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学忠 王翔艳 徐 静
(济南军区总医院,山东 济南 250031)
滋潜通脉颗粒对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段学忠 王翔艳 徐 静
(济南军区总医院,山东 济南 250031)
目的 观察滋潜通脉颗粒对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 将9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常规基础药物治疗,治疗组加服滋潜通脉颗粒,对照组加服阿托伐他汀钙片。两组疗程均为2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血脂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总积分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脂及颈动脉IMT、斑块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治疗组TG、LDL-C及颈动脉IMT、斑块总积分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结论 滋潜通脉颗粒对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高血压病 颈动脉粥样硬化 血脂 滋潜通脉颗粒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高血压病患者的重要靶器官损害之一,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发生的危险明显增高[1]。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是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方法,目前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颈动脉IMT增厚是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2]。笔者应用滋潜通脉颗粒治疗阴虚阳亢痰瘀互阻证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并与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者进行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期间门诊和住院治疗的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92例,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制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3],并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符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标准[4],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辨证为阴虚阳亢痰瘀互阻证者;颈动脉管腔狭窄≤70%者;经头颅CT或MRI检查未发现脑梗死、脑出血或脑肿瘤者。排除标准:继发性高血压;有心瓣膜病变、心房纤颤、心衰者;有肌病、肝肾功能异常者;颈动脉管腔狭窄>70%者;有出血倾向者;观察期间出现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或未坚持服药者。采用分层随机法分为两组。治疗组46例,男性33例,女性13例;年龄44~75岁,平均61.40岁;伴冠心病16例,高脂血症20例。对照组46例,男性34例,女性12例;年龄43~75岁,平均60.90岁;伴冠心病15例,高脂血症21例。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给予相同的常规基础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抗血小板聚集、钙离子拮抗剂、硝酸酯类等)治疗。治疗组加服滋潜通脉颗粒(药物组成为生地黄20g,何首乌10g,桑寄生30g,夏枯草30 g,决明子 20 g,蒲黄 12 g,水蛭 6 g,郁金 10 g,泽泻 20 g,威灵仙10 g。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提供的中药免煎配方颗粒)。每日1剂,分早、中、晚3次开水冲服。对照组加服阿托伐他汀钙片(立普妥,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每次20 mg,每日1次。在治疗观察期间,停用除上述以外的其他中西药物。两组疗程均为24周。
1.3 观察方法 (1)生化指标检测: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禁食12 h,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离心取血清测血清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同时还测定肝肾功能、肌酸磷酸激酶等。(2)颈动脉超声检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5~12 mHz,于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进行检测。检查部位包括双侧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起始处、颈外动脉。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颈后垫枕,头后仰,充分暴露颈前部,并偏向检查者的对侧。分别从纵向及横向探查颈总动脉、颈内动脉起始处、颈外动脉、颈内动脉起始处2 cm,观察颈动脉IMT。将局限的血管腔突出的IMT>1.2 mm定义为斑块。以最厚处颈总动脉IMT为比较变量。本研究排除硬斑块病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采用Crouse方法进行计分:将同侧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起始处、颈外动脉各个孤立性粥样硬化斑块的最大厚度进行相加,从而得到该侧颈动脉的斑块积分,斑块的总积分为两侧颈动脉斑块积分之和。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τ检验,自身前后对照采用配对τ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C、TG、HDL-C、LDL-C水平比较 见表1。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TC、TG、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 (P<0.01或0.05);HDL-C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TG、LDL-C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
表 1 两组治疗前后 TC、TG、HDL-C、LDL-C 水平比较(mmol/L,±s)
表 1 两组治疗前后 TC、TG、HDL-C、LDL-C 水平比较(mmol/L,±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下同。
组 别TC TG HDL-C LDL-C治疗组 治疗前(n=46) 治疗后对照组 治疗前5.32±0.56 3.09±0.54 0.95±0.274.03±0.78 4.11±0.44**2.16±0.37**△ 1.33±0.36*2.67±0.47**△5.31±0.62 3.13±0.58 0.99±0.32 4.09±0.83(n=46) 治疗后4.07±0.49**2.56±0.41** 1.21±0.35*3.10±0.51**
2.2 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IMT、斑块总积分测定结果比较 见表2。两组治疗后颈动脉IMT、斑块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或0.05),治疗组上述指标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IMT、斑块总积分测定结果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IMT、斑块总积分测定结果比较(±s)
组 别 IMT(mm) 斑块总积分(分)治疗组 治疗前 1.91±0.44 7.76±2.94(n=46) 治疗后 1.35±0.31**△ 4.31±2.01**△对照组 治疗前 1.89±0.39 7.68±3.04(n=46) 治疗后 1.60±0.27* 5.75±2.10*
2.3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未出现心脑血管事件,治疗后血、尿常规、肾功能均无异常变化。两组患者肌酸磷酸激酶未出现明显异常,亦未出现肌疼痛等症状。对照组有2例患者谷丙转氨酶轻度升高(<正常上限2倍),但不影响药物治疗。两组患者有4例(治疗组1例,对照组3例)出现腹胀、纳差等消化道反应,经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未影响治疗。
颈动脉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好发部位,作为连接心、脑两个重要脏器的通道,其病变的出现与主动脉粥样硬化大约同时进行,而往往早于冠状动脉[6]。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严重程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冠状动脉病变和脑血管疾病的严重程度,颈动脉内中膜增厚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7]。颈动脉IMT可以评价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前瞻性随访研究证实,颈动脉IMT能很强地独立预测心脑血管疾病事件发生,随着颈动脉IMT增加,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发生率增加[8]。颈动脉位置表浅,参数容易获得,重复性好,超声检测颈动脉IMT增厚以及斑块的性质已被证实可客观直接地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可作为检测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无创、有效的检测方法[9]。
根据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眩晕”、“头痛”、“脉痹”等范畴。患者多见阴虚阳亢痰瘀互阻证型,肝肾阴虚为本,阳亢、血瘀、痰浊为标,本虚标实是其主要病机。依据多年临床经验,结合现代药理研究筛选药物,拟定具有滋阴潜阳、活血通脉、化痰通络功用的滋潜通脉颗粒进行临床研究。方中生地黄、何首乌、桑寄生补益肝肾、滋阴养血;夏枯草、决明子清肝益肾,潜阳息风;蒲黄散血化瘀,行气利滞。《本草正义》谓其“血之上者可清,血之下者可利,血之滞者可行,专行血分,以清香之气,兼行气分”。水蛭药性平和,破瘀血而不伤新血,具有破血逐瘀,通脉止痛功效。张锡纯指出“凡破血之药,多伤气分,惟水蛭味咸,专入血分,于气分丝毫无损”。郁金行气化痰活血。《本草汇言》载其为“清气化痰,散瘀血之要药”。泽泻利湿泄浊,消痰化饮。威灵仙行气道,通经络,消痰饮。《本草正义》言其“以走窜消克为能事,积湿停痰,血凝气滞,诸实宜之”。诸药合用,共奏滋阴潜阳,活血通脉,化痰通络之功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方中药物具有不同程度的降压,降脂,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液循环,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抗血栓形成,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炎,抗氧化,抗心肌缺血,扩张冠状动脉等心血管系统药理学作用,因而对阴虚阳亢痰瘀互阻证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有较强的针对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滋潜通脉颗粒在降低TG、LDLC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方面优于阿托伐他汀钙,表明滋潜通脉颗粒对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有较好的调脂、抗动脉粥样硬化及消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作用。研究过程中未见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1]Makin A,Lip GY,Silveman S,et al.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 and hypertension:a forgotten association[J].Hum Hypertension,2001,15:447-454.
[2]Lee YH,Cui LH,Shin MH,et al.Associations between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plaque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J].Prev Med Pub Health,2006,39(6):477-484.
[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 年修订版[J].高血压杂志,2005,13(增刊 1):1-41.
[4]王拥军.神经病学临床评定量表[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5:387-389.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93-97.
[6]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5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716-722.
[7]杨水祥,胡大一.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管疾病危险因子重要概念回顾[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04,2(2):317-318.
[8]薛莉,欧阳迎春,李刚,等.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高血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10(9):671-673.
[9]范卫清,赵云宏,熊维迪.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杂志,2009,7(4):5-7.
R544.1
B
1004-745X(2013)03-0444-02
2012-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