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析

2013-08-26 02:24李学昌李平
科学导报·学术论坛 2013年7期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时期

李学昌 李平

【摘要】随着高校招生并轨制度的实行,高校中的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贫困生特定的成长环境,特殊的成长经历所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心理素质的缺陷,给贫困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分析贫困生心理特点并探讨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有效措施,对促进贫困生全面发展的意义重大。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新时期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

所谓贫困大学生,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及其相关生活费用,或者基本生活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标准的学生。贫困大学生有许多优秀的心理品质,如较强的吃苦耐劳精神,顽强的意志力,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学习认真勤奋,生活简朴,作风朴实,为人诚恳等。但贫困生在大学学习和生活期间,在承受较大经济压力的同时,心理上也笼罩着阴影,由于经济上的重负造成心理上的“精神贫困”。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业进步。这些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过强的自尊心与过度的自卑感同时并存

贫困生虽然大都家境贫寒,但他们好胜、好强、不甘落后,尊重满足与否所引起的情感反应十分强烈,对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相当敏感,老师同学一句不经意的话和平常的举动都可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使他们感到压力。高校贫困生因家庭贫困而自卑,但他们又有强烈的自尊心,内心敏感而脆弱,因此,对涉及自己的事情容易引起强烈的情感波动。另外,对于高校贫困生,他们的上学费用要靠家长借债或自己贷款供给,将来要靠自己的薪水偿还,面对就业压力,可能对自己的未来产生忧虑或没有信心,外在情绪表现抑郁消沉,言谈举止具有不稳定性。

(二)学习上的力不从心与家庭的过高期望相矛盾

贫困生常常为衣食学费发愁,不能专心学习。有的学生无视校规校纪随意旷课,在校外打工、经商,直接影响其学业。还有一部分贫困生不能正视自己的贫困,觉得贫困带给自己的是耻辱,将自己埋藏在痛苦之中,对生活失去希望,对学习失去兴趣和动力,无心学习甚至厌烦学习。但是,家庭贫困的学生,往往承载着家庭和个人对未来更多和更高的期望,他们希望通过发奋成才来彻底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因此他们中的一些人给自己制定了很高的目标。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方面,因其期望值过高或确立的目标不切实际,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心理压力;另一方面,许多现实问题难以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得到解决。这些因素都会导致高校贫困生身心俱疲。

(三)精神上自我封闭而又渴望与人交往

生活上的捉襟见肘,经常使他们与人交往处于被动的地位,底气不足的他们对别人都忍让、谨小慎微。被动消极的生活态度会使他们不断遇到挫折,较差的人际关系使他们陷入了苦闷、焦虑与孤独中,有时形成孤芳自赏的状态,贫困的“小刺猬”迷失方向。在别人眼里就显得古怪孤僻,令人不敢亲近。其实,他们内心是十分渴望与人交往的。只不过,他们希望与人平等的交往,而不是被人特殊对待,即使是善意的关照也会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贫困生有融入群体的强烈愿望,渴望得到别人的接纳和认可。同时,由于自卑感重,自尊心过强,有困难也不愿让他人知道,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帮助,集体活动中,容易出现顺从,自信心受到压抑,这种心理的矛盾性致使贫困生在人际交往和群体生活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人际关系出现障碍,长此以往就逐渐游离于集体之外。

(四)性格上内向而又偏执

由于贫困带来的挫折感,使贫困生对他人都存在着一种戒备心理。看问题容易以偏概全,以点概面,认为同学和老师只看自己的不足之处,而忽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会形成消极的自我评价,这种错误认知,使他们表现出较强的狭隘心理,遇事不理智。因此,他们很容易受到“伤害”情绪而走极端,容易对很多事物都带有成见和偏见,有绝对化片面化倾向,缺乏理性的态度和客观的标准,爱钻牛角尖认死理,喜欢用放大镜来看待社会中的消极面,对社会中的消极现象深恶痛绝。他们喜欢用激烈言词抨击社会弊端,对学校老师和班干部的工作,很少看到好的一面,更多看到的是不足,往往莽撞从事,不顾后果。

二、新时期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一)经济上贫富差距过大直接影响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各阶层的收入差距逐步扩大。贫困生一般都来自于属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农村贫困家庭或城镇下岗职工家庭,家庭本身就存在较多的基本生活困难,而进入大学后又要交纳数额不菲的学费、住宿费、书费等。贫富之间差距的逐渐拉大,学生消费水平相差悬殊,这无疑给囊中羞涩的贫困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而对于临近毕业的贫困生来说,由于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方面的原因,在就业问题上也明显处于不利地位。这些外部压力都容易使贫困大学生形成紧张、焦虑和自卑情结。如果得不到正确的调适,就可能导致心理问题出现。

(二)社会上不良风气间接加深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困扰

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既促进了社会各方面的飞速发展,也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紧张的工作、学习、生活节奏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使人感到精神压抑,身心疲惫。高校也无法成为世外桃源,受此消极因素影响以及贫困大学生自身的错误认识,往往给贫困生造成负面影响。如大学生中追求高消费的攀比风,恋爱风给襄中羞涩的贫困大学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此外,大学生比较注重个人发展,集体主义观念淡化,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淡漠。在这种情况下,贫困大学生的处境更不容乐观,他们想与大家交往,但在大学生中,尤其部分独生子女大学生缺乏贫困生活的体验,缺乏对贫困大学生的贫困状况的同情与理解,有的甚至歧视,奚落,嘲笑贫困大学生的寒酸。这样往往造成贫困生在人际交往中得不到理想的结果,反而加剧了他们的社交恐惧感,使其变得茫然、失落、孤僻,生活的圈子越来越小。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正常的心态和不正常的心理也就产生了。

(三)经济资助时方法不当加大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学校和社会对贫困学生采取了许多救助措施,但善意的举动实施不当会造成贫困生的心理失衡。对贫困生各种资助工作的开展,无疑是件好事,但是由于宣传不够、教育滞后或方法不当等原因,使一些贫困生在物质上得到资助的同时,心理上却遭受了挫伤,从而加重了贫困生的自卑心理和沮丧、抑郁等消极情感。

三、新时期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种种表现,反映出贫困生不仅存在“物质贫困”,还存在“心理贫困”。所以解决贫困生各种实际生活问题的同时,更要注重对贫困生的“心理扶贫”。大学生在求学期间,正是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逐渐成型的时期,因此,要结合高校贫困生的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的实际,把思想政治工作、经济救助与心理救助有机结合起来。

(一)构建和谐校园环境

一个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对每个学生来说,也是一方成长沃土。校园应该是一个提倡平等和谐,兼容并包的净土。与其他学生相比,贫困生更渴望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为此学校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学校应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使贫困生在社团活动中感受到温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深刻地体验到社会的支持,最大限度地消除经济贫困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第二,要注意加强班级、宿舍的管理工作,倡导同学之间形成相互关怀、真诚接纳。通过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让贫困生不仅能得到经济和生活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得到心理上的支持,最终实现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培养健全人格的目标。第三,要大力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营造勤奋学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这对所有学生,特别是贫困生尤为重要。一个校风好、学风正的学校,往往更能够给贫困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优良的环境。

(二)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

针对贫困生的心理状况,学校应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加强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第一,走进贫困生的心灵世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走进贫困生的心灵世界,知道他们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和做些什么,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寻找到符合贫困生成长需求的辅导主题。第二,塑造贫困生的积极人格。采用肯定的态度、欣赏的眼光、鼓励的语言来挖掘贫困生的自身积极因素,加强贫困生的主观满意度、自我决定性、积极防御等积极人格特征的培养,使贫困生拥有积极人格。第三,增加贫困生的积极体验。通过多渠道的生活实践,使贫困生相信生活事件的必然性,让贫困生相信经历挫折的必要性,提高贫困生对过去的满意度。

(三)密切经济资助与人文关怀的相互关系

经济拮据是导致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最主要因素。因此,给予必要的经济资助是必不可少的,但在对贫困生的经济资助中,要充分尊重贫困生的尊严与人格,在完善对贫困生经济资助的同时,更要重视人文关怀,必须使他们从心理上彻底改变以往的自卑、抑郁等不健康的状态,以走上自强不息的光辉之路。只有把心理问题的解决与思想认识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与行为是由家庭、学校和社会中各种因素共同孕育而成的,同学之间的相互暗示、感染、模仿起了很大作用。而且贫困本身就是一个相对意义的词语,在现实中也存在着一种比较。在解决贫困生物质困难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对家庭条件好的学生的消费行为加以正确引导,提倡和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在校园里营造鄙弃奢侈、崇尚俭朴的舆论环境,以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的良好氛围,减轻贫困生的贫困感觉和自卑意识。增强贫困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自律能力,以大学生身份角色为核心,整合性别角色、地缘角色等其它各种社会角色,确定个人的消费追求及消费行为规范,进而引导个人的消费实践。

猜你喜欢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时期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新时期农村气象观测及防灾服务探索分析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研究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后续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现状及完善对策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
新媒体视角下的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探究中医四诊合参理论对于高校贫困生的鉴别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