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祎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一个特别重要的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输送高素质、高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其重要地位无可置疑,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大量人才的同时,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超过15%,实现高等教育平民化。在我国的高职教育规模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人才培养模式始终是一个热点、焦点问题,它关系到高职教育要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这一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要求高职教育既注重基础性理论知识的传授,又要更侧重知识的实践和应用,强化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进而让高职院校与社会上广大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就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的重要课题。目前,“2+1”人才培养模式逐步被众多高职院校认可,并开始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探索。
“2+1”人才培养模式实质上是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受到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启发,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际,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的高职办学模式。在三年制高职教育中,企业和学校紧密合作,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前两年,学生在学校完成公共基础课与专业理论课的学习以及专业技能的操作实训,第三年,进入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继续完成学业,实行理论知识、在实际中学习的过程。其目的是按照专业能力、职业能力、社会能力与企业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并且通过最后一年在企业的学习和生活,充分利用企业设备条件、丰富的技术资源、真实的职业岗位,完成的学校走向社会的第一步锻炼,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塑造“职业人”,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为学生就业奠定良好基础。
“2+1”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能力与素质结构到教学设施设备、教学过程、考核评价等诸因素都不同于传统的高职教育模式,它不仅仅是缩短在校的理论学习时间,加大在企业的顶岗实习时间,更是完全打破了以往的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结构,以工学结合为指导思想,按照“项目化、模块化”设计思路开发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专业课程。在必需、够用的基础上,简化理论重视实践,将行业、企业的需求,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行业标准等内容渗透到教学中去。通过仿真实验室,再现工作真实过程,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会到工作现场的环境和氛围,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真正做到“学中做,做中学”,实行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2]。
最后一年的实践学习,以前两年所学专业知识为支撑,严格按照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在企业一线技术骨干、能工巧匠等兼职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工作流程,有条不紊的进行实践教学实习。同时,通过完善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及合理有效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确保学生实践学习质量[2]。
会展业作为现代化服务业的门类之一,能带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物流业、建筑业、商业、广告、旅游、金融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据专家测算,会展业的关联效应为1:10,即展馆收入如果是1,则相关的社会收入则为10,会展经济已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3]。
随着会展经济的蓬勃发展,会展专业人才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在我国会展经济较为发达的上海,现有会展运营管理、广告和物流等人才仅能满足1/3的市场需要,广州、深圳会展人才缺口则达50%以上,内地的许多地方会展人才更是寥如星辰。据统计,目前我国会展从业人员虽有100多万,真正具备会展管理与运营能力的专业人才还不足200人。数据呈现,我国会展专业人才的岗位空缺比高达10:1。而且,我国会展从人员总体素质不高,大多数从业者都是“半路出家”,没有接受过会展专业培训和正规的专业教育,观念落后,缺乏会展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因此,培育一大批熟悉会展业务、富有管理经验、有较高职业道德素养的专业人才队伍,是加快会展业发展的根本举措。因而我国会展专业人才严重缺乏的现状阻碍了市场的发展,尽快培养优质的专业人才已迫在眉睫。据资料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有130多所高校开设了会展专业,其中有90多所是高职院校[4],成为会展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虽然会展行业人才奇缺,但近年来,会展专业毕业生却很难在会展企业就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究其原因,高职院校会展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会展业发展需要,探索行之有效的会展管理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会展管理专业共同面对的课题。
1.有利于会展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
会展管理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核心在于企业同学校一起,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学校进行专业建设的过程中,会展企业始终根据会展业的发展动态,给学校提供行业发展信息,使专业建设紧紧围绕行业发展方向,做到既实用性又保持先进性。教学计划的制定与修改,结合合作企业的人才需求和行业人才需求状况,保持动态调整,使得教学紧紧围绕人才需求进行。让学生学到先进的、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学校聘请会展企业的业务主管、部门经理、技术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专业建设、教学改革、课程改革进行有效的指导。全国许多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及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中校企共同研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标准、开发工学结合教材,在教学建设中显现突出的成效。
2.有利于高职院校创新办学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教育资源日益紧张,学校必须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弥补教育资源不足的局面,尤其是会展管理专业,实习实训设施要求,校内很难满足,需要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会展管理专业“2+1”办学模式,是适合会展专业特色的、全面的校企合作,能够体现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实现学生、学校、企业三赢的模式。这种紧密型的结合,企业与学校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学校的办学模式更具有开放性,前沿性和柔性化,学校利用企业教育、实习实训资源;企业利用学校学生的资源,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基地,最终服务于学生成长、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会展管理专业“2+1”模式开辟了高职学院创新教育机制、挖掘教育资源的新途径。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健全的职业人
高职院校办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最终要服务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通过“2+1”校企合作,学生学习、工作、生活在企业,实现与社会的无缝对接。真正实现“课堂小企业,理实交融;企业大课堂,德技兼修”的高职办学理念,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锻炼。通过企业一线实习,专业知识与实践结合,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动手能力、社会调研能力、协调能力。初步树立了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市场意识。通过参加企业的专题培训课程和讲座,深刻理解企业文化,认真做事、诚信做人,提高了作为“职业人”的综合素质,为就业打好基础。
4.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我国会展行业人才匮乏的同时,高职院校会展管理的教师,更是稀缺资源。会展管理方面的师资培养,需要会展企业参与,甚至提供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战经验技能的工程技术人员支持。通过“2+1”校企合作办学有效地促进产学研结合,企业的技术和管理人员直接参与到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针对性地加强学生的培养;学校的教师深入企业,带领学生深入生产第一线,直接接触具体的新技术、新工艺,了解专业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可以在获取更宽的信息量基础上,提升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先进性、实用性和针对性。通过与企业的结合和实践的锻炼,教师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尤其是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促进了教师“双师”素质的提高,加快了师资队伍的建设。“2+1”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可将合作企业的先进技术和优秀管理人才吸纳到教师队伍当中,形成一支稳定的适合专业发展的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二)会展管理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2+1”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我国会展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会展管理专业人才的重要模式之一。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大多采用这种模式,但离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相去甚远,只是形式上的“2+1”,即两年的学校理论学习,结束后,找个会展企业,把学生送到企业实习,表面上是实习,实际上是上班,谈不上校企合作。因为,企业基本上没有参与到前两年的理论教学中,后一年的顶岗实习,学校基本上也不参与,完全交给企业,把实习生当做正式员工使用,达不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再好的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不能做到“实质合作、深度融合、互利共赢”的原则,其效果只能微乎其微。高职会展管理专业在实施“2+1”人才培养模式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首先,转变观念,“2”不再是单纯的两年理论教学,它是企业参与理实交融;“1”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实习,它是课堂从学校向企业的延伸。这个“2+1”的过程,是一个紧密合作,深度融合,相互渗透的过程,只有正确的认识,准确的定位,才能把校企合作优势发挥出来,克服以往单纯学校闭门造车,出门不合辙的窘境。要实施“2+1”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就要“以人才培养为本”,从培养方案设计到方案实施,从理论教学内容、实践项目的设置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到教学体系的丰富完善,从合作企业的考察到企业人才培养能力的论证,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到综合素质的培养,从教学到产学研结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均需要进行科学、合理、周密的沟通与合作。
其次,会展管理专业“2+1”的人才培养模式要结合会展行业特征。会展企业与其他行业不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有淡旺季之分,还有会展行业的业务具有明显的分散性和不定性[5]。学校在进行校企合作时,要根据会展行业特征和规律,合理安排实习周期和企业参与学校教学的时间,尽量错峰安排,最大限度利用企业资源,为教学服务。
第三、校企合作,要坚持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就业需求、学生的职业技能需求、个性需求发展为中心。以学生的就业需求为中心,高职会展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会展企业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更多的征求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意见,构架符合学生将来就业需要的课程体系。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培养出企业满意的人才;要以学生的职业技能需求为中心,展会一线员工的工作都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性,学校在设计和实施实践教学过程中,如实训、社会实践、顶岗实习、轮岗实习等,应充分考虑到学生能够真正掌握会展服务与管理的技能和实务。为此,就需要考虑实训、实习指导教师技能的适应性、时代性和可靠性;要以学生的个性需求为中心,学生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对学生的就业有直接的影响,也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确立自信、展现才华的需要。
第四、规范人才考核标准。传统的高职教学评价体系简单,凭借一张试卷,决定成绩优劣,这种考核评定方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尤其在最后一年的顶岗实习阶段,不能简单的以学生的作业、考试、毕业设计评定学生成绩,要根据会展企业的岗位职业标准,来衡量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技能、职业适合度,对他们的实习期间的工作、学习进行综合评价。只有完善的评价标准,才能制定规范的人才培养内容、人才培养标准、人才训练标准,一切依照企业标准进行,最终培养的人才,才能符合企业岗位要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应用型人才。
第五、会展管理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要注重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既注重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企业人才储备、企业经营能力的提升,也要注重学生的全面成长提高的同时,学校的教育能力、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教师的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实践能力,操作能力有很大提升,学校的整体科研能力和水平有本质的提高。真正做到,校企合作的多赢模式,使校企合作步入良性循环。
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实践“2+1”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体现办学特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在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专业教学计划制定、课程开发与课程标准制定、教材开发、人才质量评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内涵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均可发挥重要的作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模式,需要调动企业、学校、政府三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将这一模式导入可持续发展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才能把高职会展专业办出特色。
[1] 柳遂文.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别特征[J].中国高教研究,2007,(04).
[2]戴艳.高职教育“2+1”人才培养模式探究[R].世界大学城博文,2012-07-16.
[3]黄玲.我国会展人才培养现状及创新模式思考[J].统战理论与实践,2007,37,(3).
[4]张俐俐,庞华.研究型大学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J].旅游科学,2008,22(3).
[5]刘学莉,徐虹.我国会展业人才培养模式和结构探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