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图书馆知识社区研究❋

2013-08-21 08:36杨九龙
图书馆 2013年6期
关键词:成员个体交流

谢 珍 杨九龙

(1.西安翻译学院图书馆 陕西西安 710105;2.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9)

1 社会网络理论

社会网络理论最早来源于社会学研究领域,20世纪30年代,英国人类学家拉德克利夫·布朗首次提出“社会网络”的概念。社会网络是指社会个体成员间因为互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体系,社会网络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互动,这些互动联系会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1〕1973年格拉诺维特提出“弱联系优势理论”(the Strength of Weak Tie),特别强调弱联系在信息获取方面的价值。强联结是个人与外界产生联系的基础,它往往包含着相当程度的信任、合作与稳定的联结关系,对于高质量、复杂的隐性知识的传递有较好的效果。弱联结是获取无冗余的知识信息的重要渠道,它能够跨越不同的信息源,带来信息的多样化。〔2〕1985年,他又提出了嵌入性(Embedness)理论,解释社会网络结构对人们行为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比如说,人们往往倾向于将自己的朋友或亲戚作为与之交易的生意伙伴,这种行为就表现出嵌入性的特征。〔3〕1986年,科尔曼在格拉诺维特和林南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社会资本”的概念。强调行动者所拥有的社会网络联结给他带来的利益和好处,行动者的社会网络规模越大,异质性越强,其社会资本就越丰富;个体的社会资本越多,获取资源的能力就越强。〔4〕1992年,博特的《结构洞》〔5〕一书出版发表,对社会网络中“结构洞”(structure hole)现象和网络中心性进行了深入探索,至此社会网络理论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并成为当代社会学研究的主流范式。虽然目前学者们对社会网络理论仍有很多不同观点,但社会网络理论的核心概念已被大家广泛接受,社会网络理论主要是由这一系列相关的概念及这些概念的内在逻辑关系所组成的集合。

第一,社会网络理论中的嵌入性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和活动都是嵌入到具体、实时的社会系统之中的。知识蕴含在个体之中,知识转移活动也就发生在个体的特定社会联系中,因此,将知识信息的创造、传递和利用放在社会网络的广阔视野之中,是一种合理的研究思路。虽然知识转移的路径和渠道不相同,但将社会网络作为知识搜寻的路径和平台,将信息、知识和社区活动都嵌入到社会网络环境之中,有利于知识转移活动的开展。

第二,社会网络是由若干节点以及节点间的关系构成的。如果从某一结点出发,我们可以将其视为以该节点为中心的网络关系的集合。那么,整个社会网络就可以解析为由若干自我中心网络相互交叉、联结所组成的网络集合。这样的思维方式,一方面充分体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这里的“以用户为中心”不仅仅是以往所讲的以用户群体为中心,而是要以“用户个体”为中心来组织资源、提供服务,极大地提升服务的质量和层次。另一方面,这种“以用户个体为中心”的服务方式和服务理念能够给用户更充分的社区的组织和控制权,充分调动用户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维护“我的社会网络”的意识,对于吸引用户参与,促进知识贡献,增强社区“粘性”有很大启发。

第三,将社会网络理论中的社会资本理论应用于知识社区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社区成员从社会归属需要到社会资本需要的提升。对于社区成员来说,知识社区的一个重要诉求就是获得社会归属感。但是要获得社会归属需求的满足并不容易,成员需要在多对多的环境中进行复杂的交流,而这种交流大多处于混沌状态,交流的效率不高。即使一个成员与另一个成员有很好的交流,也很难保证其在社区中位置的稳定。而如果将这样的交流和联系分解到一对一的社会网络链条上,成员只要与某一个特定的对象保持稳定的交流,就能够将这一关系维持下来。

2 图书馆知识社区

2.1 图书馆知识社区现状

目前,以网络社区形式开展信息服务受到图书馆的普遍关注,有些图书馆已经在知识社区构建方面做了有益尝试。图书馆知识社区的实践探索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在图书馆网站中构建交流平台,形成知识社区。另一个是依托其他网络站点,尤其是一些知名的社会网络站点作为平台,图书馆以网站用户的身份登陆,在这些网络站点上聚集图书馆用户,形成图书馆知识社区。本文主要关注点是在图书馆网站中构建知识社区。

图书馆知识社区旨在构建一个以用户为中心,集大众智慧,鼓励用户参与,能够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满足用户知识需求的图书馆服务平台。因此,将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以用户所喜爱的方式融入到用户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最大程度的吸引用户参与,激发用户知识共生、共享、共创的热情是图书馆知识社区的特色所在。

国内外一些图书馆网站上已经出现了知识交流和互动的服务板块,留言板、读者荐书、读者论坛、图书馆BBS、我的图书馆等成为信息沟通的良好渠道。重庆大学图书馆在民主湖论坛中设立图书馆服务、内部业务和学术交流版块,分别成为馆员与用户之间、馆员与馆员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信息沟通的重要平台。此外,2009年,该图书馆对其网站进行改组,推出“我的书斋”应用服务,成为目前国内图书馆知识社区构建的典型实例。虽然,有少数图书馆知识社区已经从理论变为现实并收到了良好的实践效果,但总体而言,图书馆知识社区实践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图书馆只是在网站上添加一些简单的交流工具,图书馆知识社区并没有普遍建立起来,已经建立起来的社区也大都面临着用户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社区“粘性”不够、知识共享不足等问题。

2.2 图书馆知识社区分析

社会网络理论认为社会是由行动者及行动者间的关系网络构成的,行动者间的联结所构成的关系网络是信息和资源流动的通道。社会网络是社会个体成员因为互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体系,因此,社会网络理论视角下图书馆知识社区的研究,会更加关注个体与个体间的联系。我们认为,从社会网络的概念出发来研究图书馆知识社区,会更关注用户一对一的联结;从社会网络理论中个体中心网络的视角来研究图书馆知识社区,会更强调以用户“自我”为中心的知识和关系的组织模式;从社会网络的嵌入性理论出发来研究图书馆知识社区,将图书馆信息服务嵌入到用户的关系网络和日常生活之中,能够激发用户参与的积极性、增强社区粘性等。

2.2.1 一对一的联结

社会网络更加关注个体间的特定联系,也就是说社区关系的维系并不完全建立在整个社区成员共同的兴趣爱好、话题、行为以及利益等群体因素。而将其关注点迁移到成员个体与个体之间,将以往成员间多对多的圈式联系迁移到了一对一的关系链条上。这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信息交流成本,提高信息交流效率。首先,降低了用户在繁多冗杂的信息中进行筛选的成本:用户不需要在平台海量的信息中遍历浏览以找到与自己相关的信息;其次,降低了用户维护自身信息安全所需要的成本:用户不需要花费额外的成本将某些人排除在自己所期望的交流协作圈子之外;第三,降低了用户在拓展和维系人际关系过程中所付出的成本,社会网络理论视角下所建立的图书馆知识社区将以现有社区中多对多的关系分解到了一对一的链条上,这样的联系对用户来讲更容易控制,这样建立的关系网络会更符合用户的意愿。第四,这种一对一的交流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在情绪、情感、信息等方面获得的满足的即时报偿,还能够在所培养的社会关系中获得长期收益。

需要说明的是,图书馆知识社区中一对一的联结更有利于用户个体关系网络的建立和维护,能够充分实现个体对知识和关系的组织和控制权。但是,这里强调一对一的联结并不是意味着交流仅限于双方之间,不存在一对多或者多对多的交流,也并不意味着其他人无法获得他们的联结信息,而是说个体对于联结关系具有完全的控制权,能够自主控制某一成员可以得到该信息,而另一成员不能;能够自主决定与某一成员建立联结,而不与另一成员建立联结。这样就更有利于用户按照自己的意愿建立知识交流和协作社区,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任也比较容易建立,成员与成员间的关系会更加牢靠。

2.2.2 以“自我”为中心的知识和关系组织模式

对于个体而言,图书馆知识社区实际上就是一个“自我中心网络”。自我中心网络是指环绕在自我周围的社会网络,它既包括自我与他人的直接联结,也包括与自我直接联结的他人之间的关系。如果从某一节点出发,可以将整个网络看成是以某一个体为中心的网络关系的集合。虽然各节点占据着不同位置,扮演着不同角色,但是他们都因中心个体而产生联结。而从不同的“中心个体”出发来分析,每个节点都可以成为“中心个体”,都可以形成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社区。整个图书馆知识社区就可以看成是由一个个以“自我”为中心的社区相互交叉、重叠、联结所构成的整体。

这样由很多“自我中心网络”构成的图书馆知识社区充分体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这里的“以用户为中心”不仅仅是指图书馆服务要充分考虑到用户群体的需求和体验,而是说图书馆服务要深入细化到每一用户个体,使每一位用户都能体验到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这样的理念和服务就是通过建立以用户“自我”为中心的知识和关系组织体系来实现的。用户可以自由决定与A建立关系而不与B建立关系,决定与C建立亲密的关系,而只与D建立一般的关系。决定与E分享这方面的知识而与F进行另一领域知识的交流和协作,决定是否要G知道自己的某一社区活动等。也就是说,从用户个体的角度来看,每个用户所体验到的图书馆社区都是以个体的需要为导向建立的,知识和关系的组织完全是由自我决定,每位用户所体验到的都是在自己的“空间”里与他人建立联结,进行互动,不受外部环境的干扰和限制,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实现。

2.2.3 嵌入式服务方式

在知识社区的构建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掘知识交流和人际关系网络之间的联系,并将用户知识转移过程嵌入到用户的人际关系网络之中。Pelz和Andrews等人的已有研究表明人们偏好从人际网络而非文本中获取知识,并认为社会网络分析可以反映个体或部门之间重要的知识关系,有助于促进知识的协作、创新和传播。例如,A和B因为喜欢同一本书相识并建立联结,B和A会进行交流和共同参与社区活动,加强并巩固相互间的联结,此后A向B推荐自己喜欢的另一本书M,这样B和书M就通过B与A的人际关系而联系起来。这种联系实际上是一个通过书找人,再依靠人找书的过程。

此外,嵌入性还体现在图书馆知识社区将信息服务融入到用户的生活和学习之中。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交流并不仅限于知识的交流和共享,还包括兴趣、爱好、心情等生活化元素的分享。这样的服务方式和内容改变了图书馆以往单一、死板、直接的知识信息传递方式,逐渐探索如何将图书馆服务深入到用户的日常生活中,以用户所喜爱的方式提供图书馆服务。在这样的社区之中,用户体验到的并不是简单的、强制性的知识信息交流和协作,而是一个自由、开放、宽松的交流平台,不仅支持用户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而且将知识信息的交流嵌入到日常生活的交流之中,让用户在轻松、自在的话题中实现知识信息的转移,使图书馆的知识信息服务更加人性化、生活化。

3 图书馆知识社区构建

社会网络理论视角下图书馆知识社区将用户间多对多的关系迁移到一对一的关系链条上,如上图所示,成员1,成员2,成员3……成员n之间都是一对一的联结关系,个体成员与个体成员间直接联结或者通过他人的建立联结关系;成员4在这个知识社区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他是连接两个结构洞的桥梁;对于社区中任何一个成员,不需要关心社区整体情况以维持社区关系,而只需要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建立和维持自己所关心的成员关系。好友关系的建立和维系都是以自我的选择和需求为中心的,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用户个体。建立起来的社区联结和知识信息网络完全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社会网络理论视角下图书馆知识社区的特点和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起点。图书馆知识社区构建的起点是社会网络理论,从社会网络的核心概念出发,关注于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和联系,而不是资源与资源间、资源与用户间的联系。

(2)交流方式。图书馆知识社区更加关注于用户与用户之间一对一的交流和联结,通过用户与用户之间一对一的联结关系,形成整个社区网络,个体用户间紧密联结。此外,一对一的联结关系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一对多或多对多的交流方式。

(3)关系基础。图书馆知识社区构建的关系基础是用户与用户之间的联结,不仅仅关注用户与知识、话题之间的联系,更将“用户间的联结”放到了更突出的位置,将知识的发现、获取、传递、吸收都嵌入到用户与用户间的联结之中。

(4)知识信息组织模式。图书馆知识社区中,一对一的联结能够使以“个体用户为中心”的知识信息组织模式得以实现,对于每一个用户而言,图书馆知识社区知识信息的组织方式都是以“自我”需求为标准的,充分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

(5)图书馆员角色。图书馆知识社区中,图书馆员也是作为社区成员之一参与社区活动,通过与用户建立平等的好友关系,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而不停留在以往社区管理者和自以为的“信息传播中心”的角色。

(6)资源服务整合。图书馆知识社区能够实现图书馆其他服务系统的融合形成“一站式”服务平台,将图书馆资源、图书馆员、图书馆用户聚合在一个平台之上,实现了资源和服务的双重整合,大大减少了用户知识交流和协作的成本。

社会网络理论视角下图书馆知识社区构建强调用户间一对一的联结,能够实现以用户“自我”为中心的知识和关系的组织模式,并将图书馆的服务嵌入到人际关系和日常生活之中,不仅能够实现图书馆知识社区基本的信息交流、共享和互动功能,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图书馆知识社区所存在的社区功能单一、交流工具简单、信息组织混乱、成员参与积极性不高、社区粘性不够等问题。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在这里得到了更高层次的实现,知识社区的独特的优势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发挥,图书馆将服务以用户喜爱的方式融入到用户的日常生活之中,这些都将成为图书馆服务提升的重要途径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1.百度百科.〔2013-01-15〕.http://baike.baidu.com/view/1483745.htm

2,3,4.马汀·奇达夫等著,蔡文彬等译.社会网络与组织.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罗纳德·伯特著,任敏等译.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1

猜你喜欢
成员个体交流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