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团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福建厦门 361021)
二级学院自20世纪九十年代诞生以来,已经走过了20年的历程。自2008年教育部出台26号令,大部分二级学院仍直属于创办的母体大学,但也有一些二级学院选择与母体大学脱离,朝民办学校发展。这种转变顺应市场经济发展体制,促进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我国二级学院诞生于1999年,浙江大学与杭州市联合创办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是二级学院诞生的标志。历经十余年,二级学院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已有300多所。2008年,教育部公布了第26号令《二级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规定二级学院自当年录取的本科生起全部自颁文凭、自授学位,并给二级学院宽限了五年的过渡时间。未来,二级学院有三种方向:仍然作为二级学院继续存在、转为民办高校、撤销或合并。26号令的出台,曾让许多二级学院迷茫,也有部分学校选择二级学院向民办高校转变。2011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十二所二级学院与母体大学脱钩,转变为民办高校。这既意味着二级学院质的发展,更意味着二级学院将出现巨大的危机。
转型过程中,很多二级学院研究者和决策者看到的是更为乐观的一面,觉得民办将会给学校带来更大的自主权,可以有更自由的机制,更有效率的制度。可是,现实果真如此吗?
首先,资金来源的减少导致其贷款与继续贷款压力陡增,可能引起校园经济危机。《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发现,由于生源不理想以及之前过度扩张等原因,一些地区的二级学院生存空间严重变差,为数不少的民办院校已经举步维艰,有少数教育机构已经濒临破产。高等教育二十年的扩招加上计划生育导致的生源断层使得高校生源面临激烈竞争,加上二级学院自身办学层次的局限性,内忧外患,导致曾经流行一时的高等教育民间办学面临着巨大的生存考验。生源数量下降间接导致民办高校资金来源剧降,再加上一些民办高校承诺的投资因经济环境不景气实收资本不能及时到帐,甚至还出现不同程度的抽逃资金现象,进一步刺痛了民办高校紧张的债务神经,少数的民办高校濒临破产已成现实。
其次,师资队伍建设投入有限导致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进而触及信誉危机。高校的师资力量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进化过程,并非一时半会就能突击解决的。二级学院的师资普遍存在‘两头大、中间小’的问题,即大学毕业生多、退休教师多,而稳定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却非常紧缺,这样的师资结构对二级学院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很大的副作用。二级学院民营化以后,没有了母体高校的依附,必然导致师资力量的进一步降低。再加上民办学校自主招聘的专职教师在社会医疗保障、工资福利、人事聘用、进修培训、职称评审等实际政策上,与公办高校有着很大的差距,导致二级学院的教师集体归属感较差,缺乏上进心,主人公意识薄弱。不少教辅人员经常是以二级学院的岗位为中间过渡,通过公务员考试或者是考取硕士博士等途径进行再次就业,导致二级学院专任教师队伍流动性大,不稳定因子高。
还有,急剧下降的生源质量和数量造成二级学院难以维持正常运转,导致生存危机。2011年一些二级学院脱离母体大学,没有了母体大学的依托,既没有品牌认知度,又要收取学生高额的学费,招生形势急剧下降。在文凭认可度较高,高校资源需求大于供求的时候,或许还能维系。但是在生源数量断层,社会对第一学历要求越来越苛责的年代,学生和家长在选择高校的时候,变得越来越理性,很大一部分宁愿复读一年高中,也不愿意就读民办高校。这样,二级学院必然面临生源不足引发的生存危机。
资金来源的减少导致其贷款与继续贷款压力陡增、师资队伍建设投入有限导致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急剧下降的生源质量和数量造成二级学院难以维持正常运转是目前二级学院脱离母体大学向民办高校转变的最大问题,怎么防范这些危机,防范民办高校的倒闭、减少学生和家长的不安,可以尝试以下措施。
首先,有偿共享母体优质资源,沉淀自身特色师资队伍。民办高校应依据自身特点,充分利用本部教育教学资源,即使机制上脱离了母体大学,但是人员往来、行政交流、有效沟通方面仍有着极大的优势,可以尽可能聘请母体大学在职或者退休老师兼职。回避热门学科和其他高校的优势专业,找准自身定位,增设社会需求量大的应用型专业,立足于培养应用型人才,逐步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从而形成其他高校难以取代的社会口碑,争取平稳发展,引导学院进入良性循环。另外,大力培养自主招聘的核心教师队伍,形成以应用为主、兼顾理论的特色,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
第二,严格各项管理、狠抓学风,建立完善留降级、退学制度,树立学校形象。目前很大一部分民办学校,校风不严,管理混乱,有法不依,有章难循。学生进入学校后,只交学费不用心学习,甚至有部分学生认为二级学院的学费之所以这么高昂,就在于只要你交的起学费,就可以毕业,中间的杂事学院有义务帮他落实。周而复始,这种学风严重损害了民办学校的社会形象。该留级的同学不能以跟班代之,该退学的同学不能以留级代之。
第三,严格实行以收定支,坚持收支预算管理,控制资金链风险。随着考生年龄结构断层和生源数量的下降,高等教育事业正在从原来的卖方市场转向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一些民办高校遭遇招不满招生指标,甚至部分民办学院的部分院系招不到学生。因此,应当严格控制民办高校资金的使用,严格监督民办高校资金的流向,由主管部门负责民办高校资金的收支预算管理,防止各类资金挪用、资金滥用、资金抽逃等违规行为的发生,必要时可以考虑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委派驻会计师的做法,对民办学院实行全面财务监督,从而有效地防范债务风险。
二级学院与母体大学脱钩是高等教育市场经营的趋势,如何看待此进程中的各种利弊,需要教育主管部分和二级学院决策者的高度重视,并合理疏导,扬长避短,使得二级学院——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这个年轻的体制继续发光发热,为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1] 何煦.独立学院向高等职业教育转型的三个视角[J].教育学术月刊,2012.1.
[2] 侯冬华.武大校长称未来十年部分高校将面[J].中国青年报,2010.03.
[3] 曹恰,李再冉.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1.5
[4] 朱洁,陈娟.民办高校办学经费筹措的外部风险及其规避[J].现代教育管理,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