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小成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所,北京100101)
区域低碳创新系统(Regional Low-carbon Innovation System,RLIS)是基于全球气候变化、低碳经济、区域创新系统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既是对一般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深化,也是基于全球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发展的需求的理论创新和拓展。对此,本文主要探讨基于全球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发展的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探讨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基本内涵、主要特征及其政策选择等问题。
伴随全球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资源能源的持续紧张,极端恶劣天气和重大突发性环境事件,人们不得不深刻反思自身经济行为的科学性和持续性。如何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减缓资源能源消耗速度,减缓环境污染程度,发展低碳经济,加强低碳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被提到了各国经济的发展日程上来。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中逐渐认识到,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切断经济增长和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联系,建立一种低碳型经济发展模式[1]。所谓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环保性经济[2],是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及创新,形成明确、稳定和长期的引导及鼓励,推动提高能效、节约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基于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危机的发展背景,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环境,应采取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改变现有发展模式,选择更加绿色、低碳、生态的创新道路是区域经济和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和区域创新提出的低碳发展要求,中国加强从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促进节能减排,都迫切需要加快面向低碳经济的区域创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加快发展节能减排的低碳型产业,坚持资源集约化利用、能源高效化开发、环境生态化保护,必须以低碳技术创新和低碳制度创新为基本抓手,提升低碳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发展低碳经济符合我国的当前和长远利益,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低碳经济的实质是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的问题,核心是低碳技术、低碳制度、低碳文化等创新,涉及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等的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构建。结合以上分析,所谓区域低碳创新系统,指的是在特定区域内,与低碳技术创新全过程相关的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金融机构等组织机构和制度与机制等实现条件构成的网络体系[3]。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构建,是我国主动承担碳减排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有效整合区域低碳创新资源,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区域低碳创新系统是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重要内容,具有一般区域创新系统的基本特征与功能。如区域低碳创新系统发展水平和运行绩效,主要取决于系统与环境、主体要素与资源配置、运行机制和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取决于主体要素互动的效率与程度,取决于有关区域低碳创新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制度安排、政策法规、创新文化等发展水平与相互作用。与一般性的区域创新系统比较,同样具有多样性、差异性、整体性、层次性、客观性、自组织性、开放性、根植性等特征。但区域低碳创新系统作为面向低碳要求的区域创新系统,也有区别一般性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基本要求。区域低碳创新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以及与环境的互动影响,决定了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以下基本特征。
(一)多样性与差异性。区域低碳创新系统基于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包括区域资源禀赋、自然环境、社会文化背景与历史特点、经济发展状况、技术基础、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制约,会表现出多样化的低碳创新活动和低碳创新效果,低碳技术创新会表现出多样化的起点、阶段、内容和发展模式与发展路径,因而,区域低碳创新系统具有多样性特征。在不同的区域因为其文化传统、生活模式、价值观差异,对于低碳技术创新活动也表现出多样性。由于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区域低碳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与效果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也正是因为创新能力和创新效果或者效益的多样性与差异性,使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不平衡性和多样性的特征。
(二)整体性与层次性。区域低碳创新系统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不是各个要素的简单相加与偶然堆积,而是各要素通过非线性的交互作用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整体性或系统性,发挥1+1>2的系统功能。低碳创新系统各要素之间通过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形成复杂的社会网络关系。基于低碳要求,系统内各要素与系统、外部环境之间进行着知识、信息、资金、人才等的交换与流动,存在着有机的交叉的相互关联,使系统呈现出单个要素所不具备的整体性功能。低碳技术创新是创新要素的互动学习的网络化过程,是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不同形式的能力、知识、技术的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交流与反馈过程,是区域内企业与其竞争对手、上下游供应商、合作伙伴、科研院所、中介组织、政府等创新主体之间的交互性关联的系统过程,各要素在区域低碳创新系统运行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整体性还表现为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层次性。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层次性指的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在地位、作用、结构和功能上表现出等级秩序性,形成具有质的差异的系统等级。对于不同的区域范围而言,区域低碳创新系统可以划分为不同的低碳创新系统,从企业、产业、区域、跨区域层面,可以分为企业低碳创新系统、产业低碳创新系统、区域低碳创新系统和跨区域低碳创新系统或全球低碳创新系统等。从不同行业划分,可以分为不同行业的低碳创新系统,从不同的行政区域而言,可以划分为不同行政区域的低碳创新系统。这些层次有的是纵向的上下等级关系,有的表现为横向的并列关系。
(三)客观性与自组织性。区域低碳创新系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具有自身的构成要素、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和环境系统。这些客观存在,决定了区域低碳创新系统存在的有序性、稳定性与合理性。首先,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和组织结构是客观的。其构成要素包括低碳创新型企业、科研院所、政府、中介服务机构等系统要素,各要素之间以低碳技术创新为目标,构成相互影响与作用的复杂系统,低碳创新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所有要素的合作与支持,任何要素出现问题,均影响低碳创新的功能发挥和创新能力提升,因此低碳创新系统的组织结构模式也是客观存在的,要素之间的合作与组织规则决定了低碳创新系统的结构模式。其次,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内外部环境是客观存在的,低碳创新系统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经济体制、法律制度、政府政策以及其他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外部环境变量的不同程度影响低碳创新系统的资源获取、知识流动、技术扩散等,对低碳创新活动的开展与创新效率的提升产生决定性或支配性的影响。最后,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运行过程也是客观存在的,低碳创新系统的运行是关于低碳技术、知识、信息、能量的流动过程,是低碳技术创新活动在各要素之间的传导、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客观性决定了区域自身的特色与发展模式,决定了区域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的主导结构模式与动态发展要求。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客观性也决定了区域低碳创新系统要自成系统,必须具有一定的自组织性和稳定性功能。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自组织正是通过系统各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整合低碳创新资源,加强低碳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实现节能减排功能,并且使这种功能在系统内部自发、持续地产生,形成低碳创新的自组织动力,形成连锁反应机制,形成系统与环境良性互动关系,促进低碳创新系统的“环境污染——低碳创新——节能减排——治理污染”的良好运行状态,更好地实现低碳创新系统的节能减排功能。
(四)开放性与根植性。从环境层面考察,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构建是基于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能源环境的制约而提出来的。因此区域低碳创新系统是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并反过来影响和调控环境的开放性系统,这种开放性表现在自身结构的动态变化,也表现在系统与环境的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输出的动态变化。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必然要求区域低碳创新系统能及时接收和反馈外部高碳环境的约束,能及时响应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能及时通过自身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提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能源危机的能力。从国际层面考察,区域低碳创新系统必须具有强大的开放性响应机制。从网络层面考察,区域低碳创新系统是基于低碳要求的区域创新网络,是由区域区内各个创新主体在低碳技术、制度创新的相互作用中进行联接、合作、交流而构建的开放性网络体系。区域低碳创新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同时也能通过开放性地吸收各种资源,进而嵌入到本地社会网络之中,从而具有本地特征的根植性,实现系统结构与功能、系统与环境的良好互动。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主要结点是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创新主体,如本地化的企业或者员工、本地化的消费习惯与文化模式,与地方政府、中介组织、科研院所的紧密合作等,这些要素均具有本地特色和文化特征,通过结合,实现区域低碳创新系统对本地文化的嵌入和根植。这种根植性往往具有隐性知识特点,低碳创新主体也通过这些具有根植性的文化资本和隐性知识的潜移默化和“学习效应”,促进低碳技术创新的外部化和显性化,提高创新的合力、效率与竞争优势。
(五)低碳性。区域低碳创新系统区别于一般的创新系统,主要是基于低碳经济为中心的创新系统。低碳经济区别于传统的“高碳”经济的新型发展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制度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向着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4]。因此,区域低碳创新系统构建是以低碳经济发展为中心工作,以低碳技术、低碳制度、发展模式等方面的转变与创新为重要特征的系统建构。一方面,围绕低碳技术研发为中心工作的系统构成,实现低碳技术创新、低碳技术推广、低碳技术应用、低碳技术转化为创新系统构建的核心目标,实现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社会构建。另一方面,通过低碳技术和制度、管理等多方面的创新,即通过多个层面的要素整合与系统创新,不仅在要素、资源、能源消耗等方面尽可能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而且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模式、产业结构、制度体系等方面进行全面创新和系统革新,实现整个区域系统的节能减排和生态关系的构建,对其他区域形成低碳示范作用和低碳创新竞争力。因此,可以说低碳性是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本质特征,不仅包括低碳的技术创新,更在于各项促进低碳的制度、文化、管理、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关系创新。
区域低碳创新系统构建目的是服务于国家和区域低碳经济、低碳社会发展要求,提升区域低碳技术和低碳制度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是基于企业低碳创新系统、产业低碳创新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并为国家低碳创新系统和全球低碳创新系统构建提供重要支撑和实践基础。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理论研究和探讨区域范围内的低碳创新活动的内涵、特征、结构、功能、环境、主体、资源配置和运行机制等一般规律,也是国家低碳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低碳创新系统构建需要在国家层面加强政策扶持和选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空间层面的功能互动。从空间范围和层次性考察,一般而言,将区域定义为国家内部的若干行政或者经济区域,则区域低碳创新系统是国家低碳创新的子系统,在层次上区别于宏观层面的国家低碳创新系统,属于中观层面的低碳创新系统,国家低碳创新系统是在地域空间上由若干开放的区域低碳创新系统构成,区域低碳创新系统在整个低碳创新活动中的重要位置[5]。层次上的差异还表现为区域低碳创新系统在符合国家低碳技术创新标准和发展要求的前提下,必须结合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要结合本地区的资源禀赋、能源瓶颈、环境压力等特征,选择重点技术领域和主导产业进行低碳创新。当然,区域低碳创新系统构建要立足和服务于国家空间层次上的战略需求,要服务于国家创新系统的目标任务。以英国、日本、丹麦等发达国家为代表,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已经先后将发展低碳经济、推广低碳技术提高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6]。因此,中国需要加强国家层面的低碳技术创新战略定位,通过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政策支持,助推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构建,并以区域层面和国家层面的互动,实现低碳创新系统的建设与跨越发展。
(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产业结构布局与完整性考察,区域低碳创新系统是结合本区域资源禀赋特征而形成的某些重点技术领域的低碳创新和低碳产业布局,这些技术领域和产业符合本区域资源、经济、能源、人才等发展要求,能形成本区域的竞争优势与核心竞争力,因此产业选择和技术领域突破有所侧重。从全国战略发展的角度进行分区域的技术、产业布局,促使各区域互补、联动,共同提升国家低碳创新能力和国际低碳竞争力,在产业结构的布局和选择方面要强调全面性、完整性和战略性。特别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国家国际地位、国防安全、外交等方面的基础科学、技术领域、产业分布,需要强调创新系统构建的完整性。构建区域低碳创新系统要服从国家低碳创新发展的战略需要进行选择。低碳创新系统构建要从整个国家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的全局战略出发,从国家整体利益和国际减排责任承担的高度出发,既要对有竞争力的产业和区域进行重点投入,也要对弱势产业和区域进行保护和扶持,从均衡性和完整性的角度进行投入与发展。从国家整体产业布局、产业竞争力提升等层面,规划各个区域低碳创新系统构建的功能分布、产业定位、结构优化,实现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产业优化升级功能,也促进国家创新系统的构建和整个国家层面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需求。
(三)实现低碳资源的优化配置。区域低碳创新系统是区域范围内的资源流动、配置与整合,与国家低碳创新系统比较而言,存在流动性的差异。国家或者跨区域范围的资源流动一般要受地理位置、交通条件、资源禀赋、行政区划等因素的制约,受地方保护主义、转移成本、空间距离的约束,资源流动性较差。而在本区域范围内的资源、信息、知识、技术等方面的流动比较频繁和便捷,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构建有利于本区域内的各种创新要素的集聚和资源的整合,有利于本区域范围内的低碳创新技术、知识、信息及其他资源的流动,有利于产业和资本要素的集聚,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这也是构建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重要原因所在。在严峻的能源供应和气候变化形势的挑战下,在国家与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建立与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是迫切的,而作为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低碳经济要求每个国家发挥政府主导的作用[7]。因此,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离不开国家层面的政府主导作用,需要国家在政策、财政、人才、技术、资源等方面加强整合与流动,促进低碳创新资源的有效流动和优化配置,进而形成区域低碳创新系统建立与运行的强大资源支撑和发展动力。
(四)增加基础研究的政策支持。基础研究即基础科学研究,是指认识自然现象、揭示自然规律,获取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的研究活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离不开加强低碳科技的基础研究,低碳科技基础研究是低碳技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促进低碳技术进步与产业化的重要动力源泉。低碳科技基础研究主要包括科学家对于低碳科技创新的自由探索和国家低碳发展战略任务的定向性基础研究;对低碳科技基础数据、资料和相关信息系统的采集、鉴定、分析、综合等科学研究基础性工作。国家在加强低碳科技基础研究方面承担主导性和战略性的地位和作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国际背景下,综合国力竞争更加依靠持续的科学创新,依靠基础研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快节能减排步伐、促进低碳创新发展,离不开国家对低碳科技基础研究的重视与投入。区域在低碳科技基础研究中作用突出,但相对国家而言,其创新地位和技术领域有所侧重和选择。区域低碳创新系统主要着重于低碳技术的应用研究方面,根据区域资源禀赋特征和产业方向,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支持一些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低碳科技基础研究项目和低碳科技基础学科的发展。国家应该根据区域差异和国家整体基础研究的需求,整合各层级科研院所力量,加强低碳科技基础研究的政策支持,实现区域之间的强强联合,引进再吸收和再创新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低碳科技基础研究与技术应用研究相结合,实现低碳创新系统的构建和低碳技术提升与低碳经济发展。
[1]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之路[M].气象出版社,2007:2.
[2]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太平洋学报,2005,(11):79-87.
[3]陆小成.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构建:基于技术预见的视角[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6):98.
[4]葛小芳、傅正华.低碳经济下的技术创新路径选择[J].价值工程,2011,(13):6-7.
[5]张宁、陆小成、杜静.基于节能减排的区域低碳创新系统协同激励模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3):29-32.
[6]王靖宇、史安娜.低碳技术扩散中政府管理的国际经验比较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1,(5):19-22.
[7]黄栋、胡晓岑.低碳经济背景下的政府管理创新路径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0,(4):1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