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萍
(浙江省象山县中医医院,浙江 象山 315700)
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观察
刘丽萍
(浙江省象山县中医医院,浙江 象山 315700)
目的 观察大柴胡汤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疗效。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西医常规及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中药大柴胡汤内服,7 d后评效。结果 治疗组在临床总体疗效及改善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大柴胡汤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确切。
急性胰腺炎 大柴胡汤
急性胰腺炎(AP)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急腹症,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胰酶激活,继以胰腺局部炎症反应为主要特征,伴或不伴有其他器官功能改变的疾病,属于中医学“腹痛”范畴。本病以青壮年居多,轻者预后较好,重者病死率较高。笔者近年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采用大柴胡汤随证化裁治疗AP,收到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6年8月至2011年12月象山县中医院收治AP住院患者57例,均符合2003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通过的 《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草案)》的诊断标准[1],并经实验室化验及腹部B超和CT检查证实。年龄20~70岁;发病时间12h至4d。排除合并心、肝、肾疾病及其他严重疾病;无临床急腹症手术指征,允许内科保守治疗。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龄24~68 岁,平均(48.65±3.56)岁;病程 12 h 至 4 d,平均1.50 d;病因属胆源性22例,饱餐及酒后发病者8例,其他2例。对照组25例,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26~70 岁,平均(50.65±3.12)岁;病程 12 h 至 4 d,平均1.50 d;病因属胆源性16例,饱餐及酒后发病者6例,其他3例。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常规禁食2~3 d,症状较轻者可暂不予胃肠减压,但对有严重腹胀、呕吐、麻痹性肠梗阻者,需进行胃肠减压。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处理:(1)选用质子泵抑制剂如潘托拉唑针60 mg静滴抑酸,每12小时1次,间接抑制胰液分泌;(2)生长抑素针微泵维持抑制胰液分泌;(3)选用广谱三、四代头孢菌素或喹诺酮类药物联合抗厌氧菌药物抗感染;(4)补充晶体液及胶体液,以维持血容量;(5)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6)疼痛剧烈者予解痉止痛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大柴胡汤:柴胡15 g,生大黄15 g(后下),黄芩 10 g,半夏 10 g,芍药 10 g,枳实 10 g。肝郁气滞者加厚朴10 g,木香10 g,延胡索10 g;湿热内蕴者加黄连6 g,龙胆草6 g;热毒壅盛者栀子10 g,芒硝6 g(冲服),黄连 6 g;瘀血阻络者加桃仁 10 g,红花10 g,赤芍15 g。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 mL,少量多次口服或经胃管注入,连用7 d。应根据病情变化加减用药和调整药物剂量,并掌握中病即止的原则,每日大便控制在3~5次为宜,大便次数过多者应注意适当补液,以防止水/电解质紊乱;通便效果不理想者可予中药保留灌肠以达到通便效果;重症意识昏蒙者宜采取鼻饲给药。
1.3 疗效标准[2]治愈:3 d内症状缓解,7 d内完全消失,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显效:7 d内症状明显改善,14 d内完全消失,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有效:7 d内症状改善,14 d内消失,血尿淀粉酶下降。无效:7 d内症状体征无减轻或病情恶化,血尿淀粉酶无下降趋势。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 t检验及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结果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相关临床指标比较 见表2。结果示治疗组症状及阳性体征消失时间、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临床症状及阳性体征消失时间,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比较(d,±s)
表2 两组临床症状及阳性体征消失时间,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比较(d,±s)
组 别 n 症状及阳性体征消失时间 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d)治疗组 32 1.56±0.62△ 3.31±0.24△对照组 25 4.72±0.53 5.48±0.37
AP是指胰腺及其周围组织被胰腺分泌的消化酶自身消化的化学性炎症,临床以急性上腹痛、恶心、呕吐、发热和血胰酶增高等为特点,为常见的消化系统急症之一。其发病原因繁多,常见的病因有胆石症、大量饮酒和暴饮暴食,各种病因导致胰液流出不畅,加之胆汁、十二指肠液逆流,从而引起胰酶激活而发病。
根据AP的临床表现,归属中医学“腹痛”范畴。多因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导致脏腑功能紊乱,肝郁气滞,乘脾犯胃,脾胃升降失常,传化失司,腑气不通,故见上腹胀痛、往来寒热、恶心呕吐、胸胁苦满、大便不解等症。然其病痛位于心下,旁及左胁,实属少阳阳明同病。治宜和解少阳,通腑攻下,唯大柴胡汤正为合拍。大柴胡汤是临床常用的经典方剂,是小柴胡汤与大承气汤的合方,首见于《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是集和解与攻下并用的方剂。方中柴胡、黄芩合用,能清解少阳经腑之邪热;大黄、枳实相配,可行气通便,消痞除满,以泻阳明之实热;半夏和胃降逆止呕;芍药缓急止痛,与大黄相配,酸苦涌泄,平肝胆之气逆,可治腹中实痛。全方配伍精当,药中病所,既可疏利肝胆气滞,又可荡涤肠胃实热,使邪去热清,腑气通畅,各症自愈。药理研究表明[3],柴胡、枳实、芍药能松弛内脏平滑肌,调节胰管和十二指肠乳头奥狄氏括约肌,解除胆道系统梗阻。大黄抗菌谱广,副作用小,能增强胃肠蠕动,抑制胰酶分泌,使胰淀粉酶活性降低,减轻胰腺损伤。黄芩较强的抗菌消炎作用,能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本方在临床治疗中一方面能消除炎症,减少局部渗出水肿,改善临床症状体征,降低血尿淀粉酶;另一方面能通过促进排便使肠道中的大量致病菌和毒素及时排出,以恢复肠道的生理功能,避免肠麻痹的出现,能有效阻止病情进展。
本观察表明,大柴胡汤与西药联合应用治疗AP可收到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的效果。本方临证应用广泛,但凡属肝胆胃肠不和,气血凝滞不通所引起的病证均可考虑应用,确有值得深入探讨的价值。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胰腺疾病学组.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草案)[J].中华内科杂志,2004,43(3):236-23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第3 辑)[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43.
[3]王筠默.中药药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44.
R576
B
1004-745X(2013)03-0448-02
2012-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