情节来激发和引导观众,从而使观众在自觉不自觉的观看过程中深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社会主义信念。比如,电视剧《朱德上井冈》中在面临四面受敌、缺衣少粮、疲惫不堪的困境下,朱老总的信仰像火焰一样点燃和鼓舞了剩下来的干部战士的信心,为中国革命保存了珍贵的“火种”。电视剧《潜伏》中忠诚既是每个主角都面临的最大考验,也是每个坚定的革命战士所必备的道德品质,正是这信仰的力量在不断的支撑着余则成以忘我的精神投入到对敌斗争中去。

(二)重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经典作品所彰显出来的舍己为国、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就是对爱国主义的最好诠释。红色题材影视剧通过运用故事、声音、画面等表现手段,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能使观众在愉快的情境中受到教育(见表1)。比如,电影《太行山上》以写实手法展现了1937年至1940年期间中国军民浴血抗战的历史,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在观看影片之后,都会牢记那段历史,不忘国耻;电影《东京审判》立足于民族政治立场,超越了对我党历史政治功绩的一维宣扬,巧妙地实现了主旋律影片的爱国主义教育作用。

表1 南昌部分高校学生了解中国抗日战争最有效途径调查(多选)

(三)重塑“改革创新”为内容的时代精神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无现成答案的开拓性事业,最需要创新精神。红色经典自身所蕴含的革命走向胜利的创新精神及其经过时间的淘洗保留下来的具有创新内核的精神实质,对我们面对当前所处的境遇有着很好的鼓励作用。比如,电视剧《井冈山》、《红色摇篮》就反映了当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冲破“左”倾教条主义的束缚,摆脱“城市中心论”的错误思想枷锁,开辟出一条成功的革命新道路。影视剧《地道战》、《地雷战》表现在敌强我弱又是在开阔平原作战的极为不利形势下,抗日军民没有盲目应对、固守陈规,而是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勇于挑战,敢为天下先,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观。

(四)重树“艰苦奋斗”为内涵的优良作风

艰苦奋斗是我们的革命前辈在艰苦条件下留下来的一种奋发向上、勤俭节约、艰苦创业的精神状态和一种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甘于奉献的思想境界。红色经典作品很好地对这种精神风貌作了精彩的演绎,使那种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荣辱与共、艰苦奋斗、共渡难关的革命精神得到成功的彰显。比如电视剧《长征》展现的是我们党在生死攸关、艰苦卓绝的条件下求生存的奋斗过程;电视剧《毛岸英》通过塑造毛岸英这个形象,重塑了朴素的文明和艰苦奋斗的价值;电影《铁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铮铮誓言,等等。这些红色影视剧重扬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精神,从精神层面上对当下物化的消费社会有很好的励志意义。

四、江西红色资源概况及文艺创作优势与不足

江西在中国近代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安源工人运动、八一南昌起义、井冈山斗争、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及赣南三年游击战争为主要内容的革命战争,给我省遗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源。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在建立与发展过程中,前后遍及81个县(市)1374个乡镇,进行过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反围剿斗争、游击战争,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均有建树。在井冈山、赣南、赣东北留下的革命遗迹、旧址、纪念建筑、革命文化以及他们所承载的革命精神,构成了一个丰富的红色资源宝库,对今后的文艺创作可谓取之不尽、挖之不竭。

这些年来,江西深入挖掘丰厚红色文化资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先后创作了电视剧《朱德上井冈》、《井冈山》、《红色摇篮》,歌曲《为了谁》、《永远的井冈山》、《旗帜》,戏剧《山歌情》、《井冈山》、《八子参军》等一批优秀作品。据统计,自1991年中宣部“五一个工程”奖开评以来,江西共有77件作品获奖,其中红色题材的就有32件,占获奖总数的41.56%(见图9),在中部六省获奖数量仅次于湖南,排名第二。从人口数、GDP、“五个一工程”获奖数占全国比率来看,江西文艺作品获奖占比高于GDP的占比,略低于人口的占比,获奖作品的数量远远高于文化资源大省河南,也超过中部地区人才集聚地湖北(见图10)。

图9 江西在历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中获奖情况

图10 中部六省人口、GDP和“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分别占全国比率

诚然,在精品创作方面,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

(一)产量高,但精品少

虽然创作量大,好的作品却比较少,特别是具有国家水准、体现江西特色的文艺精品还不多。比如全国文艺性评奖,除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之外,被中宣部认定的全国性评奖项目还有18个。就其中的中国戏剧梅花奖(2008—2011)、茅盾文学奖 (2003—2010)、鲁迅文学奖 (2004—2009)(中短篇小说类)三大奖获奖情况,我们进行了一次摸底统计(见表2)。表格中,江西获奖数三项均为“零”。据了解,戏剧梅花奖自1997年以后就没有一朵“绽放”,茅盾文学奖至今还未实现零的突破。

表2 近两届中部六省三大奖获奖情况

(二)发展快,但不平衡

这些年来,江西各地创作的文艺作品数量也大幅增长,尤其是在近几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评选中,屡获佳绩,连续三次获得“满堂红”。但从江西省历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分布情况来看,文艺创作发展很不平衡 (见图11)。比如抚州市作为我国杰出戏曲家汤显祖的故乡,23年来,没有一部戏剧或其他作品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新余、景德镇等本地创作力量比较弱,借助于外力才获奖;萍乡无论从经济上,还是文化底蕴上,都比不上九江,但却能抓住机遇,创造条件,获奖数量远远超过九江,仅次于省会城市南昌。

图11 江西各单位在历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评中获奖情况

(三)挖掘多,但开拓少

这些年,我们创作的电影《井冈山》、电视剧《红色摇篮》,戏剧《八子参军》等多是按照故事原型进行挖掘创作的,方法手段上较为传统,没有像美国迪斯尼、好莱坞制作的电影《花木兰》和《功夫熊猫》一样,汲取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经典故事,利用高科技进行整合创新,拍出整合西方文化精神内涵的时尚商业片。比如,2009年,我们看好的红色题材电视动画片《安源小子》,制作上比较粗糙,动作少帧,与美国的动画相比,在动作的连续性和流畅感方面明显处于劣势。赣南采茶戏《八子参军》在舞台布景创新上不足,仍然沿用比较传统的做法,舞台装置采取实物或硬景比较多,整个布景材料多而笨重,增加了搬运成本,给巡演带来不便。相反,山西的舞剧《粉墨春秋》基本完全用软幕代替景片,一样取得舞台演出效果,不仅变化多样,也为巡回演出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投入大,但回报低

近年来,虽然江西省有一批文艺作品获全国性大奖,由于市场运作及宣传推广机制不完善,至今没有很好地打入市场,导致获奖之日也是封箱入库、束之高阁之时,“精品成了贡品”,造成了文化资源的浪费。比如,江西省历届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歌曲中,只有《为了谁》唱响中国;获全国少数民族“金孔雀”奖的戏剧《七彩畲乡》投入近300万元,目前除参加上级调演和公益性演出外,基本无市场收入。又比如在中宣部第十一届“五个一工程”评选中,仅有两部大型歌舞类节目《井冈山》和《宋城千古情》获奖,但现实情况是:后者每天仍在上演,而且平均每天场次达5场,年收入近3亿元,带动300多万游客的夜游市场和周边数十亿元的消费量;而江西省的《井冈山》却举步维艰,难以为继。

五、红色题材文艺作品创作趋势及对策

红色经典的创作生产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诞生期(1942年至1976年)、沉寂期(1977年至1989年)、新生期(1990年以后至今)。2009年开始,红色题材文艺作品在历史观念、政治哲学以及叙事技巧上呈现出了一些新的征象,革命历史创作也形成了新的格局。从主流价值的表达上来说,当下的红色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大致分为三种模式:

一是主旋律模式。比如电视剧《解放》、电影《建国大业》,大体上仍沿袭了《大决战》、《开国大典》的史诗性风格,在故事模式与意识形态表达上仍自觉保持着与“十七年”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延续性。只不过,在当下的这类作品中,所谓革命往往只是局限于政党博弈或高端政治精英角力的层面,这显示了在新时代对革命的理解。

二是“去政治化”模式。这类创作虽然也有历史大跨度的史诗类作品,如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但在意识形态表达上,已和《大决战》式的革命史诗有了明显的不同。它既要肯定革命的价值与正当性,又要使之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内,以消解、限制它在当下所可能具有的批判性色彩,从而引渡到现实秩序合法化的叙述上去。

三是新生体模式。这类模式对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可能代表了一种全新可能性的创作方向。比如电视剧《潜伏》意味着“主旋律”创作不再是被动地阐释官方主流意识形态,而是通过对革命遗产的积极的、正面的、富于历史性阐释,传达对当下历史现实的批判性思考,对当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质疑。

当下,无论红色经典如何发展,但它所蕴含的对信念的坚守、对理想的执著、对光明的向往,以及英雄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勇于奉献、敢于牺牲等主流价值,都不能随意丢弃和改造。广大文艺工作者始终有责任保持对历史的尊重和对主流价值的坚守。为此,我们对红色题材文艺作品创作提出如下几点对策与建议:

(一)坚持正确导向,彰显主流价值

思想性是文艺作品的灵魂。没有思想性的文艺作品就如同没有思想的人,外表再华丽也不过是个“绣花枕头”。红色题材文艺精品不但要满足大众的需要与喜爱,而且能够代表民族文化传统的高度与特色,不断传承和弘扬主流文化,引领时代风尚。

第一,用科学的评价标准引导文艺创作。科学合理的文艺评价标准对于优秀作品的涌现有着重要的激励作用。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以“五个一工程”为龙头,带动文学、戏剧、影视等各艺术门类全面发展。建议参照湖北、江苏、湖南等地做法,设立“江西省政府文艺奖”,适当扩大评奖数量,对获奖作品颁发证书和奖金。积极探索“专业与业余结合、创作与演出结合、发展文艺事业与培育文化产业结合”的新机制,优化组合艺术生产要素,完善重点作品论证、投入、效益评估等运作机制。一部新作品,有没有亮点,能否继续打造“优品”、“精品”,应该由领导、专家、群众共同审定,特别是要经过市场的检验,以观众的认可为标志。

第二,用健康的文艺批评促进文艺创作。健康的文艺批评,对文艺创作而言不仅仅是祛除病虫的啄木鸟和消解迷醉的清凉剂,更应该是穿透迷雾的灯塔。当前,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作家艺术家的思想分野、价值取向和美学趣味更加复杂和多元化,各种文艺作品通过多样化的媒介,呈现出空前繁盛也难免芜杂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方面要加强报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传统和新兴媒体的评论阵地建设,开辟栏目节目和频道,各展所长、形成合力,着力营造良好的文艺评论氛围。另一方面,要设立扶持文艺评论的专项资金和奖励机制,吸引和鼓励更多人才投身文艺评论工作,不断推出科学说理、积极向上、富于真知灼见的评论作品,为人们的文艺消费和鉴赏提供有力的支撑,为作家艺术家在创作境界上的不断攀登提供借鉴和指引。

第三,用有效的行政管理规范文艺创作。没有管理就没有秩序,也就不可能有我国文艺精品的繁荣发展。在扩大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的任务更重,要求更高。比如,在红色影视剧创作过程中,投资方善于借助其他资本形式把自己隐蔽起来,其实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经济利益和商业利润。为此,作为管理部门,必须有责任维护革命历史、革命精神的严肃性、纯洁性和神圣性。比如,针对《红色娘子军》、《林海雪原》等红色经典的“青春偶像剧”式的改编,国家广电总局在2004年曾两次发文,要求“认真对待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有关问题”和“切实加强对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的审查管理”,及时有效地遏制了这种戏说、消解红色经典的势头。2013年,国家广电总局针对微电影和网络剧的泛滥,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管理的通知》,对创作生产主流的、真正有艺术品位的微电影和网络剧有很好地规范和引导作用。

(二)遵循艺术规律,打造文艺精品

文艺创作生产有其内在的规律,只有遵循艺术规律,红色题材文艺作品才能焕发生机和活力,才能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第一,处理好政治性与艺术性的关系。政治性决定了作品的价值取向,但艺术性才是作品的生命力。忽视文艺与政治的血肉相连,既是对文艺审美特性的损害,也是对文艺自身所渗透的政治思想性的削弱。我国有许多著名的作家自觉地把自己的作品与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斗争紧密地、内在地联系在一起,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卓越的艺术成就。譬如,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梁斌的《红旗谱》,杨沫的《青春之歌》,曲波的《林海雪原》,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等,都是极有说服力的范例。

第二,要处理好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生活是未来的历史,历史是过去的生活,生活和历史从来都是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只有坚持唯物史观,作品才有可能具有生命力,才有可能成为优秀作品。在创作中,要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原则,创作者要在充分研究史料的基础上对作品的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尊重历史规律,合理地把握历史真实和艺术虚构的辩证关系,努力塑造一系列富有真实感的历史人物形象。电视剧《开天辟地》总编剧的邵钧林这样总结他对历史二度创作的经验:“既不把历史当成予取予求的采石场,也不把历史当成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才算真实、客观地还原了历史。”

第三,要处理好英雄形象和人性色彩的关系。当今群众对“红光亮”“高大全”式的人物已经不太认同,他们更愿意接受一个有血有肉、敢爱敢恨、既有过人之处也存缺点瑕疵的人物形象。因此,塑造人物正面形象之外,还应适当反映人物的情感纠葛、内心的迷茫和挣扎,以求形象的完整丰满。正如一位老编剧所言,红色题材文艺作品中,“有人性才真实,有人情才感人,有人格才崇高”。实际上,缺点并不有损于英雄的形象,相反使英雄更丰满、更立体、更具人性化。《历史的天空》、《亮剑》中的姜大牙、李云龙,既有乐观昂扬、生气勃勃的一面,也有狡猾顽固、“觉悟低”的一面,他们个性上亦正亦邪的表现,恰恰形成了“绿叶衬红花”的特殊的性格表达与审美效果。

(三)对接市场需求,提高作品效益

人民群众是文化市场的消费主体,市场已然成为服务群众的重要渠道。购买优秀文化产品的人越多,受教育的面就越大,经济效益越好,社会效益也就越广泛。

一要研究受众需求。成功的文艺作品是分析市场、研究受众需求的结果。今天的文化市场已经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一方面,80后和90后的受众有许多新的欣赏习惯和文化偏好;另一方面,“大众”“小众”的分化也日趋明显。因此,我们创作红色题材文艺作品时,要贴近受众对文化产品娱乐化、偶像化和可视性的需求,寓教于乐,寓乐于教,使人民群众在尽享其“乐”中,感到了“教”,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比如《建国大业》中陈坤饰演的蒋经国,《建党伟业》中刘烨饰演的毛泽东、刘德华饰演的蔡锷、周润发饰演的袁世凯、吴彦祖饰演的胡适,都受到了青年的热烈欢迎。在问卷调查中,近58.3%的青年认为由知名演员出演红色题材影视剧会或一定会增加观众。

二要围绕展示平台创作。步入新世纪以来,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态势下,新媒体技术也在不经意中深入到现代艺术的各个领域中,利用新媒体进行文艺创作、展演、传播、研究等艺术活动越来越受到广大文艺家们的重视。2006年初,继上海文广集团后,中央电视台取得中国第二张IPTV的许可执照,网络电视的时代正式到来,其受众群众在很大程度上也不同于电视机前的观众。特别是未来手机将成为信息接受的终端,将会开创新的传播形式,形成新的文艺业态。为此,我们要围绕新媒体,深入挖掘本省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创作出微小说、微电影、网络电视、手机电视,增强红色题材文艺作品在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

三要加快走向市场运作。从地理位置来看,江西既不靠文化企业云集的北京,也不邻上海、广州这些大都市。从江西本身来说,文艺人才尤其是领军人才非常缺乏,要打造一部文艺精品,有时非常困难。这些虽然是不利因素,但是,工作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地理位置不好不等于弱、不等于差,地处欠发达的中部地区也可以有作为,关键是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理念和付出加倍的努力。为此,我们要想方设法,借助外力,“借船出海、借力发展”。这几年来,江西影视剧制作中心就是利用全国的影视资源,有时编辑、导演、演员大部分都是外聘,但正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别人的长处和优势来发展自己,为自身的发展开拓更宽广的道路。还有我们创作的戏剧《八子参军》、《快乐标兵》等都是借助于外来力量而取得成功的。

(四)打牢创作根基,增强发展后劲

红色题材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源,是有限的,也是珍贵的。因此,必须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保证红色题材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挖掘,红色题材文艺作品能够持续地涌现。

一是抓规划。要组织专家学者对红色题材文艺创作进行研究评估,制定中长期规划,系统梳理红色题材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突出创作重点。各艺术门类要结合自身特点,提出切实可行的题材规划和实施方案,建立科学的文艺创作生产题材库,合理配置题材资源和品种结构。要加大对红色题材文艺创作项目的策划、立项和创作的实施,储备一批、策划一批、生产一批、打磨一批优秀文艺项目,确保红色题材文艺新作、力作源源不断。

二是抓项目。在做好红色题材规划和建立题材库的基础上,每年选择确定一批弘扬主旋律和民族精神,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俱佳,有望获得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选题,作为当年红色题材文艺创作的重点项目。在此基础上,面向社会开展红色题材重点项目征集活动,将征集到的项目邀请专家论证和评估,依据项目本身所能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判,然后招标立项。各文艺创作生产单位和部门,要围绕确定的红色题材重点文艺项目,落实好主创人员,做好服务工作,确保重点文艺项目生产顺利进行。

三是抓人才。要关心和培养本土名家和领军人才,加大对卓有成就的文艺工作者的表彰奖励力度。要探索建立名人工作室制度,充分发挥名人的带动示范作用,推出品牌产品。要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施展才干创造有利的制度环境,鼓励文艺名家、文艺骨干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创作出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文艺精品佳作。

四是抓机制。要健全完善文艺创作生产决策机制,建立红色题材文艺创作专家委员会和各专业评审组,充分发挥专家和群众评委的作用。要建立文艺作品创作生产招投标制度,面向全社会招标或采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要健全项目经费保障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重大文化精品创作工程建设,拓宽投融资渠道,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重大文化精品创作工程建设投融资机制。

五是抓环境。要坚决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保障学术自由和创作自由,在艺术实践面前营造一个人人平等、自由讨论、彼此争鸣、宽松和谐的环境。要搭建平台,借鉴湖北、贵州、安徽等地做法,出台“重点文艺作品创作生产扶持办法”和“优秀文艺作品高端平台展示奖励办法”,以激励和引导更多的单位和个人参加到文艺精品创作生产中来,搅动比较冷清的江西文坛和艺坛、促进文艺创作的整体提升。

总之,我们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现实使命感,以深厚的革命感情、严肃的创作态度和不懈的艺术追求,在继承和发扬优良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精心组织好红色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打造红色题材文艺的精品力作,奏响“红色文化”的时代强音,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1]於曼.红色经典——从小说到电视剧[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

[2]阎浩岗.“红色经典”的文学价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韩颖琦.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模式化的“红色经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姜辉.革命想象与叙事传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阳丽君,王东祁.当前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热播原因之探讨[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8,(4).

[6]刘复生.革命历史影视剧创作的可能性[J].艺术评论,2009,(11).

猜你喜欢
红色经典文艺作品题材
文艺作品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论近代中西方文艺作品互译发展现状及趋势
群众文艺作品内涵的提升
“红色经典”文学审美的人本性解读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智取威虎山3D》多元类型的杂糅
“红色经典”情爱叙事的边界、隐言与盲区
历史题材电视栏目中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