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
川崎病,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自限性、发病原因不明的急性发热性血管炎症症候群,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儿童。其临床表现是皮疹、发热、淋巴结肿大、末端肢体肿胀、指趾末端脱屑、球结膜及口腔粘膜充血等特征,容易引发心血管并发症,是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重要病因之一。近年来,随着不完全性川崎病发生率的增加,由于其早期临床指标尚不能完全符合川崎病的诊断标准,常会出现误诊或漏诊情况[1]。为提高对该病的早期诊断能力和及时救治。将2004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21例不完全性川崎病和同期86例川崎病做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收集湘潭市妇幼保健院2004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21例不完全性川崎病及同期收治的86例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21例不完全性川崎病中,男13例、女8例,平均年龄(2.57±2.13)岁;86例川崎病患儿里,男52例,女34例,平均年龄(2.61±2.08)岁。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病例的性别构成和年龄结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川崎病诊断符合2004年美国心脏协会公布的川崎病诊断指南[2],即发热>5 d及4条以上临床特点可诊断为川崎病;发热>5 d,只具有其中2~3条主要临床特点,且伴随冠状动脉病变的患儿诊断为不完全性川崎病[3]。
1.3 方法 对107例不完全性川崎病和川崎病患儿进行入院常规病史询问以及各项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将检测结果汇总分析并进行比对。
1.4 观察指标 (1)临床症状:包括发热、皮疹、指端脱屑、肛周脱屑、颈部淋巴结肿大、球结膜充血、口腔黏膜充血、手足水肿、卡介苗接种处红斑(卡疤红斑)。
(2)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WBC计数、PLT计数、CRP、ESR、Alb、ALT、血钠、Hb。
(3) 其他:心电图及心脏彩超等。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统计学软件17.0版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用(±s)或中位数表示,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或χ2检验。检验水准为0.05,可信区间95%,P<0.05为样本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不完全性川崎病与典型川崎病临床症状特点比较 不完全性川崎病诊断时发热持续时间为3~11 d,中位数为8d;典型川崎病发热持续时间为5~16 d,中位数为9d。不完全性川崎病与典型川崎病在发热持续时间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完全性川崎病和典型川崎病皮疹、球结膜、口腔黏膜充血、手足硬性水肿检测方面典型川崎病比不完全性川崎病高,而在卡巴红斑上不完全性川崎病出现的几率要高于典型川崎病,以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不完全性川崎病与典型川崎病实验室检测比较 两组数据的PLT计数、ESR、Alb、ALT、血钠及Hb相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完全性川崎病患儿的WBC计数及CRP比典型川崎病患儿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不完全性川崎病与典型川崎病临床症状特点对比[n(%)]
表2 不完全性川崎病与典型川崎病实验室检测情况对比
2.3 不完全性川崎病与典型川崎病心电图比较 不完全性川崎病心电图出现异常5例,其中肢体导联低电压2例,ST-T段改变1例,P-R间期延长1例,室性期前收缩1例。典型川崎病心电图出现异常(非窦性心动过速)21例,其中肢体导联低电压8例,ST-T段改变6例,P-R间期延长4例,室性期前收缩各3例。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心电图异常几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近年来,不完全性川崎病发病率持续增长,但因不完全性川崎病的临床症状不明显、没有准确的诊断指标,使得易发生误诊漏诊,患者无法及时得到相应的治疗,往往导致小儿的获得性心脏病。不完全性川崎病在婴儿期的发病率更高,国外有研究表明,在小于6个月的婴儿中有近30%的病例是不完全性川崎病,但仅有不到15%的患儿在10 d内接受了准确的针对性治疗,最后导致部分患儿发生了冠状动脉瘤[4]。本研究中,不完全性川崎病与典型川崎病的患儿性别和总体发病年龄虽无差异,但在较小发病年龄中,尤其是<1岁的病例中,不完全性川崎病发病率多于典型川崎病的发病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临床表现上与典型川崎病相比,不完全性川崎病在皮疹、手足硬性水肿、口腔黏膜和球结膜充血方面出现较少,而卡疤红斑则较为多见,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相关实验室指标的改变中,全身炎性指标有明显的升高,这些都有助于对不完全性川崎病的早期诊断。
由于现在实行的川崎病诊断标准并未经过循证医学的研究探讨,仅是基于临床经验的一定规律,且该病的病机病理尚不明确,同时疑似病症较多,医生临床经验不足,这些都给临床诊断不完全性川崎病带来了一定的难度[5]。故临床上对于无明确原因的发热患儿,如持续天数≥7 d,则应注意有不完全性川崎病的可能。同时婴儿的临床表现更加不明显且更易发生冠状动脉的异常,因此对于低龄婴儿应保持警惕性,尽早进行更加全面的实验室检测。如有系统性炎症的检测提示,即便尚无其他临床表现,也应动态全面地观察、分析病情,尽快对其进行超声心电图检查,做好不完全性川崎病的早期诊断,以免发生误诊漏诊或延误病情。
[1]张雅媛,钱小青,李娟,等.不完全川崎病53例临床分析[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1,27(11):1035-1037.
[2]黄铮,吴平生.美国心脏病学会(AHA)川崎病诊断指南[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3,9(4):301.
[3]吕亚清,宋绍雄,宋文奇,等.婴幼儿川崎病60例临床分析[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2,19(3):308-310.
[4]罗莉娜.小儿不完全川崎病36例的临床分析[J].广西医学,2012,34(8):1111-1112.
[5]付培培,杜忠东,潘岳松,等.2002-2010年北京儿童医院川崎病住院患儿临床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9):661-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