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政治冲突下陈布雷研究述评

2013-08-15 00:45鞠北平
潍坊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传记蒋介石资料

鞠北平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 合肥 230022)

陈布雷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比较特殊而又复杂的人物。在国共双方政治对峙的条件下,人们对陈布雷的认识具有非常浓厚的政治化色彩:国民党方面视之为“当代完人”,忠臣的典型;而共产党方面把他看作是反动分子,蒋介石的奴仆,自绝于人民。政治环境干扰了人们对陈布雷的认识与研究,在1978年以前无论大陆还是台湾,对于陈布雷的认识都有着简单化的倾向,学术研究则极为薄弱。1978年后,两岸关系缓和,陈布雷的研究开始突破禁区,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悼念与回忆:陈布雷文献资料的整理与出版

陈布雷去世后,南京国民政府进行了隆重的悼念活动,于是便出现了一些悼念性文章。国民党败退台湾后,陈布雷许多亲属、同事或友人去了台湾。为了纪念陈布雷,陈布雷生前好友张道藩、张其昀等于1962年设置布雷新闻奖学金。1965年,中国文化学院也设慈湖堂及新闻资料室,以纪念陈布雷。在这种形势的推动下,台湾又出现了大量有关陈布雷的回忆性文章。[1]所有这些文章保存了有关陈布雷生平事迹的大量资料,后来汇集成册,于1979年由天一出版社冠名以《陈布雷传记资料》出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布雷在政治上被定为“反动人物”,因而对陈布雷的认识有着简单化倾向,并未对其进行深入认识和学术研究。这个时期只有一些回忆性文章中提到陈布雷,例如在《张治中回忆录》[2]中曾有一段对陈布雷的专门叙述。

1978年以后,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海峡两岸对于陈布雷关注度增加。台湾这一时期对于陈布雷资料搜集与整理成就较大,1984年,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出版了《陈布雷先生文集》[3]。文集共有四编,由政论、讲演、函牍和杂著组成。该书搜集了陈布雷的许多文章,各个时期都有。内容丰富,考订详细,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这是对于陈布雷资料的第一次大规模整理,为以后的陈布雷认识与研究奠定了基础,迄今为止,这本书仍然是研究陈布雷生平事迹及思想的重要资料之一。

在大陆,改革开放以后,回忆陈布雷的文章便多了起来,如杨玉清的《我所知道的陈布雷》[4]、翁泽永的《我的舅父陈布雷》[5]、胡宏猷的《当代完人陈布雷之死》[6]、张任天的《陈布雷弃世前后》[7]等。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写了《从名记者到幕僚长——陈布雷》史料专辑。该书以大陆的回忆文章为主,也有几位是台湾人士的回忆,“汇集了陈布雷在海峡两岸的亲属、友好、同学和僚属所提供的第一手资料,以供史学工作者和广大读者研究或了解陈布雷生平以及有关历史作为参考”。[8]这是大陆方面对于陈布雷的资料第一次汇辑,因而在陈布雷资料的搜集整理方面具有标志意义。罗炯光、向全英在编著的《蒋介石首席秘书陈布雷》[9]一书中,选取了陈布雷的一些前期和后期作品,这是大陆比较早的对陈布雷本人作品的关注,因而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开拓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在海峡两岸出版的有关陈布雷资料有一种共同点,那就是对于《陈布雷回忆录》的出版都非常关注,出现了几种版本的《陈布雷回忆录》,这本书由于是陈布雷自传性年谱,所以是研究陈布雷生平的重要资料。

陈布雷文献资料的搜集、挖掘和整理,为陈布雷传记的写作和陈布雷的研究提供了资料基础,人们对陈布雷这个历史人物认识开始加深。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国共双方意识形态的冲突,双方对于陈布雷文献资料搜集整理立场却大相径庭,国民党方面把陈布雷定位为“当代完人”;而大陆方面则将陈布雷定位为“可悲文人”[8](P110)。两种不同评价反映了国共两党的话语冲突。

二、“颂蒋”与“贬蒋”:陈布雷传记的不同立场

陈布雷自杀后,南京国民政府国史馆给陈布雷立传,发表于《国史馆馆刊》[10],用精炼的语言对陈布雷一生进行了概述。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在台湾又出现了几本有关陈布雷传记或传略。徐咏平所著《陈布雷先生传》是第一部全面介绍陈布雷的传记,这本书1973年出版,四年后又影印再版。该书对陈布雷家庭、求学经历、记者生涯、从政道路、人际交往和自杀进行了介绍。[11]这本传记主要参考运用了《陈布雷回忆录》与台湾方面有关陈布雷的口述资料,内容较为全面与丰富。

1985年,台湾方面出版了《中华民国名人传》,其中宋晞的《陈布雷传略》,分九个阶段介绍了陈布雷的一生[12]。宋晞是陈布雷六弟陈训悆的女婿[8](P81),对于陈家的事情较为了解,所以该传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在此基础上,1987年台湾近代中国出版社出版了陈约文的《澹泊宁静——陈布雷传》,对于陈布雷后期活动资料进一步补充。

这些陈布雷的传记或传略都是在国民党统治下成稿的,写作的目的是为先贤立传。执笔者又与陈布雷有着密切关系,宋晞、陈约文是陈布雷的亲属,即使较远一点的徐咏平,也是应陈布雷的秘书蒋君章之约撰写的陈布雷传记。所以这些传记对陈布雷无疑是歌功颂德,但这几本传记开陈布雷传记的先河,对于大陆方面的陈布雷传记写作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13]

在大陆,1978年以后出现了几本不同版本的陈布雷传记。1987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了王泰栋的著作《蒋介石的国策顾问——陈布雷外史》[13]。该书以陈布雷与蒋介石的关系为主轴,勾勒了这位从政文人的风雨人生。作者以《陈布雷回忆录》作为主要资料,运用大陆的许多文史资料,搜集有关陈布雷的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还采访了陈布雷在大陆亲友,得到一些有价值的口述资料,因而这本传记有一定的真实性。当然,这本书带有明显的政治化的痕迹,将陈布雷定位为走错了道路的传统文人,赞扬陈布雷思想品德同时,贬斥蒋介石的意图则非常明显。

1994年,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了罗炯光等编著的《蒋介石首席秘书陈布雷》。该书由传记、前期作品选、后期作品选、名人评陈布雷与陈布雷年谱简编等五部分构成。内容较为全面,号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融传略与文选、自画与他评于一体的第一本陈布雷专集”。[9]

王泰栋的《陈布雷传》是在《蒋介石的国策顾问——陈布雷外史》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充而成的。增加了陈布雷的一些亲属、故旧的回忆等珍贵史料。并试图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探讨陈布雷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199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杨者圣所著《国民党“军机大臣”陈布雷》。本书是在查阅中国历史第二档案馆中的陈布雷的档案资料,其中包括陈布雷本人的日记基础上写成的。并且,还从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视角来分析陈布雷的一生。对陈布雷做出了“盖棺而未论定”[14](P560)的新评价。

王泰栋编著《陈布雷大传》利用了陈布雷日记(未刊稿)对其原来的《陈布雷传》又作了进一步扩充[15],因而内容更为丰富,陈布雷的人物形象比原来更加生动、丰满。但是这本书还是和原来一样注重史实的描述,文学性较浓。

上述陈布雷传记中有一个共同的关注焦点,那就是蒋介石与陈布雷之间的关系,国民党方面的传记极力赞扬这种关系,颂蒋夸陈;而大陆方面的传记对蒋介石进行了揭露批判,对陈布雷除了批评其政治立场外,却大加赞扬其品德,即赞陈贬蒋。陈布雷在传记中实际上充当了褒贬蒋介石的中介。

三、政治与学术的纠结:陈布雷研究的两面性

国共政治冲突影响到人们对陈布雷的认识,更影响到对陈布雷的学术研究,所以在对陈布雷的认识和研究中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国共两党意识形态上的冲突。当然也存在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政治与学术纠结在一起,致使陈布雷研究呈现出了两面性:政治性和学术性。

(一)陈布雷之死

这是研究最多、争论最热的一个话题,无论是亲朋好友回忆、本人传记,还是研究论文都对此给予了充分关注,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解释。国民党官方一致宣传陈布雷是“感激轻生”[11];而在共产党方面则认为是“绝望自杀”[16]。除了两种对立观点外,也有一些不同声音。陈布雷的妻子王允默在《陈布雷回忆录》的前言中提出陈布雷自杀是“以一死激励大众”[17],这种看法由于符合国民党意识形态的需要,因而在台湾颇有市场。据陈布雷的贴身副官陶永标披露,陈布雷曾经劝告蒋介石罢兵同共产党举行谈判,蒋介石对此表示不满。陈布雷感到彻底失望,百念俱灰,于是以身殉职,以示自己之忠蒋。[8](P162)陶永标的意思是说陈布雷对蒋介石进行“尸谏”,孟丹青也是这种观点。杨者圣认为陈布雷是由于几种原因而自杀的,但本质上是“死于一种历史文化”[14](P564)。王晓华用变态心理学对其自杀进行分析,认为陈布雷自杀是由于身体不好,长期失眠导致精神抑郁,心理发生变态的结果[18],王泰栋等人也持这种观点。而许纪霖则认为从政之后,陈布雷自己的政治理想“道”与政治形势“势”处于激烈冲突之中,随着国民党的大势已去,最终走上了自杀的道路。大多数人认为陈布雷自杀是由于多种因素造成,沈建亿认为,陈布雷是在身心健康衰弱情况下,用自杀来“以死谏蒋”、“以死殉国”与“以死谏诸子”。[19]

(二)陈布雷与蒋介石的关系

作为蒋介石的“文胆”,陈布雷与蒋介石关系密切。台湾方面的《陈布雷先生传》、《陈布雷传略》与《淡泊宁静——陈布雷传》,都极力宣扬蒋介石与陈布雷之间的融洽关系,蒋介石知人善任,陈布雷忠心耿耿。而大陆方面的传记,王泰栋的《蒋介石的国策顾问——陈布雷外史》和《陈布雷传》、向全英与罗炯光编著的《蒋介石的首席秘书陈布雷》与杨者圣著的《国民党“军机大臣”陈布雷》,都极力刻画蒋介石与陈布雷之间君臣关系,着重突出二人在后期的分歧。而杨跃进所著的《蒋介石的幕僚》与《蒋介石幕僚思想的研究》则更进一步指斥二者之间为主奴关系。2006年出版的《陈布雷大传》对于蒋介石与陈布雷之间关系的隔阂采取了回避态度。实际上蒋介石与陈布雷之间的关系远非如此简单,例如沈建亿就对抗战前期蒋介石与陈布雷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认真考察,认为这一时期二人之间的关系是相当融洽的[19]。

(三)陈布雷的社会关系与道德为人

这个问题在台湾方面出版的陈布雷传记中有所涉及,但介绍不够全面与深入。在大陆方面,王泰栋的《陈布雷传》及《陈布雷大传》对于陈布雷人际关系介绍的非常全面,但是由于这两本传记都具有浓厚的文学性,资料没有注明来源,使人们难于判断其真实性。陈布雷的反共态度坚决,然而其家庭却出现了很多共产党员,台湾方面对此讳莫如深,而大陆方面则津津乐道。无论王泰栋的三本传记,还是杨者圣的《国民党“军机大臣”陈布雷》都对这问题给与了充分关注。所有传记中,对陈布雷的清廉、为人谦和都进行了描述与肯定。

国共两党对峙的环境下,双方对于近代人物认知存在两面性比较普遍,不只是对陈布雷认识和研究如此。其实,陈布雷并非站在国共冲突最前沿的政治人物,然而却未能免于如此激烈的争议,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两党思想意识形态方面对峙的激烈程度。政治立场固然能给人们提供对历史人物认识的理论和视角,但也同样能给学术研究带来一些麻烦。

四、复杂与单一的矛盾:对陈布雷认识的检讨

当前,政治形势发生了变化,国共两党开始了积极沟通、对话与交流,学术环境空前宽松,为近代人物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史学界对于一些人物的认识和研究走向深入,对于陈布雷的认识和研究也是如此,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对于陈布雷这位经历丰富、政治角色复杂的近代人物来说,出现的传记与研究论文却存在着不同程度人物形象单一的问题。

(一)对于陈布雷的有关文献资料搜集和整理做得不够

陈布雷文献资料整理中,比较突出的成果是《陈布雷回忆录》的出版。到目前为止,已经出现了数个版本,大陆、香港、台湾都出版过。有影印本,有排印本,有简体本。

对于陈布雷文集的全面整理,台湾方面着手最早,出版了《陈布雷先生文集》。后来,大陆出现了罗炯光、向全英编著的《蒋介石首席秘书陈布雷》,其中部分内容选辑陈布雷作品的部分内容。东方出版社编辑出版了《陈布雷集》,收录了陈布雷各时期大量文章。中国历史第二档案馆整理发表了部分《畏垒室日记》[20]。

需要指出的是,陈布雷作品很多,上述文献资料所包含的内容只是其中一部分,并且还有一些重复的内容。陈布雷在报刊上发表的大量文章至今没有被整理,还有其档案、函稿等至今没有解密。

(二)对陈布雷专门研究成果很少

海峡两岸有关陈布雷的著作虽有好几种,但是大多数是文学性传记作品。徐咏平的《陈布雷先生传》、宋晞的《陈布雷传略》与陈约文的《澹泊宁静——陈布雷传》所用资料较为丰富,但是其目的是为先贤立传,史料的选择大成问题。

在大陆,王泰栋首先写成《蒋介石的国策顾问——陈布雷外史》,后来进行了修改补充形成《陈布雷传》,最后又发展成为《陈布雷大传》。在写作过程中,运用了1949年以前的报纸上刊登的陈布雷文章,采访了许多当事人,对陈布雷的《畏垒室日记》也加以运用,所以对陈布雷的事迹叙述较为详细。但是,这还不是专门的学术研究。所以,他的书更像历史文学作品。

罗炯光等编著《蒋介石首席秘书陈布雷》对陈布雷的一生的经历进行了详细地描述,并且选取了陈布雷的一些作品作为参考,里面还附有“陈布雷年谱简编”,因而有一定的学术意义,但该书侧重于陈布雷个人经历的描述,没有在专门研究方面深入。杨者圣著《国民党“军机大臣”陈布雷》从文化视角来分析陈布雷的一生的经历,具有一定的新意,并且采用资料也较为原始与丰富,但是该书毕竟是一本描述性的传记作品,对于专题研究方面不深入,其中还包括许多猜测的成分。例如,对于侍从室的撤销认为是蒋介石对陈布雷的权术运用存在着偏颇。严如平在《民国人物传稿》第八卷中的《陈布雷》比较符合历史学规范。但是,由于这是一本传略,内容比较简略。

(三)许多有关陈布雷的文章大多数是介绍性文字,研究视角狭窄,并且不够深入

很多论文只是描述一些表面现象,并且大多数集中在陈布雷的自杀问题上。有的学者开拓了新的视角来观察陈布雷,如许纪霖的《从陈布雷之死看“道”与“势”的冲突》,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中的知识分子视角来看待陈布雷之死,为观察陈布雷的一生提供了一个崭新视角,但是目前没有人在这问题上继续深入下去。并且这篇文章所运用的资料不够充分,也忽视了陈布雷的个人性格因素。

对于陈布雷从政原因,大多数人从蒋介石对陈布雷的笼络,以及陈布雷想靠蒋介石来完成自己的报国之梦来解释。但是,很少有人注意蒋介石与陈布雷思想的共同点。对于陈布雷人际关系的研究,目前做得也不够,王泰栋《陈布雷大传》中涉及到了这问题,但是资料大多来自陈布雷亲朋好友回忆录,对于陈布雷的函稿运用不够。即使研究较多的陈布雷之死,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认为是传统思想熏陶的结果,有人认为是身体不好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患了忧郁症,有人从性格出发进行分析,有的从综合因素出发进行分析。这些都有道理,但是不对陈布雷的文献资料进行大量占有,结论往往会流于空泛。

(四)对于陈布雷前期活动,几乎没有什么研究成果

例如,台湾方面沈建亿硕士论文《蒋介石的幕僚长:陈布雷与民国政治(1927——1928)》对于陈布雷从政活动进行了研究,但是这篇论文对于陈布雷从政之前的研究几乎没有涉及,所以陈布雷在从政之前的研究就不够深入。这篇关于陈布雷的硕士论文,所运用的是经过陈布雷亲属修改的《陈布雷从政日记样稿》,其中删去了一些对蒋介石等人的负面性评价[19],因而史料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这不可避免要影响到论文内容。

五、仍需努力:陈布雷研究的前瞻

历史研究是一个不断认识的过程,新的时代主题、新的理论出现、新的材料发掘和新的问题提出,既给历史研究带来了无穷活力,也对史学工作者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社会是由人构成的,对于历史人物研究永远具有其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更何况近代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惊心动魄的事件,丰富多彩的文化,大起大落的经济,悲欢交加的生活,构成了一幕幕历史活剧,充满着无穷的探寻魅力。对陈布雷等近代历史人物研究的意义也在于此。但是,应当看到当前对于陈布雷研究并没有做到根本上的突破,还需进一步努力。为此,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做工作。

(一)加大资料搜集力度

陈布雷研究的薄弱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从客观方面说,主要是资料受限。到目前为止,有关陈布雷的档案仍然没有解密,尤其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侍从室档案至今没有开放。陈布雷的日记、函稿现在存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此外,陈布雷也有许多资料散存于报刊,例如《天铎报》、《商报》、《时事新报》和《国闻周报》等都发表过陈布雷大量的文章,这些都是研究陈布雷的宝贵资料,迫切需要进一步搜集整理。

(二)不断开拓研究视野

笔者以为,可以从新闻史、中华民国政治史和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等视角对陈布雷进行研究。在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上也要进行必要的创新,充分运用历史学方法,并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从社会史等方面对陈布雷这位中国传统型的知识分子进行深入剖析,注意宏观和微观的结合,主要进行个案研究,必要时进行比较研究。

总之,只要我们认真搜集陈布雷的相关资料,密切关注学术动态,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陈布雷研究就会不断推向深入,一个真实、丰满的陈布雷形象一定会展现在人们面前。

[1]蒋君章.布雷先生新闻奖学金之发起、筹募及运用[A].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陈布雷传记资料[C].台湾:天一出版社,1979:153—154.

[2]张治中.张治中回忆录[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308—312.

[3]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陈布雷先生文集[M].1984.

[4]杨玉清.我所知道的陈布雷[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第81辑[C].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163—173.

[5]翁泽永.我的舅父陈布雷[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中华文史资料文库第9辑[C].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1619—1633.

[6]胡宏猷.当代完人陈布雷之死[A].江苏省文史资料编辑部.江苏文史资料第24辑.国民党的文官制度与文官考试[C].1988:204—215.

[7]]张任天.陈布雷弃世前后[A].萧乾.新笔记大观[C].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120—121.

[8]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从名记者到幕僚长—陈布雷[C].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9]罗炯光,向全英.蒋介石首席秘书陈布雷[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

[10]沙文若.陈布雷传[A].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陈布雷传记资料[C].台湾:天一出版社,1979:1—3.

[11]徐咏平.陈布雷先生传[M].台湾:正中书局,1977.

[12]宋晞.陈布雷[A].秦孝仪.中华民国名人传第四册[C].台湾:近代中国出版社,1985:320—343.

[13]王泰栋.蒋介石的国策顾问——陈布雷外史[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

[14]杨者圣.国民党“军机大臣”陈布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560.

[15]王泰栋.陈布雷大传[M].团结出版社,2006.

[16]新华社.国民党“油尽灯枯”,蒋介石忠实走狗陈布雷自杀[N].人民日报,1948—11—29(2).

[17]陈布雷.陈布雷回忆录?前记[M].台湾: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67:3.

[18]王晓华.“文胆”陈布雷之死[J].炎黄春秋,1994,(5):80—84.

[19]沈建亿.蒋介石的幕僚长:陈布雷与民国政治(1927—1928)[M].台湾私立东海大学历史学系硕士班.

[20]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陈布雷日记选1936年1—2月[J].民国档案,1988,(1):16—34.

猜你喜欢
传记蒋介石资料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传记必须回归史学
传记书坊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
资料哪去了/等
蒋介石为八路军改名的真实目的何在?
叶剑英与蒋介石分道扬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