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经济”浪潮下企业提升环境竞争力的思考

2013-08-15 00:48左守秋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绿色经济壁垒竞争力

左守秋,何 树

(河北工业大学,天津 300401)

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间的竞争领域已开始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传统的价格竞争、非价格竞争虽仍是竞争的主打内容,但有远见的企业家们已开始把环境竞争力的强弱作为较量企业实力及其产品综合竞争力的新要素。

环境竞争力,是指构成企业竞争力的环境因素。具体地说,体现企业环境竞争力的内容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是产品本身是否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有无环境标志等,在同类产品中达到环保标准上的竞争力;二是产品生产过程是否符合环境要求,如原材料的准备、采购与储存、生产工艺的实施与监控、产品的加工及制造、物耗及能耗控制、生产环境控制与调节、“三废”处理等各个环节,是否符合环境要求的程度水平。三是企业是否通过环境认证,建立起了健全、科学、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包括确定方针、操作实施规则、制度、物质保障措施等环境水平的持续改善能力。四是产品取得原料,经过生产、使用直至废弃的“从摇篮到坟墓”整个过程,即产品的生命周期符合环境要求的程度和水平。

近年来,由于人们的环境意识不断加强,环境因素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企业环境竞争力的强弱构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下面,本文仅就我国企业环境竞争力的提升作些初步的探讨。

一、绿色消费浪潮呼唤企业提升环境竞争力

随着环保意识和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绿色消费已成为当今市场的时尚。据不完全统计,绿色产品的全球市场,1993年为2800亿美元,1997年达4260亿美元,2000年达6000亿美元,每年以10%—15%的速度在迅速递增。据专家预测,未来10年世界销售市场中增长最快的就是绿色产品。那些符合环境要求的、具有安全无污染特点的绿色产品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近年来,国外许多百货公司和超市都竞相开辟了“生态柜”、“生态角”等专营绿色产品的专柜。在加拿大,94%的消费者宁愿多付10%的价格购买对环境有益的产品;在欧洲,40%的消费者喜欢购买环境标志产品而不是传统产品;在美国,著名的盖洛普民意测验表明,77%的消费者表示企业的环保形象会影响他们的购买行动。

在绿色浪潮的冲击下,非绿色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小,利润率越来越低。从我国企业看,由于生产力水平特别是科技水平不高,绿色化程度较低,非绿色产品为主导产品。这种状况将使企业无法赢得长久的竞争优势。

面对“绿色消费”浪潮,我们的企业家们应该做到:

第一,加强对国外绿色消费的研究,追求绿色经济效益,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应积极研发绿色产品,实施以出口为导向的“绿色”发展战略。在生产技术、生产管理、经营理念等方面向“绿色”靠拢,在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包装、运输、销售及回收处理等生命周期各环节注意环境问题,将环境因素视作提高产品竞争力的制高点。对于生态产品的概念、相关生态标准、绿色生产流程等处于主动接受的状态。

第二,大力实施实施绿色营销策略,结合价格竞争力,将原有的比较优势转变成综合优势,为企业赢得长远发展的竞争优势。绿色营销就是企业通过交换来满足人们的绿色消费需求,履行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实现自身的盈利所进行的市场调查、产品开发、产品定价和分销、售后服务等一系列的经营活动。我国企业实施国际绿色营销不仅可以满足国际市场日益高涨的绿色消费需求,而且在营销过程中还可以不断增强企业的环境竞争力。一般来说,企业的绿色营销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制定绿色营销战略计划,导入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统一绿色产品标志形象识别,加强绿色产品标志管理,树立良好的绿色企业形象;(二)搜集绿色信息,开拓和占领相应的国际绿色市场;(三)开发绿色产品,从产品设计开始,包括材料的选择,产品结构、功能、制造过程的确定,包装与运输方式,产品的使用至产品废弃物的处理等都全面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四)制定绿色价格,把企业用于环保方面的支出计入产品成本;(五)选择绿色营销渠道,选择有信誉的批发商、零售商,设立绿色专柜、绿色专卖商店或绿色连锁店,开展生态商业销售活动;(六)开展绿色促销活动,企业要利用广告、营业推广、人员推销及公共关系等促销手段,宣传自己的产品,扩大国际知名度,铸造绿色品牌。

二、绿色贸易壁垒的多样化要求企业提升环境竞争力

绿色贸易壁垒是在国际贸易中,某些国家旨在保护有限资源、环境和人民健康,制定的一系列苛刻的、高于国际公认或绝大多数国家不能接受的环保标准,以限制或禁止外国商品的进口,从而达到贸易保护目的而设置的贸易壁垒。它是近几年国际上出现的一种新的非关税贸易壁垒。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绿色壁垒呈现出了一系列新的特点。

首先,各国绿色壁垒所涉及的范围日益扩大,由农产品扩及工业制成品,由生产资料扩及消费资料,如食品、服装、日化产品、机电产品、医药产品等,无所不包,只有达到环境标准的产品才允许进入市场。目前,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是日本、美国、德国、韩国、新加坡、英国、意大利和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他们约占我国外贸出口总额的90%。而这些国家或地区恰恰是“绿色壁垒”最为森严的地方。

诗歌中有词性转变的现象,如第十六诗行“clear and cold”既可做副词用法,也可充当形容词理解。如果按照副词的功能来理解,诗人在如实地描写狐狸在山尖上的尖利冰凉的叫声。假设为形容词,可以理解为在少年时代托马斯的梦境里夜晚山尖上的狐狸应该以这样的状态出现。这两种理解,能够使诗歌产生意义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突出诗歌的模糊美,更体现童年时代的混沌意识和认知状态。

其次,绿色壁垒的手段愈加多样,包括:(一)“绿色关税”,又称环境进口附加税,是指以保护环境为理由,对某些进口产品除征收一般关税外,再加征环境税。(二)“绿色技术标准”,以保护环境的名义,通过立法手段制定苛刻的强制性环保技术标准,限制或禁止外国商品进口。(三)“绿色检疫”,某些国家制定严格的卫生检疫标准,特别是对食品中农药残留量、放射性物质残留量、重金属含量等要求十分严格,限制或禁止外国产品特别是食品的进口。(四)强制性措施,一般是以进口产品的生产制造环境、方法、过程等不符合本国环境要求为理由,强行禁止某些产品进口。(五)环境贸易制裁,即一国以另一国违反国际环境条约为理由采取的强制性进口限制措施。(六)环境许可证制度、环境配额等其他形式。随着全球绿色浪潮的发展,绿色壁垒日益多样化,在操作上有多管齐下的趋势,客观上保护了发达国家利益,给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增加了难度,自然也对我国企业出口贸易产生巨大的影响。

再次,绿色壁垒的后果冲击力大。影响出口市场的巩固、扩大和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进人9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出口产品因达不到进口国的“绿色标准”而经常被排挤在国际市场之外,出口市场不但难以巩固和扩大,而且有缩小的可能。如欧盟从1996年下半年起全面禁止使用偶氮染料,迫使我国104种纺织品和服装退出欧盟市场。接着,日本、法国、捷克、荷兰等国也要求进口的纺织品和服装不使用偶氮染料,使我国市场大大缩小。1978年到1996年,我国外贸出口曾以年均15%以上的速度增长,而随着绿色贸易壁垒的扩大和强化,我国产品进人国际市场的难度增大,1997年至1999年上半年,我国出口贸易几乎停滞不前。

绿色贸易壁垒为企业出口设置的高门槛,提醒我们的企业家们:企业没有较强的环境竞争力,终会在国际市场被淘汰。为此,必须做到:

第一,充分认识到发达国家环境标准的提高是必然的趋势。所以我国的企业应顺应这种潮流,认真研究环保标准的国际动态,掌握国际规则,提高自身的环境标准。企业应建立专门的国际环保法规、条例的信息收集机构,早预警、早准备,打破壁垒,扩大出口。

第二,积极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体系。目前,国际上应对绿色壁垒、提高企业环境竞争力的最有效武器就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体系认证,现已有20多个国家直接将其作为自己国家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因此,对许多出口产品而言,通过ISO14000认证,就意味着获得了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通行证。据最新资料显示,目前全世界已有120多个国家采用ISO14000标准。截至2002年1月,全球共发放认证书的有36001家,其中前三位为日本、德国、英国,而美国排在第六位,中国排在第十位,共有1085家企业,这种状况与我国GNP占据世界第六的状况是不相称的。

三、推行“绿色管理”保障企业提升环境竞争力

面对21世纪这一绿色世纪,政府和企业都要加快实施绿色管理。双管齐下,同心协力保障企业提升环境竞争力。

从政府来说,推行绿色管理,其着手点有:

(一)面对有关环保标准偏低的现状,应参照欧美标准,加紧制定修改环保法规和标准,主动与那些实施了环境标志而又对产品环境问题特别重视的国家或地区建立联系,吸收并借鉴其先进经验,对不能适应国际市场要求的标准体系进行改进,力求与国际标准靠拢并接轨。

(二)通过“有保有压”的战术安排为企业提升环境竞争力提供政策支持。政府应鼓励和引导企业实现由传统型向环保型的转制,首先应给予环保类企业一定的倾斜政策,通过发放一定额度的环保补贴,降低环保产品的单位成本;可在某些行业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和绿色激励基金,提供减税减负、低息贷款等财政货币优惠政策;政府可以在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市场开发等方面,支持环保型企业的污染整治、生产线的改造以及绿色产品的开发、研制等工作;等等。

(三)大力推行环境标志制度。环境标志即绿色标志,是指由政府管理部门、公共或民间团体依据一定的环境标准,向申请者颁发的该产品或服务符合环保要求的一种特定标志。该制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目前已有30多个发达国家、20多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推出环境标志制度,比较典型的是德国的“蓝色天使”、日本的“生态标志”、美国的“UL”和“绿十字”、加拿大的“ECP标志”、法国的“NF环境”、欧盟的“CE”和“FV”、新加坡的“绿色标志”等。为了消除各国在环境标志上的不同取舍,保障环境管理系统的一致性,国际标准化组织出台ISO14020标准,制定国际统一的绿色标志。我国应尽快完善并实施“国内绿色标志”工作,在出口产品的质量标准、制造工艺和产品认证方面,参照国际标准和准则,争取国际社会承认,并积极引导企业取得进口国的绿色标志。

(四)建立绿色壁垒的预警机制。目前,大部分企业经贸信息体系建立还十分落后,远远不能适应打破复杂多变的绿色壁垒的需要。突出表现为:缺乏及时有效的境外TBT(技术性贸易壁垒)信息收集系统,企业之间无统一的机构或组织加工、整理,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时反映滞后。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建立国外技术性壁垒的预警机制,加快对国际环保认证标准的研究,及时收集、整理、跟踪国外的绿色壁垒措施,建立绿色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

企业实施绿色管理,其着手点有:(一)树立绿色经营理念。企业要在经营观念上进行一场绿色革命,要用战略的眼光看待环境保护问题,顺应国际潮流,实行绿色生产、管理和营销。一个关心环保事业的企业,能够赢得政府的支持和消费者的好感,容易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获得重要的一票。(二)定位于绿色市场。市场就是企业的生命,面对急剧扩大的绿色市场,企业应该迅速转换经营方向,应用绿色科技,定位绿色市场,开发绿色产品。为此,企业应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或借助咨询公司来搜集各种绿色信息,调查和预测绿色需求,分析绿色市场,根据企业自身的优势,进行绿色经营战略决策,制定绿色发展计划,引进和开发绿色科技,对现有的企业进行绿色技术改造,为绿色生产经营作准备。(三)大力推行绿色生产。所谓绿色生产,是指企业在生产中效仿自然系统内部运作的“低耗高效的循环性能,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运行机制及和谐统一的美学规律”,以追求节能、省料、减污(无污)、增美的综合效果,满足人们的绿色需求。绿色生产是既可满足人们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生产方法和措施,其实质是一种物料和能源消耗最少的人类生产活动的规则和管理,将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之中。

[1]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可持续发展[M].科学出版社,2012.

[2] 叶依常,黄明凤.低碳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1.8.

[3] Xiao Yan Tao,Ur ban Environmental Quality Evaluation Based on TOPSIS Met hod[A].2010 Second ETP/I ITA World Congress in Applied Computing,Computer Science,and Computer Engineering[C].

猜你喜欢
绿色经济壁垒竞争力
打破发挥失常的壁垒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绿色经济发展问题探析
日本发展绿色经济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竞争力
鱼与鱼缸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车易拍:二手车的壁垒是信用
破除部门间壁垒之利器
在联合中提高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