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争 文爱珍 刘芝蓉
(1.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7;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5)
加味小青龙汤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临床观察
田 争1文爱珍1刘芝蓉2
(1.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7;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5)
目的 观察加味小青龙汤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加味小青龙汤。疗程为14 d。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加味小青龙汤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疗效显著。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急性加重期 外寒内饮证 加味小青龙汤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PHD)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高,易复发,迁延不愈,致CPHD病死率仍很高。笔者采用加味小青龙汤治疗CPHD急性加重期患者,取得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观察病例为2011年10月至2012年4月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第二附属医院住院CPHD急性加重患者60例,均符合诊断标准[1]。中医辨证标准按文献[2]制定。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40~75岁,平均(69.52±5.21)岁;心功能Ⅱ级 7例,Ⅲ级 18例,Ⅳ级 5例;病程5~25年。对照组30例,男性25例,女性5例;年龄 41~75岁,平均(70.13±4.05)岁;心功能Ⅱ级 8例,Ⅲ级17例,Ⅳ级5例;病程6~27年。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低流量吸氧、抗感染、解痉、化痰、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强心、利尿等。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加味小青龙汤:麻黄 10 g,附子 5 g,干姜 9 g,桂枝 6 g,细辛 3 g,黄芪15 g,葶苈子 10 g,白术 10 g,半夏 10 g,芍药 10 g,五味子3 g,炙甘草6 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两组疗程均为2周。
1.3 疗效标准[3]显效:治疗后咳嗽显著减轻,紫绀明显减轻,肺部啰音消失或明显减轻,心功能恢复2级,水肿消失或明显减轻。有效:治疗后上述各项指标部分减轻或有所好转,心功能改善1级。无效:治疗后上述各项指标均无好转,或病情加重。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或Radit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CPHD 属于中医学 “肺胀”、“喘证”、“痰饮”、“心悸”、“水肿”等病证范畴,临床表现为咳、痰、喘、肿、瘀等。CPHD患者常在冬春季节感寒而急性加重,其病机关键是阳虚阴盛,饮停于内,阳虚则卫气失其固护肌表的作用,易于感受风寒之邪,故在CPHD急性加重期治疗重点在于及时解除外感,同时温化体内寒饮之邪,防止饮从热化,出现变证。根据寒邪、饮邪侵袭人体致病特点,惟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并用,才能使外邪得以宣解,停饮得以蠲化。加味小青龙汤是在古方小青龙汤基础上加味而成,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其入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被誉为“回阳救逆第一药”,辛热以壮肾阳,使水有所主。此两药相辅相成,表里同治,标本兼顾,共奏解表散寒,温阳化饮之功,为君药。桂枝既助麻黄解表,使水饮从表而去,又温阳化气而平冲降逆,可温阳以化饮,化气以利水,使治节之令行,而水势可以下行。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本草求真》“干姜大热无毒,守而不走,凡胃中虚冷,元阳欲绝,合以附子同投,则能回阳立效,书有附子无姜不热之句”为臣药。细辛内能温肺化饮,外可宣散风寒。黄芪性甘,微温,能补气健脾益肺,利水消肿。葶苈子能强心逐饮,泻肺平喘,利尿消肿,起到恢复心肺功能的作用,《本草纲目》中记载葶苈子谓“肺中气贲满者,非此不能除”。湿源于脾,脾虚则生湿,故佐白术、半夏健脾燥湿化痰,助脾运化,治已成之水饮,并使脾阳健运,则水湿自除;茯苓能补能渗,健脾渗湿,利水祛痰化饮且能宁心,以防火邪上逆。白芍酸苷敛阴,配桂枝以调和营卫。五味子温敛肺气以止咳,并防肺气耗散太过之弊。以上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配芍药酸甘化阴,缓和麻黄、附子、细辛、桂枝辛散太过,合为外散风寒、内除水饮之剂。炙甘草在此方的用意即《内经》所谓以辛散之,以甘缓之,以酸收之之意。本观察表明,加味小青龙汤联合西药治疗可提高疗效,较单纯使用西药治疗效果好。
[1]张弘,蔡柏蔷.第8届全国肺心病学术会议纪要[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8):503-5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4-58.
[3]戴瑞鸿.内科疾病诊断标准[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1:197-200.
R541.5
B
1004-745X(2013)03-0457-02
2012-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