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飞
[摘要]“所谓课堂文化就是通过智慧型教师的教育智慧,创建,激发富有生命的,有效的课堂,从而形成一种对生命的理解、关怀与尊重。”品德与社会课程关注学生的体验,感悟,关注学生个性品质的张扬。构建民主的、充满生命的、生活生本的课堂教学文化有利于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生命质量,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民主 充满生命 生活生本 课堂文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a)-0256-01
“所谓课堂文化就是通过智慧型教师的教育智慧,创建、激发富有生命的、有效的课堂,从而形成一种对生命的理解、关怀与尊重。”我们要着力构建开放、自由、和谐、智慧的、提升教师和学生生命质量的课堂文化。而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性,关注学生的体验感悟,关注学生的社会性发展。通过深入浅出的生活的、道德的教育内化学生的道德品质。因此构建民主开放的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教学文化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对《品德与社会》课程课堂教学文化构建的思考。
1.要构建民主的课堂教学文化
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内容呈螺旋上升的趋势,关注儿童与自我、儿童与家庭、儿童与学校、儿童与社会、儿童与世界的相互联系。因为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教学中要创设民主开放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认识、探究,感悟,从而达到完善自我、提高自我来促使其品格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同时通过学生的社会调查、采访、实践等活动的开展,增强学生的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
卢梭说过:教育必须顺着自然——也就是顺其天性而为,否则必然产生本性断伤的结果。而生态的课堂为师生发展而服务。“教”和“学”在和谐中自然地生长,教师的主体精神和学生的主体精神都得以充分的展现。课堂中还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还学生真情洋溢的世界,还学生心向自然的情愫。
尊重每一个生命的个体,尊重学生内心的发展要求,满足学生独立个体的需要,顺其自然、因势利导,为学生创设一种自然宽松的教学环境,让他们在自然生态的课堂教学文化中成长。
2.要构建充满生命的课堂教学文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因而,新课堂文化要求教师把关爱学生的身心、尊重学生的人格作为首要任务来实施。没有爱的课堂,就不会有互动,更谈不上活力四射;没有爱的课堂,将会“死水一潭”,甚至会产生师生抵触的局面。
2.1爱护学生,构建生命的课堂
爱是一种沟通,一种包容,一种接纳,一种力量。教学中,教师只有真正关爱学生,学生才会感到被信任,才会接纳该教师的全部,才能向教师毫无保留敞开自己的心扉,提出自己的疑问、说出自己的见解。才能使他们从教师的关爱中体验情感的支持,从而参与集体的其他教学活动中来,从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2.2尊重学生,关注生命的发展
教学中,教师的职责是组织和引导好学生学习。面对着那些天真无邪的学生,面对着他们提出的各种“幼稚”、“天真”的问题或“刁钻”、“古怪”的回答,教师要尊重学生,包容学生,给学生应有的鼓励和指导。不能轻易地否定学生的学习需要,而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好问”的天性,调动孩子学习积极性。只有这样的课堂,师生才能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学生的身心才能得以舒展,思维才能得以活跃。师生之间真情关爱,民主平等,才使得师生和谐共处、情感交融、愉悦互动。
因此,构建生命的课堂应该是尊重生命的独立,呵护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倾听学生生命的“脉搏”跳动,在和谐、平等的师生互动中,共享学生生命成长的真实体验。
3.要构建生活生本的课堂教学文化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儿童品德的形成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脱离生活的道德是不存在的,也是空范的。文本呈现的只是范例,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发学生的真情实感,让他们自己去认识、领悟、了解社会生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体验参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自我选择,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同时将自我评价引入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共同发展、共同成长的活动乐园。
我想:教师只有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才能使主体得到主动、生动、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因此,要构建新的课堂文化,就需要教师对新课程的课堂进行全新的思考和定位,努力构建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教育;开放民主、充满生命的教育,依托生活关注生本的教育。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文化才会在润物无声中张扬学生的生命个性、提升师生的生命质量、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