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窥镜配合显微镜微血管减压治疗三叉神经痛

2013-08-20 09:47陈献东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3年1期
关键词:三叉神经三叉神经痛内窥镜

陆 川 孙 军 陈献东

(浙江省温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温州 325000)

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是治疗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GN)最有效的方法[1,2]。随着显微外科技术和神经内窥镜技术的迅速发展,微血管减压术的临床疗效更加肯定,并发症更少,安全性更高[3]。本文总结我们2008年3月~2011年3月内窥镜配合显微镜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41例三叉神经痛的经验。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图1 显微镜显示三叉神经,Meckel腔内口处有特别突起的岩骨阻挡视线 图2 内窥镜可避开骨性突起,显示Meckel腔内口处的三叉神经有小静脉压迫 图3 电凝并切断小静脉,松解的三叉神经可见压痕 图4 将三叉神经脑干端与责任血管用Teflon棉垫隔开

本组41例,男23例,女18例。年龄44~75岁,平均58.7岁。病程3~16年,平均5.8年。左侧26例,右侧15例。疼痛分布:Ⅰ支2例,Ⅱ支9例,Ⅲ支11例,Ⅰ、Ⅱ支3例,Ⅱ、Ⅲ支12例,Ⅰ、Ⅱ、Ⅲ支4例。疼痛区均有扳击点,呈反复周期性发作,疼痛性质:刀割样15例,电击样14例,烧灼样6例,针刺样4例,钝痛1例,跳痛1例。均为其他治疗方法无效或疼痛复发的难治性患者,均服用过卡马西平(300~800 mg/d)8个月~12年,7例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射频治疗,15例无水乙醇注射封闭治疗。术前均行三叉神经颅内段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RA)薄层扫描,提示34例三叉神经周围有异常血管,7例未见异常血管信号。排除标准:CT或MRI显示三叉神经痛继发于听神经瘤、脱髓鞘病变、动静脉畸形等。

1.2 方法

全麻,垂肩侧俯卧位,Mayfield头架固定,使乳突位于头部最高水平。乳突后做长约5 cm的直切口,用铣刀开直径约2.5 cm的圆形骨窗,沿乙状窦与横窦转弯处,呈“C”字形切开硬脑膜并悬吊。显微镜下手持窄脑压板轻牵小脑,缓慢释放出脑脊液直至留出手术空隙。探查桥小脑角区,首先看到面、听神经及岩静脉,再向深处天幕和岩骨夹角方向探查三叉神经,松解蛛网膜,充分显露三叉神经整个脑池段全程(图1),以内窥镜配合看清三叉神经脑干端和Meckel腔内口处(图2),压迫或接触神经根的动脉襻或静脉为责任血管,静脉可以电凝后切断(图3),动脉襻采用Teflon棉垫隔开(图4)。再以内窥镜配合观察神经和责任血管之间的垫片位置及其是否合适。缝合硬脑膜,生物胶封闭,将直径约2.5 cm的小骨瓣用2枚颅骨锁固定回原位。

2 结果

术中发现单纯动脉压迫29例,单纯静脉压迫6例,动静脉联合压迫6例。小脑上动脉25例,小脑前下动脉5例,小脑后下动脉3例,基底动脉2例,扭曲、冗长的椎动脉2例,其中2例为2根动脉压迫;岩静脉分支12例。术后轻度面瘫伴耳鸣1例,面部麻木1例,3周内症状均消失。无后颅窝出血、脑脊液漏、感染、死亡病例。术后疼痛立即消失34例,疼痛延迟缓解5例(术后2周4例,术后1个月1例),疼痛无明显减轻2例。手术有效率95.1%(39/41)。39例有效者门诊复诊或电话随访,时间6个月~3年,平均21.4月,其中>12个月31例,无复发。

3 讨论

相对于桥小脑角区其他病变如三叉神经鞘瘤、脑膜瘤、表皮样囊肿切除手术,微血管减压术操作简单得多,不必为神经血管组织受肿瘤包绕、压迫变形、暴露困难等因素造成手术难度的增加而困扰,但由于患者本身不存在生命危险,是为了追求良好的生活质量而要求手术的,因此,如何提高手术治愈率,减少并发症,是本手术的关键。我们认为在手术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骨窗的位置选择在上项线下方、乳突后缘边界的后方,去除部分乳突气房,显露横窦下缘和乙状窦后缘的轮廓。有研究报道右侧乙状窦较左侧乙状窦前移5~6 mm,因此,左侧在横窦和乙状窦交界颅骨上钻洞形成骨瓣时应注意后移[4],避免因为骨窗位置不合适而过度牵拉小脑。过度牵拉会损伤脑神经的滋养血管,造成术后面瘫和听力障碍[5]。内窥镜沿着岩骨内侧面导入不需要很大的间隙,可以减少牵拉。脑压板轻轻上抬因为脑脊液释放后随重力下垂的小脑,而不是牵拉压迫小脑。术中再用37℃的温盐水冲洗,有利于预防脑神经血管痉挛。

认真仔细判断责任血管,以免遗漏。颅内血管和脑神经的解剖关系是相对固定的。常见的责任血管依次为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基底动脉、岩静脉以及椎动脉及其血管襻,或上述多条责任血管。解剖变异、岩骨突出,容易遗漏责任血管,要注意全方位、各角度地进行探查。0°和30°内窥镜的配合使用,有局部放大及良好的照明,可清晰观察到三叉神经远端Meckel腔内口、神经根入脑干区和神经根血管襻的形态,弥补了手术显微镜的观察死角。本组4例用显微镜初步分离血管神经后反复观察,没有发现责任血管,再置入内窥镜,发现1例三叉神经腹侧有动脉压迫,1例三叉神经与桥脑交界处动脉压迫,2例在Meckel腔内口处发现被特别突起的岩骨阻挡难以显示的岩静脉分支压迫。本组2例效果不佳,1例术中由于只将神经根入脑干区的动脉隔绝,虽然内窥镜观察到Meckel腔内口处有1根岩静脉小分支接触三叉神经,但没有处理这根岩静脉小分支。所以,为提高治疗效果,在解除动脉压迫同时应该处理岩静脉分支。切断岩静脉是安全的。张继志等[6]报道60例手术,81支岩静脉或其属支被电凝并切断,术中和术后均未出现相关的临床症状。

置入的涤纶垫片太少或太薄,有可能不足以分散或隔绝责任血管对神经的搏动性压力[7];置入的涤纶垫片太多或太厚,有可能因为炎症反应造成粘连,甚至肉芽肿,引起三叉神经痛复发[8]。涤纶垫片要尽量撕成蓬松状,虽然量少,但体积大,可以抵消责任血管对神经的搏动性压力。在手术结束前撤出牵开器时,再通过内窥镜观察,确保垫入物放置位置准确,无脱落或移位。本组另1例效果不佳是由于扭曲、冗长的椎动脉张力较大,简单采用Teflon棉垫隔开,术后小脑复位,无法抵消动脉对三叉神经的搏动性冲击力。本例可以考虑悬吊固定动脉。

目前,显微镜下的微血管减压术是常规的手术操作方式,可以利用已有的显微器材和操作技术来进行神经和血管的锐性分离、止血和放置垫入物,但显微镜视野存在观察死角;内窥镜虽然有视野广的优点,但是受限于配套辅助设备的欠缺。只有把显微镜和内窥镜结合,互补所长,才具备更小骨窗、避免遗漏责任血管、减少牵拉、减少并发症、减少复发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1 赵光明.三叉神经微血管压迫的争论.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7,30(1):1 -4.

2 赵卫国,濮春华,李 宁.三叉神经痛的病因诊断和显微手术治疗(附238 例报告).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6,22(11):681 -683.

3 Kabil MS,Eby JB,Shahinian HK.Endoscopic vascular decompression versus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of the trigeminal nerve.Minim Invasive Neurosurg,2005,48(4):207 -212.

4 罗 滨,汤 涛,邹连生.乳突后平台锁孔入路至脑桥小脑角的显微外科解剖.解剖学杂志,2007,30(1):66 -68.

5 洪 波,周晓平,刘建民.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3,3(5):429-430.

6 张继志,段云平,高宝山.岩静脉的显微解剖研究及术中处理.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8,8(8):713 -715.

7 杨德宝,王之敏,蒋栋毅.“悬吊法”在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附43例分析).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0,15(11):661-663.

8 程志华,郭智霖.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手术无效的原因分析.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07,20(4):229-230.

猜你喜欢
三叉神经三叉神经痛内窥镜
难以忍受的疼痛——三叉神经痛
一种具有附加内窥镜功能的医疗管
电子内窥镜临床评价要求探讨
内窥镜技术研究进展
特殊类型血管神经压迫致三叉神经痛二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带你了解“天下第一痛”
三叉神经痛患者三叉神经脑池段MR形态测量研究
耳内窥镜在耳硬化症人工镫骨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罕见病因分析及手术方法
“能帮医师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机器人”在京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