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用矛盾论观点分析当前社会的诚信问题

2013-08-15 00:53:03万舜
关键词:矛盾诚信体系

万舜

(长江航运公安局重庆分局,重庆 400061)

矛盾的普遍性告诉我们: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且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诚信的内涵是守诺、践约、无欺,而与之对立的行为就是虚伪、伪装、虚假、欺骗等,这种普遍性的矛盾无处不在,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在中国还是在外国都有这种矛盾,而且只要有国家、阶级、利益的存在都将永远存在,他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程就没有停止。同时,绝大多数正直、善良、追求美好生活的人们,期待和向往诚信社会的来临、对不诚信的对抗也从来没有停止。

一、正视诚信缺失问题

矛盾的特殊性告诉我们: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的矛盾运动,在其相互联结上,在其各方面情况上,我们必须注意其特点,而且在过程各个阶段中,也有其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但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在一些地方和单位,甚至个别领导干部身上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诚信缺失现象,极大地危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助长了社会不公,造成了社会不稳定,极大地影响了我们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新华网2011年6月曾经做过调查,94%的人经历过不诚信事件。大量事实说明,诚信缺失已经成为阻碍我国建成小康社会的绊脚石,是一个迫在眉睫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否则诚信缺失将演变为诚信危机。因此,我们必须正视目前这个阶段诚信缺失的问题,并重点、透彻地研究其现象和行为的特点。

(一)真与假

现在的情况是很多事物真与假不知。这是老百姓日常最为关注,也是最不满意的事情。如吃:从2001年南京冠生园陈馅做月饼事件,到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再到假药、地沟油、注水肉、农药残留、转基因食品,人们发出了我们还能吃啥的提问。穿:黑心绵、纤维制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常有不合格。住:偷工减料、豆腐渣工程、不合格建筑材料时有报道。行:倒卖火车票、路上虚假小广告满天飞。更有我们听到和看到的假发票、假文凭、假彩票、假球、山寨机水货、盗版、信息失真等数不胜数,可以说制假贩假层出不穷,让人防不胜防。

(二)说与做

现在的情况是有些事情说与做两张皮。这直接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我们在谈环境治理时,却不再公布绿色G D P;我们在唱红打黑时,主要领导却以身试法;我们在惩治腐败时,腐败却没有有效下降,而且这些腐败分子大多是台上讲一个样,台下做却是另一个样;特别是当制度与现实不一致或相反的具体事件发生时,我们总是用社会主义制度尚有待完善来搪塞,总让人感觉言行不一。而且有的已经掉入“塔西佗陷阱”。如:身陷郭美美事件的中国红十字会。

(三)阳与阴

现在的情况是潜规则下,人人都可能成为不诚信的主体。阳奉阴违、不讲原则只讲灵活、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办事不按规则、制度和程序,而是托关系、找门子。另外如吃回扣、“信息劳务费”、偷税漏税等现象在社会上也屡见不鲜。

(四)善与恶

现在的情况是我们一些人对善与恶、是与非界限混淆。这动摇了诚信的基础。我们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划清了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明确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然而现实中我们看到的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大行其道,成为一些人的价值和人生追求。

二、正确认识诚信缺失问题

矛盾论告诉我们:研究矛盾的方法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必须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用历史和发展的观点客观地看待诚信缺失的问题。

(一)历史层面的原因

一是大跃进、人民公社期。各行各业谎报生产指标,造假之风盛行,并造成3年“自然灾害”;二是10年文革期。假话连篇,并造成大量冤假错案,使法律、政府得不到人们相信,社会价值取向发生重大转向,使很多人不再相信人和人之间的真诚、互信,社会人际关系变得冷漠、猜忌;三是改革开放转型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变革。如:价格双轨制催生出的“官倒”、“倒爷”,成为中国第一批“权贵资本”。这也是造成现在诚信缺失的原罪之一。同时“金钱万能”的思想也在那时形成,并影响至今;四是市场经济迅速发展期。由于在政府职能的转型期,权力缺乏制约。同时在“谁有钱,谁就有本事”的观念影响下,人们很难摆正自己的人生观,人们的心理失去了平衡,官员、学者、专家、演艺人员等也被置身其中,权钱交易、腐败、造假等行为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老百姓成为了“老不信”。

(二)国家层面的原因

这分对内和对外。对外:国际情形是弱肉强食。讲诚信只能对有诚信的国家而言。因为对外来说,没有永远的朋友与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更何况在军事战争时期更没有诚信可言,因为“兵者诡道也”,这也是诚信缺失从广义上讲不能消灭的重要原因(如棱镜事件)。对内:对国民则应讲诚信、义务和责任,而我们这方面的宣传、教育和引导不足,至今核心价值观未能形成广泛的认可和传承的氛围。

(三)个人层面的原因

主要指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是诚信缺失的内因。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理论以“理性经济人”假设为出发点,在此前提下,人的所有行为都以利益最大化为驱使。在市场中人为了利益,就会进行“逆向选择”或冒“道德风险”,他们通过失信行为为自己或他人谋取利益。这是由于这些失信者心存侥幸,相信失信行为可能不被发现而逃脱惩罚,或者从短期选择看,失信带来的经济利益远大于惩罚导致的损失;或者从长远来看,失信带来的经济利益远大于诚信带来的经济利益。如果更多的人认可这种现象和行为,普遍诚信缺失就不可避免。

(四)法律和制度层面的原因

一是与诚信相关的法律较少。我国虽然将诚信作为一项基本原则进行了法律规定,但仅局限于民法和合同法等领域。与建立诚信法律体系,创造一种诚信环境,从而使守信的收益大于守信的成本,使失信寸步难移,并促使人们根据诚信原则参与市场竞争和市场交易还有很大差距;二是救济渠道不畅。就目前司法制度而言,现行诉讼程序繁杂、漫长,需要花费许多时间、精力及金钱,一些较小损失、缺斤少两等行为,人们往往不会加以关注和追究,致使失信者得不到处罚;三是政府机关失信行为。一些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由于自身观念和素质的原因,在执法中存在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有的出于私情私利、地方保护等目的,对失信者置之不理、免除处罚。这些行为,使政府公信力和法律信用都大打折扣,势必造成更严重的失信行为。

三、构建诚信体系的优势

矛盾的统一性告诉我们:矛盾着的各方面不能孤立地存在。因此只要有诚信缺失问题,就有与之相对立的斗争,那就是重视诚信、践行诚信、发展诚信。

(一)党和国家重视有方向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诚信体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诚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党的十八大在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中也对诚信提出了要求。这说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诚信体系的构建问题,为我们如何构建诚信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向。而且在2013年6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门会议,对照检查中央八项规定落实情况,讨论研究深化改进作风举措。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为反腐和诚信社会的建立带了好头,解决了上行下效的问题。

(二)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沿续有基础

在中国,儒家最早对“诚信”从理论上进行了系统总结。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他强调人要“言而有信”,任用要“信则人任焉”。他还将“信”列为对学生的教育。在治理国家上,他认为“民无信不立”,认为诚信是治国之本,作为国君一定要慎礼义、讲忠信,然后才能治国。后又有柳宗元说:“信,政之常,不可须臾去之也。”《资治通鉴》有载:“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更有商鞅立木取信推变法;齐桓公治国家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原国之利、魏文侯不愿背虞人之期,成为千古佳话。所以,中国人特别强调重诺言、守信义的道德传统,讲求“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大丈夫一言九鼎”、“言必信、行必果”,要“做本色人,说诚心话,干真实事”,这为构建诚信体系打下了厚实基础。

(三)人民拥护有信心

我们党和政府非常重视诚信建设。毛泽东同志“实事求是”思想;邓小平同志:“领导要取信于民,使党内信得过,人民信得过”;江泽民同志:“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可能健康发展”;胡锦涛同志:“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鞋子论”就是强调:谁都得说实话,谁不诚信谁就受到惩罚,你穿了双小鞋偏要说很舒适,这就是典型的跟自己过不去!所以“鞋子论”鼓励人们要诚信、不自欺欺人。这一系列论述并据此付出的实践,应该说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一贯依据诚信原则,体现了为人民办实事和取信于民的坚强决心,受到了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和欢迎,使诚信建设展现出美好的发展前景。

四、构建诚信体系的几点设想

矛盾论告诉我们:矛盾的斗争是不断的,不管在他们共居的时候,或者在他们互相转化的时候,都有斗争的存在,尤其在他们互相转化的时候,斗争的表现更为显著,这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因此在很长的历史时期我们不能从根本消灭诚信缺失的问题,我们只有采取制衡、强化等手段和措施来构建相对较为科学完善的诚信体系,不停顿、不懈怠,进而促进和缩短诚信缺失转化的进程。

(一)主与次

在构建诚信体系时,我们要着重抓住主要矛盾。当前诚信缺失的主要矛盾就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其他如:人与人、人与官、人与社会组织、人与政府等之间因诚信问题引发的矛盾都是次要矛盾。因为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这个主要矛盾在于经济发展程度不高,且不平衡,造成了人们对利益的极度渴望。而且当社会不断进步,就不断刺激人们的欲望和渴求,使得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相应诚信引发的矛盾也不断激化。因此我们在构建诚信体系时要紧紧抓住主要矛盾,做好两个坚持。一是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最重要、最根本还是要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如果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确实没有办法做一个有道德、有诚信的人,更谈不上组成一个诚信的社会群体,构建一个诚信的体系;二是坚持“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真正做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防止和克服一手硬、一手软。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文化条件,坚决防止和遏制腐朽思想和丑恶现象的蔓延。

(二)长与短

在构建诚信体系时,我们要以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时间表。要从宗旨、意义、措施、目的、效果、监控、预测、推进等方面着手,不能急躁,要尽可能避免短视,要从人、财、物方面的保障进行长远考虑。如我们的诚信宣传和素质教育,要着重从娃娃、从家庭、从学校、从单位、从社会抓起,没有较长的时间不可能达到较好效果。

(三)管与放

管:我们要强力推进诚信法律和制度建设。要制定宽泛的反腐法律,完善和推进政府官员财务公开制度等,将公信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特别要建立完备的个人信用档案制度。集中、统一、规范地反映个人基本资料、经济信用资料和个人社会信息及特别(是否有不诚信记录)记录;要建立个人信用调查和报告制度,实现个人信息子系统联网。要建立科学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促进信用消费,使不诚信无漏洞可钻。

放:我们要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的力度,推进行政审批改革,下放审批权限,进一步完善政府系统预防和治理腐败的体制机制。同时我们还应有控制地放宽媒体、网络的监督权,因为他们可以适当填补缺乏第三方监督的空白,相对有力。

(四)接与拒

简单讲就是在学习国外诚信体系构建的先进经验时,我们必须从国情和实际出发,不能不消化的吸收,而要有扬弃的观点,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总结、吸收并运用。

(五)奖与罚

当前应出重拳,采取“严打”的方针,对不诚信者要进行严厉惩罚,特别要重视私营部门的反腐打击,因为透明国际的全球腐败晴雨表上,中国私营部门得分很低,一些不诚信的私营业主成为最大获利者。同时要对任何行业的诚实守信者给予奖励,促进良好氛围的形成。

(六)大与小

我们不能轻视少数个人的不诚信、以及不诚信带来的小后果,借口是失误、无意等非主观恶意的行为,而不去界定、评判,因为小的不诚信也可能引发大事件。所以我们在树品牌上:要抓大企业,也要抓好小企业;在反腐败上:要老虎苍蝇一起打。把诚信体系的构建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好。

猜你喜欢
矛盾诚信体系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数学杂志(2022年4期)2022-09-27 02:42:48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29:58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童话世界(2020年13期)2020-06-15 11:54:50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中国盐业(2018年20期)2019-01-14 01:18:44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少先队活动(2018年5期)2018-12-01 05:24:37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