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甘 泉
(巢湖学院经济管理与法学学院 安徽·巢湖)
《会计学原理》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并重的学科,它在整个会计课程体系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从课程自身的性质和理论讲授的角度来看,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等经管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和会计知识的入门课程,涉及到的专业术语较多且容易混淆。因此,对于初学会计的学生来说,可能会感觉有点难,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原因是该门课程是一门理论高度抽象的课程,其所揭示的具体核算方法在操作方面具有高度的技巧性,同时还要非常重视理论与实际的密切联系。因此,单单从理论到理论,就概念论概念,势必会使初学者感到枯燥乏味,进而影响到对会计核算方法的正确把握。长期以来,会计课程教学形式单一,技术手段落后,很难使初学者对该门课程产生浓厚兴趣,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通过笔者多年教学一线的不断探索和反思,结合该门课程实践应用性强的特点和教学基本规律,在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操作技能的讲授过程中,应注意强调培养学生学科理念的建立。如何使培养的学生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熟练的操作技能,是摆在授课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从教学方法角度,就提升该门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效果寻求新的突破点。
对于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毕业后大都是从事与经济管理相关的工作,参与企业管理相关的系列活动。而管理企业需要大量的决策相关信息,这些信息绝大部分来自会计信息。著名的经济学家孙冶方曾说过“经济管理所需信息的百分之八十来源于会计信息”。会计信息是企业进行经济管理决策最主要的依据。基于上述的考虑,经管类的课程设置中都开设了《会计学原理》课程,因此,加强该门课程建设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一)以注入式教学方法为主,忽视教学效果。该门课程由于受自身内外各种因素的共同影响,绝大多数授课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惯用的方法主要是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即“一个讲台、一本教案、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而传统注入式教学方法虽然可以完成教学内容,但学习效果并不很理想,尤其是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挥,更不利于学生学习潜力的挖掘。比如说,教学大纲中规定的章节重难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相应的特殊处理,不能仅做一般性的讲解,要有所侧重。另外,传统教学方法较单一,仅适合进行复式记账原理知识的传授,根本达不到将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融于一体,以真正培养学生综合会计专业技能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仅机械地对学生灌输知识,而不注意对他们的理解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只会加重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厌倦,失去学习兴趣,最终影响教学效果。
(二)以教师为主导,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讲授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在会计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完整的会计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一般只充当学习过程中的被动角色。导致师生在课堂内外的互动和交流少之又少,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最后摧毁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加上学生存在个性差异,不注重因材施教,也会影响到学生对会计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因此,只有将会计各知识点内容串联起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才有利于提高《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轻应用能力的培养,缺乏会计教学的实训环节。《会计学原理》
虽是会计入门课程,但更需注重培养学生实务动手能力。会计实训环节是构成会计教学的重要内容。但现行的教学方法只注重会计制度的讲解和记忆、会计专门核算方法的详细介绍,忽视了会计凭证、账簿的实务教学环节,导致学生不能学以致用,理论和实践脱节,更不清楚会计实际工作的操作流程,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尽管各高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培养的未必都是会计专业人才,但总体来说,培养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还是十分必要的。由于实践意识的淡薄,导致实践环节很少涉及或不涉及,如实验耗材的购置几乎为零,让学生无法真实感受到凭证、账簿、报表的编制作业,进而影响到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操作方法和技能的掌握。因此,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加强实训教学环节和实战演练十分有必要。
(四)教学评价方法单一,考核制度不完善。总的来说,现在一般高校会计课程教学评价方法都是以笔试的形式,采用期末考试的方法。期末考试均采用百分制,考核由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组成。平时成绩由课内外作业、课堂发言和考勤组成,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考核,其成绩占总成绩的70%。折合后的总成绩高于六十分评定为本门课程考核合格,低于六十分者评定为本门课程考核不合格。而这种方式主要注重教材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的考核,往往会忽略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核。虽然易于操作,但与人才培养方案不相符合,对于这种考核方式,通常会误导学生在学习中更加侧重于教材的内容,而忽视实际的动手能力,使教学技能本末倒置。
由于传统教学方法违背了会计自身的应用性及实践性强的特点,根据《会计学原理》在整个专业教学课程体系中所占的地位,本课程在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势在必行,但不宜步子迈得过大。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应逐步探索,大胆改革,积累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努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此,应依据教学大纲的规定,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综合探讨改革的具体方法,并对《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方法做如下几点建议: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针对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会计学原理》课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比如说,在组织教学内容时,不必所有知识点面面俱到,做到灵活处理。遵循内容的实用性优先于系统性的原则,对会计的知识内容和专业技能,重点抓住各专业人才培养最急需、岗位工作最实用的内容,而不是片面追求知识体系的系统性。针对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应灵活运用过程教学法、实物引导法、合作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存的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比如说,为了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讲授会计科目与账户、制造企业主要经济业务核算等内容时可运用过程教学法。在涉及会计凭证的构成要素及账簿形式等相关章节中,可运用实物引导法。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向学生展示真实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观察,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该知识点的印象,消除书本与实务之间的“断层”。在会计手工账的综合实训环节可运用合作教学法,在会计实验室让学生扮演会计、出纳、制单、审核等角色,分小组进行专项实训,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以便共同完成实训内容。因此,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对于授课教师来说,应充分、合理地做好教学设计,选择适宜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
(二)构建多渠道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构建多渠道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体系显得很有必要。现如今网络课堂已成为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远程教学、在线交流与答疑等多种学习形式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效果日益突出。学生即使远在异地也可与授课教师进行互动式的教与学,已不拘泥于课堂进行的面对面教学形式,为师生构建了新的学习平台。在教学学时不够的情况下,适当布置一定的自学内容,鼓励和引导学生课下自学,然后通过让学生在课堂限时讲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际收效明显。
(三)突出会计角色意识,将能力培养与人格教育培养相结合。教师在给学生讲授会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首先开展诚信专题教育,确保学生既具备实践能力,又具备角色意识。相对于其他职业来讲,会计从业人员除了需要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外,更需要具有诚信、在利益面前不作假账等职业道德素养。譬如,在专业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中注意突出专业能力的培养,强调把专业知识转化为能力,在教学大纲中分别明确每一章教学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这就要求授课教师不能一味地灌输理论知识,更要注重突出会计角色意识的培养,在讲授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等章节时强调业务分工、会计岗位之间的相互牵制性。
(四)会计教学评价多元化,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教学效果的好坏需要教学评价体系来衡量,正确构建会计教学评价体系是进行会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质量提升的前提。教学评价包括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和对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在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方面,不能仅仅是简单看学生最终掌握了多少理论知识以及期末考试成绩高低。在课程考核方案中,理论教学考核注重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防止引导学生死记硬背,而实践教学考核更是以实践技能的考核为主,从而充分发挥课程考核在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可采用基于过程化考核评价体系——综合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能力以及完成工作过程中的态度。作为一门一体化课程,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考核,坚持“过程与结果并重”、“态度是首要关键”的评价原则。在课程教学效果评价方面,采用“教师听课+学生打分+督导评价+用人单位反馈”开放式多元化评价体系,通过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不断优化课程内容与结构,使教学方法与手段不断创新。
[1]刘红梅,李雪莲.会计学原理(第二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2]容辉.《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0.6(中旬刊).
[3]鲁美娟,刘春.基于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下的本科会计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职业时空,2009.4.
[4]凌学军.实践教学视角下的高职会计教学方法改革[J].大众科技,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