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提升策略探析

2013-08-15 00:49贾月张欢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吸引力政治思想

贾月,张欢

(1、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9;2、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28)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把受教育者(大学生)的注意力、兴趣、情感、思想观念等吸引到自己所传播的内容上来的力量,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1]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任务,除了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更需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但由于种种因素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时代弊端显现,对当代大学生的吸引力变弱,如:有调查显示经常浏览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学生只有15.3%,从未浏览的占到了27.2%,不知道有此类网站的占到了19.5%,[2]这除了红色网站自身宣传力度不够之外,主要问题是红色网站吸引力不足。理性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影响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优化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成为一项时代课题。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影响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受复杂因素影响的活动,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网络环境,包含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目标、内容、方法、载体等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归类,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社会不良风气的导向

自上世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经济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市场经济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我国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却在某种意义上诱发金钱拜物教,人们成功的标准也与金钱密切挂钩,并由此产生一些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背离的社会不良风气,如:商家为了一己之利,不惜牺牲社会效益赚取黑心钱,而在事情暴露之前,媒体与社会对成功人士的评价也只关注结果、却忽视光鲜背后的阴影,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当代大学生的拜金主义价值观;再如,官员金钱腐败、情色腐败现象不断涌现,这一方面表现了新一届领导集体“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反腐决心,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为什么当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排斥心理。

(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时代的不适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新媒体、自媒体对人们的影响日益深远,大学生思维敏捷、易于接受新事物,网络成为他们的第二生活空间。网络以其即时性、开放性、虚拟性、交互性、平等性等特征[3],在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平台、丰富的教育资源、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的同时,也带来的更大的挑战,如新媒体的发展使得大学生“权威意识衰落”。教师不再是信息的守门人,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获得他们希望得到的信息,有的学生在某一领域甚至懂得比教师还多。大学生无奈地认为教师很“OUT”,跟不上时代潮流,不理解他们的世界,甚至认为教师和学生存在无法逾越的代沟,他们不愿与教师交流思想,产生对思政教师的逃避态度,认为“只要老师不找我,我就不会去找老师”。

与新媒体迅速发展的现实情况相悖,多数高校教师依然采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教师秉承“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身份,把学生作为被动的客体,在教学中搞“一言堂”,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二,一味强调社会本位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对大学生个人利益需求一带而过,甚至置之不理。第三,多以讲述课本知识为主,有的教师甚至还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上使用“题海战术”以应付期末考试,期末考评也以德目认知在卷面的反馈中来体现。第四,采取“一刀切”,“满堂灌”,“我打你通”的道德灌输方法,把学生当做德目的储存袋。第五,多数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已经认识到新媒体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在新媒体的使用中出现以PPT 代替黑板,代替教案的做法,以致出现有些教师忘记带PPT 就无法讲课的尴尬现象。

这些沿袭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做法有其可取之处,但其与时代、与当代大学生的需要有相悖之处。当然,我们并非提倡一味迎合大学生的口味,在这里,我们重点强调的是用更引人入胜的方式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使其深入到大学生的灵魂深处,进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素质不高的消解

社会转型对教师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不可否认,新时期有些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师德出现了一些问题。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总和。[4]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在学生心里种下种子,这颗种子或善或恶。现在有些教师守不住清贫、坐不住冷板凳,出现了经济问题、学术腐败问题,更有甚者出现生活腐化问题。学生的“一碗水”来自教师的“一眼泉”,师德出现问题,必将在很大程度上消解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

此外,在新媒体时代,教师与学生都有提高媒介素养的问题,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时所体现的行为素质与修养,如对大量信息的解读和判断以及运用媒介信息服务于生产和生活的能力。[5]与大学生相比,教师在新媒体的运用中显得更加理性,他们的媒介素养培养重点应该放在多媒体技术的提高上,强化教师利用新媒体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提升策略

(一)净化社会风气,提高政治认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政治主导集团组织开展的,对所属成员进行政治价值输出和政治行为导向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整合社会政治意识、规范社会政治行为的政治活动。”[6]政治认同出现危机,会从根本上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有调查显示,部分大学生毫不忌讳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者看做“洗脑者”,表现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轻视、不信任、应付与排斥,这在很大程地上显示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吸引力。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7],人的社会属性反映了社会环境对人的巨大影响。自社会转型以来,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场经济的推进,使得单一的金钱成功观更加具有市场,媒体舆论倾向金钱崇拜,高校收费制度改革以来,金钱的地位显得较以往更加重要,一些教师出现了经济问题、学术腐败问题。政治领域中的腐败问题、钱权色交易不断浮出水面,使当代大学生既渴望民主与公平,又对现实的残酷感到无奈。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不断推进,各种价值观念、文化冲突不断升级,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极大地受到西方思想影响,呈现出批判性、多元化、开放化的特征,他们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总将中国与西方相比,表现出对现代社会生活的不满。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需要培养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培育良好的社会风气。第一,要抓住机遇升华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刊发通俗读物,如《六个为什么》、社会热点面对面系列丛书等,从理论上论述社会制度的合法性。此外,还要结合重大的世界盛会和技术进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政治冲突的解读中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在国内的各种灾难中激发大学生众志成城的人文情怀。第二,要通过各种形式转变社会不良风气。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舌尖上的腐败”、“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反腐决心,给那些躺在腐败温床上的官员当头一棒,也更增强了大学生对党中央的拥护。媒体通过一系列活动提倡社会文明风气,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关于文明的主题报道就纠正了人们在交通、外出旅游中出现的不文明行为,《谭谈交通》以其幽默诙谐的方式报道了道路违法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以很大的警示。第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两课”中植入中国古典文化、人文地理、宪政法制等知识,并结合对社会热点的关注与批判,提高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在政治实践上,引导大学生理性的政治行为,疏通其参加政治活动的渠道,培养其政治素养和政治参与能力;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提倡优良作风,如:结合“复旦大学投毒案”,培养学生的与人交往能力、化解人际危机能力,让大学生体悟同学间的相处之道,体悟对生命、对社会、对大自然的责任与敬畏。

(二)探索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目标、内容、方法、载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促进后喻文化来临,出现文化反哺,消解“教师权威意识”。新时期的大学生出现一些新的特点。第一,主体意识强烈,渴望公平与民主,但面对现实又表现出无奈感。社会转型使得人们从单位人转变为有独立思想的自由人,当代大学生接受过高等教育,他们的主体意识强烈,渴望通过个人努力,在公平、民主的环境中改变自身命运。社会中的“拼爹”现象、“空降兵”现象使他们面对现实深感无奈。大学生纷纷乐于将“屌丝”一词摘引到自己身上,表现出他们面对现实的无奈感,他们渴望“逆袭”,却又看不到社会的正义面,与“愤青”不同,他们更愿意选择沉默。第二,渴望被理解,但又心理锁闭性较强。大学生经历了十几年寒窗苦读才有机会进入大学生活,他们高喊“理解万岁”,表达了他们渴望被父母、老师、辅导员理解,但又对现实深表遗憾,认为在他们之间存在一条深深的代沟。有了问题,他们更愿意跟同辈群体交流,或者选择网上发泄,甚至藏在内心,以致学生出了事情,很多家长、教师还蒙在鼓里。第三,关心社会热点,但又易人云亦云。他们关注“中日钓鱼岛冲突”、关注“表叔”、“房姐”、关注“新国五条”、关注“复旦大学投毒案”、关注“两会热点”,但他们又容易人云亦云,如面对中日钓鱼岛冲突,他们更多倾向选择武力解决领土争端,表现出极大的不理智。

面对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我们在继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需要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探索。第一,树立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论,构建师生意义共建的课堂教学模式。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他们渴望发声,但在传统“一言堂”教学关系中处于被动地位,不得不选择失语,“无语”成为他们常用的口头禅。他们渴望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平等对话,新媒体的发展也使得他们有机会与教师在社会问题上进行对话。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必须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促进师生和谐互动,探索师生意义共建的课堂教学模式。“师生意义共建”的课堂教学模式打破了教师的单极表演模式,走向师生共同表演,老师与学生都是课堂的主角,他们有平等的机会阐述文本,表达观点。这种阐述与表达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一种平等对话和视阈的交换与融合,教师的意义在这样的课堂中增加了学生的意义,学生的意义在课堂中增加了教师的意义,最终使得教师与学生的意义发生化学反应,而非简单的物理反应。这种意义共建是在师生双方共同的参与过程中形成的,每一方都是表演者、体验者。

第二,树立为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将社会本位与个人需求相结合。行为科学告诉我们,需要是人自身感到的某种缺乏状态,是人产生动机、乃至行为的源泉。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认为,需要是行为的源泉,人有多方面的需要,人的需要是可以发展的,人的精神需要具有绝对性。[8]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从社会价值层面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受教育者的个人利益诉求,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下降。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性功能表现为个人生存功能、个体发展功能及个体享用功能,但这些功能的发挥却不如人意。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关注受教育者的现实需求,如:据教育部统计,2013 年有699 万高校毕业生,比2012 年多出19 万,截止三月份,京沪毕业生的签约率不到三成,文史哲明显遇冷,有专家指出,2013 年将成为史上最难毕业季,当青春遇到现实,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吸引力又何从谈起呢?

第三,更新教育内容,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多注重对课本的讲授,学生形成了一种对老师和书本的依赖性,对知识的记忆性,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不高,这样的教育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毫无益处。当前大学生通过新媒体参与国家大事、社会热点问题讨论的积极性很高,但是立场观点较片面,容易人云亦云,不能客观分析。大学生总是对新鲜的事物更感兴趣,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将社会热点问题讨论与理论学习相结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

第四,创新教育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得当,才会事半功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多采取“满堂灌”、“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运作方式,忽视学生的需求,课堂形式呆板,不少学生抱着“不挂科”的功利心态来学习这门课。创新教育方法,首先,要构建平等对话的交流机制。针对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渴望民主与公平的特点,我们有必要将课堂从“一言堂”转向“对话平台”,通过课堂对话、课下交流、新媒体沟通多方面疏通师生交流渠道。其次,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者课堂授课的艺术性。有调查显示,在学生评教中,教师的人格魅力、社会阅历都对评分有重要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案能够熟练驾驭,且突出重点难点,又不失时效性,又能运用通俗易懂、简明准确、生动风趣的语言来表达。

第五,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探索网上网下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学校管理等。与传统媒体相比,博客、微博、微信、BBS、手机网络、QQ 等以其虚拟性、交互性、即时性对大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很多思想政治工作者开始转入新媒体思政的建设中来,探索了红色网站、校园BBS、QQ、微博、飞信等一些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但多流于形式。以红色网站来看,有调查显示,经常浏览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只有15.3%的学生,从未浏览的占到了27.2%,不知道有此类网站的占到了19.5%,[9]红色网站的吸引力可见一斑。加强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任重而道远,需要在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可观性、功能的实用性、互动的即时性、技术的高端性等方面下大功夫,当然,这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养密不可分。

(三)建立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有关学生评教的调查研究显示,教师的性别、年龄、职称、利益、教学态度、学历背景、科研成果等都对学生评分有重大影响,这些方面为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者素质提供了一些思路。

第一,要加强师德建设,防止“教育去道德化”现象。如前所述,社会转型背景下,部分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守不住底线,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学术腐败、生活腐化、经济腐败等问题,部分德育教师身上体现出的这种与其身份不相符的行为,必将使得受教育者对其产生厌恶、排斥、甚至是模仿,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无从谈起,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加强师德建设,除了加强教师自身的素质修养,构建内在保障机制外,还需要从领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等方面建设外在监督机制,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第二,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提升教师媒介素养。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流动性较大,要通过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完善思想政治教师的聘任制度,帮助他们解决教师职务问题,帮助解决思政教师实际问题以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其次,全方位培养思政教师素质,主要有:专业素质,即既懂得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知识,又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又熟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能力素质,即具备组织协调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职业素质,即之前所讲的师德,努力打破外界对思政教师的偏见。最后,有必要指出的是培养思政教师的媒介素养。如前所述,新媒体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思政要运用新媒体载体,必须培养教师的媒介素养,提升他们的新媒体技术、对网络舆情和社会热点问题的把控能力。

第三,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个性的教育力量就在于和取决于他身上把教师和教育者有机结合的程度如何。如果我们说,学校用知识进行教育,那么,知识的教育力量首先就在于教师的个性。”[10]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个人的人格魅力对受教育者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坏的品格会使受教育者产生厌恶、排斥、不信任感,好的品格则是受教育者主动接受教育的润滑剂。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教育良好的品格、平易近人的教态、多彩的语言艺术、丰富的社会阅历、深厚的学术功底都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1]彭建国,李彤.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问题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思想教育研究,2011,(3):107-110.

[2]蒲伟,许佳辉.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2008,(6):39-42.

[3]张迪.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4):91-92.

[4]黄建军.以师德建设为切入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0):74-75.

[5]邢勇.微博的自媒体特征及社会责任建构[J].中国出版,2012,(4):30-33.

[6]李若衡.政治认同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教育评论,2013,(1):84-86.

[7]谭培文,陈新夏,吕世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40-41.

[8]林春逸.关注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9):19-21.

[9]浦伟,许佳辉.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8,(6):39-42.

[10]苏霍姆林斯基,周果等译.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天津出版社,1981:159.

猜你喜欢
吸引力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吸引力1
吸引力2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