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师范性缺失及其改善策略
——基于内涵建设的视角

2013-08-15 00:49蒋丽华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教师职业师范院校

蒋丽华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226007)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师范性缺失及其改善策略
——基于内涵建设的视角

蒋丽华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226007)

从教师职业师范性内涵谈起,分析了导致目前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师范性缺失的主要原因,并从宏观上提出了提供系统化的校本培训,完善继续教育和学习的途径;个体发展与教学团队建设协调发展;加强师德教育,倡导“以师为本”的管理理念;正确处理科研和教学两者的关系;不能唯“双师型”唯“学历型”等改善策略。

高职教育;师范性;缺失;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数量的大幅增加,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也在急剧扩张。有些高职院校每年新进、初任教师就达七八十人之多。原本就底子薄弱的高职院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问题便日益凸现出来。虽然每年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都会组织对大中专院校新聘任的教师进行为期一个多月的岗前初任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法学等,但无论是从授课老师的教学感受还是初任教师的学习体会来看,这种纯理论的、单向的讲座式培训未能实现预期的效果.

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高职生是高考的“失败者”。勿庸讳言,这些年高职生的整体素质是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的,具体表现为学习的主动性较弱,学习习惯不好,自觉性和积极性不够,学习的氛围也不浓厚。因此高职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更需教师激发,更需要建设一支教学水平高的教师队伍。相对于普通本科院校而言,高职院校教师师范性的缺失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影响将更明显。[1]因此,如何彰显职业教育特色,适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求,增强教师师范性建设,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就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

二、教师职业的师范性的内涵

目前,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与其他一般职业不同的是,教师这个职业具有双专业的特性,即学术性(学科专业)和师范性(教育专业)并存。可见,“师范性”一词,是与“学术性”并举共生的,是指培养教师的一些特殊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教育见习与实习等,以及道德品质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技巧,如普通话、板书等;组织管理能力和特长培养等[2]。教师职业的师范性通常主要由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学科教学法等教师教学论类课程加以体现,是教师教学教育能力的体现;是把知识形态转为教育形态的体现。

师范性是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发展的基础,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是经过长期的教育与训练,并在具体的教育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的结果。具体来说,包括是否具备“如何教”的知识、技能以及能否实现“如何教”的能力,是否“愿意教”的思想意识以及是否“愿意更好地教”的职业道德。前者是教师工作的具体表现,而后者则是前者能否实现以及能否更有效实现的动力因素。[3]

高职教师是从事高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对教师而言,又有着特殊的要求。一般而言,高职院校教师应集学术性、师范性、技术性、实践性于一体,是既有系统的、较强的专业知识,又有较高的实践操作和指导技能;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技能训练的复合型教师。

三、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师范性缺失的原因剖析

(一)高职院校体制的变迁和教育观念的影响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也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一些学校由原来的中专校办学的基础上升格而来,教学的基础相对比较薄弱,跟不上高职教育的发展步伐。有些老师依然延续着中职教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缺乏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经验,特别是在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理论知识、工程实践技能等方面,都难以胜任高等职业教育教学需要。加上学校在对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职业生涯规划上缺乏应有的重视。有些学校认为,教师只要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扎实,自然就能教好课,甚至认为只要有过一段时间的教学经历,教学能力就会提升,无需专门的教学技能培训。

(二)师资队伍的来源复杂多样

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从企业或其他院校引进;二是本校教师进修;三是高校毕业生,这是教师的主要来源。[4]一般来说,在这些高职院校教师当中,从师范院校毕业的或者有师范教育背景的比例很少。大多数教师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学科知识的学习和训练。特别是新引进的高学历层次的硕士、博士,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正规或较长时间的教学技能和水平的培训,对高职教育的规律和内涵理解不够、对教育教学的技能方法知之甚少。还有大量充实到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的是来自生产、技术、服务一线的工厂、企业的技术骨干能手,他们更是没有接触过课堂教学,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普遍欠缺,对学校教学活动的适应需要较长的时间。如果是兼职的话,更难以保证将其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中。在当前普遍要求职业院校提高师资结构的学历层次和“双师型”教师比重的前提下,职教师资来源的多样化,使得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三)日益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压力

一些高职院校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或者迎接各种评估检查,用普通高校,甚至是研究型大学的科研标准来衡量和要求高职院校教师。特别在职称评定上,使得高职教师不得不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科研和学术上,而将教学这一根本任务搁置在一边。另一方面,大学教师的每周工作量,一般都在6-8节课之间,而高职院校教师的工作量普遍要高出普通大学1/3以上,达到10-12节,有的甚至达到20节以上。[5]许多高职院校教师数量增长的速度,远远跟不上学校规模扩张和学生增长的速度,生师比极不合理。教师超负荷工作带来的是教学质量的严重下降。面对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老师根本喘不过气来,只能疲于奔命。这些均导致高职教师根本无暇顾及自身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也没有时间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很好的反思和总结,更别谈自觉提高教育理论修养了。

(四)缺乏合理的教学指导与培训

如果说高职院校教师缺乏一定的师范性,是入职前或者入职初期客观上带来的不足,那么职后的相关培训和继续教育也没能很好地弥补这一点。如前文提到的初任教师岗前培训的效果就不够理想。虽然,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也在通过实施“青蓝工程”、组织师徒结对等,但往往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另外,一些高职院校的教研活动开展也不正常,虽然辟有专门的时间、地点组织开展教研活动,但由于缺乏指导、主题不明、形式过于单一,往往流于形式,实际操作过程中真正落实、起到实效的并不多。迫于日益繁重的教学任务压力,很多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基本得不到相应的指导,长期处于边教学边自我摸索的状态。这种盲目而低效的发展状态得不到扭转,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更谈不上开展反思性教学和行动研究,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自然难以得到有效改进和提升。

(五)教师本身对师范性的误解

在师范性这个概念的内涵中,不难发现,教育教学理论是其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在广大教师中间,普遍存在这样的认识误区:一是认为教育理论可有可无,进而对其科学性和实用性存在抵触和怀疑的心理,甚至持否定的观点。他们认为理论是空洞的,对教学实践用处不大,无需纠缠于理论思辨意义上的争论。二是把对“师范性”的理解简化为教学基本技能,如所谓的“三字(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一话(普通话)”等。因此,为了能在学校站住脚,提高自己的职业核心能力,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历进修、职称评定、企业实践和课题申报上。

(六)社会大环境的间接影响

当前的中国正处于深刻变革的社会转型期,随着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整个社会心理比较浮躁,表现在教育领域就是学生学习的气氛不够浓厚,教师教学责任心和师德也有滑坡的迹象。特别在高职院校,大多数学生学习基础比较差,不够扎实,学习能力也相对不强。面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种种不良言行,许多教师从一开始的不满、失望进而发展到视而不见,听之任之。缺少了课堂上师生间的良性互动,教学的兴趣当然难以激发,教学相长更是几乎不可能,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和荣誉感日渐淡薄。更有甚者,老师甚至得不到学生起码的尊重和信任,责任心和教学追求又从何谈起?另外,“为学生服务”的理念也开始出现了异化的趋向。有的学校把学生对老师的评价、评教作为对教师考核的一项重要参考依据,这迫使一些老师一定程度上存在一味迎合学生的心理,不敢对学生严格要求,更不敢得罪学生。

可见,导致高职院校教师师范性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普通高等教育的共性,又有高职院校的特性;既有制度层面的问题,又有观点理念的问题;既有学校管理设计上的不足,也有教师本身的误解误读。在上述种种外在和内在的压力下,高职院校教师不得不在夹缝中求生存,其身心健康水平已经不容乐观。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教育教学水平发挥得如何,师范性体现得怎样就要大打折扣了。

四、改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师范性缺失问题的策略与思考

当前,高职教育已经从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开始向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内涵式发展”方向转化。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这是彰显职业教育特色、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效果,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举措,也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要改善和解决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师范性缺失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供系统化的校本培训,完善继续教育和学习的途径

高职院校要建立和完善针对职前、职初和职后三个阶段的系统化、常态化、专业化的校本培训模式。[6]在职前、职初的校本培训顶层设计中,要从劳动、技术和职业教育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出发,把职业教育改革理念、职业资格研究、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开发和评价、相应的教学情境设计、课堂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引入教师培训中。在继续教育的职后培训环节,定期组织教学沙龙、专题讲座、研讨、观摩、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营造学习职业教育改革理念的氛围,引导教师熟悉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参与教材教法研究,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同时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本领,改善和创新教学行为,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与智慧,形成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反思。通过完善的学习培训机制,加强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与测评以及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外语能力等方面的学习,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以适应终身教育和国际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个体发展与教学团队建设协调发展

教师职业发展包括两部分,一方面是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另一方面是教师团队的专业成长。教师个体成长可以为团队建设提供有利基础,团队建设可以更好地促进教师个体成长。[7]高职院校教师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以学习者的角色进入教学过程,在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动手操作技能、创新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实践技能,使学习成为教师群体的一种生活方式。在教师个人成长、个体发展的同时,高职院校更强调教学团队建设。通过建立和完善团队合作机制,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共同开展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促进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和教学经验的交流。在交流碰撞中,加深教师间的了解与沟通,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不断强化理论素质和实践经验的积累,进而提高团队的整体教学水平。

(三)加强师德教育,倡导“以师为本”的管理理念

教之道,德为先。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些人才首先必需是“人”,具备一个公民起码的社会基本道德;其次,还需要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这些道德和素质的养成一方面在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在于授课教师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在高职学生成长、成人、成功的道路上,离不开教师的悉心指导和人文关怀。因此,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的经师,更是承担育人职责的人师。高职院校的教师理应成为师德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教师的教学活动具有文化性、不确定性、和无边界性,是不能完全用量化的方式进行考核的。在教师管理中,高职院校应始终秉持“以师为本”的管理理念,除了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指导外,还要给予他们营造一种宽松、自由、和谐的工作环境,帮助教师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教师的幸福感。同时,也要给予教师一定的个人发展空间,让教师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投入工作,这样才有时间、也有精力反思自己,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四)正确处理科研和教学两者的关系

科研是否必要,这在高职院校已经不是一个需要争辩的话题。但究竟应该在教师工作中占多大的比重,应该值得学校管理者思考。教师教学出色,并不能说明科研优秀;同样,科研优秀也不能保证教学一定出色。要积极引导高职院校的教师结合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学习研究,有效地促进教学和教师的自我发展,提高创新素质。与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对教学水平应该有着更高和更严格的要求。因为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所以更要求专业教师具有相应的实践技能的操作指导能力。因此,在强调高职院校教师的师范性时,要注意到高职院校的一些特性,而不能用普通本科院校的科研标准来要求他们。

(五)不能唯“双师型”、唯“学历型”

“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既是高职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是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和追求,不能陷入一种误区简单地以教师所获得的教师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双师”的条件。这无疑是一种简单的、贴标签式的思维,也违背了教育行政部门对“双师型”教师这一概念设立的初衷。不能为了追求比例而搞“一刀切”,对所有教师统一要求。比如对于公共基础课的教师,如果也是一味强调再多一个职业资格证书,就是所谓的双师,恐怕就不合适了。而更应该强调他们也要面向实践。实际上,教师对生产一线的了解,不可能是一张技能证书能够取代的。在提高新进教师能力和水平时,应注重实际的工作、操作能力,而不是单纯地看学历看学术背景。

【1】何杨勇.高职教师师范性缺失及其根源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6,(3):62-63.

【2】叶澜.一个真实的假问题——“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的辨析[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2)2:13.

【3】邹斌.高师“师范性”课程的症结与应答[J].课程.教材.教法,2003,(6):61-65.

【4】章靖.从“产学失谐”看高职院校师资紧缺现象[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8-11.

【5】李曙明,何杨勇.技术的“人文性”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05,(04):53-56.

【6】韩继红.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发展的内涵定位与路径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6):42-44.

【7】应金萍.从示范校师资建设方案看“同期互动”的高职教师成长途径[J].职业教育研究,2007,(11):63-64.

Absenceof Normal Characteristicsin Teachersof High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Its Improvement Strategies

JIANGLi-hua
(Nantong Textile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Nantong226007,Jiangsu)

The connotation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normal characteristics is firstly discussed,and then the main reasons leading to its absence are analyzed.Improvement strategies on the macro level are put forward as follows:providing the systematic college-based training,improving approaches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study;harmonizing the individual develop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aching team;intensifying education of teachers’ethics and advocating the management concept of“teacher-oriented”;correctly handl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aching;not assessingteachers only from“double-teacher type”or“academic teacher type”,etc.

high vocational education;normal characteristics;absence;strategies

G715

A

1671-5004(2013) 06-0114-03

2013-10-15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青年专项课题《“后示范”时期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研究——基于评估制度优化的视角》(项目编号:C-c/2011/01/7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蒋丽华(1979-),女,江苏如东人,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高职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教师职业师范院校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哈尔滨新区师范附属小学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素养的思考
幼儿园新任教师职业适应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