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松
(湖北经济学院 管理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430205)
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在中央银行体制下建立起来的。所谓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存款准备金主要是限制金融机构信贷扩张和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的需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的总额的比率。这一部分是一个风险准备金,是不能够用于发放贷款的。这个比例越高,执行的紧缩政策力度越大。2011年12月,央行三年来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2012年2月和5月,存款准备金率再次下调,中央银行旨在通过调整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的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手段。
1.规定存款准备金率
准备金制度是依法定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对其所拥有的存款必须保持准备金比率。一般金融机构吸收到存款后,必须按法定的存款准备金比率保留一定的准备金,其余部分才能用于贷款发放或投资。这是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核心内容。
2.规定存款准备金资产内容
存款准备金只能是中央银行创造的被商业银行作为资产而持有的中央银行负债,即只能是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商业银行持有的其他资产不能充当存款准备金,存入中央银行的准备金一般是按活期利率支付利息的。
3.规定存款准备金计提的基础
他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如何确定存款余额;它包括财政性存款和一般性存款。财政性存款是指国家金库款、地方财政预算内存款、财政部发行的国库券及各种债券款项等,应100%缴存。一般性存款是指除财政性存款以外的各项存款,包括企业存款、储蓄存款、信托存款、机关团体存款、财政预算外存款等,应按规定比例缴存。二是缴存存款准备金的基期。城市行按旬考核,农村行按月考核。
第一,可以将金融机构分散保管的准备金集中起来,防止存款人集中、大量挤提存款而导致支付能力削弱,对经济金融产生破坏性影响,保证金融机构的清偿力和金融业的稳定。
第二,用于调节和控制金融机构的信用创造能力和贷款规模,控制货币供应量。
第三,增强中央银行信贷资金宏观调控能力。主要体现在:一是增加了中央银行直接掌管的信贷资金总量;二是运用集中的法定准备金调控信贷总量,当需要放松银根时,可用集中的法定准备金增加对商业银行的放款,或调低准备金率,当需要收紧银根时,可收回用准备金发放的贷款或调高准备金率;三是调整资金投向,按大体相同的准备金率集中起来的法定准备金,使中央银行有可能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实行信贷倾斜,间接影响资金投向。
此次存款准备金率下调,一是因为CPI出现明显回落,二是外汇占款增长缓慢,三是因为银行的流动性趋紧。市场流动性的不断趋紧以及利率的大幅上扬可能是导致此次下调的主要原因。
准备金率下调对于管理流动性以及稳定增长都十分必要,因为尽管食品价格季节性上涨推动CPI反弹,但通胀整体仍处于下行通道,而稳定增长仍是中国政策的焦点,需要通过加大流动性宽松的力度来稳定增长。所以政策放松仍将持续,主要政策工具包括确定更高的全年新增贷款目标以及继续下调准备金率。
分析人士认为,随着我国企业投资、信贷需求逐渐恢复正常,央行下调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意在进一步释放银行体系流动性,缓解当前市场资金紧张压力。
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将有助于未来银行间市场利率的回落,并表明近期的利率上扬并非政策决策者的本意,这也应有助于缓解对银行间流动性趋紧抑制银行贷款而影响实体经济的担忧。未来存款准备金率下调的时机和次数将取决于流动性条件,尤其取决于外汇流入的时机和规模。
近年来,投资增长乏力,外需市场趋缓,中小企业融资难等一系列问题始终牵制着经济的发展,使得经济下行压力凸显。
2012年5月12日,受食品价格等环比下降的拉动,全国CPI涨幅在经历了3月短暂的反弹之后,在4月重新收窄至3.4%,低于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而4月13日发布的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也反映,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07995亿元,延续下滑态势,同时也创下2009年二季度以来新低。
而银监会5月11日公布的4月份新增贷款达6818亿元,为今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有分析人士表示,分析认为,实体经济需求不足是导致信贷增长乏力的主要原因。
党的18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实行灵活审慎的宏观政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是我国近期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基调。
据海关统计,2012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3866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2%。其中出口20498.3亿美元,增长7.9%;进口18178.3亿美元,增长4.3%;贸易顺差2311亿美元,扩大48.1%。
专家分析,从上述数据来看,外贸出口形势依然严峻,预计增速回落的态势仍将持续,全年外贸走势虽然依旧可能保持顺差,但顺差规模会进一步缩小。这样有必要注入资金,增加市场活力。
经济学家吴晓求表示,调低存款准备金率在预料之中,对整个经济的影响起到复苏、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作用;调低存款准备金率对银行的信贷规模扩张有正面作用,对市场特别是对银行股会有一个好的作用。
央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后,银行的资金压力将有明显减轻,其可放贷的资金数量累计增加了八九千亿元,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对信贷以及银行承兑汇票的发放都有促进作用。在存款准备金率下调以后,相信银行的信贷规模将有可能完成,而未来如果信贷投放能力不足,还会有准备金率下调的政策出台。
下调准备金率释放流动性,其目的是为了弥补银行贷款能力的不足,从而提供实体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信贷资金。银行近期受到存款量下降的影响,释放几千亿元左右资金的流动性,有助于增强银行信贷投放能力。
此次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有利于市场流动性的释放,对我国中小企业,乃至整个经济供应链的情况改善都是重大利好消息。
目前,央行发布的信贷数据显示,企业中长期贷款占比不到30%,远远低于以往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它反映了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需求疲软、对未来盈利状况审慎悲观的心态。而上年央行连续两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无疑给了中小企业主们重大的信心鼓舞,企业从银行贷得到款,就能缓解企业资金链紧张的状况,有助于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降准释放金额的大小在其次,调准更主要的作用是向市场释放的信号,中国货币政策开始实质性的转向,开始进入存款准备金率审查的通道,今后有可能出现降息的过程。
这一轮的降准是从2011年11月30号开始的,但是上一回信号不是特别明确,当时六大央行统一行动,所以掩盖了中国经济的特殊性。2012年两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更明确了,就是政策信号的转向,货币政策开始进行调整。降准政策的调整对提振股市信心将是重大利好。
近期指数持续反弹,央行降准无疑也是利好,A股市场上升的通道现在有一个阻力位,而现在的经济数据不足以支持股市持续向上具备攻击力,货币政策如果有所调整,增加货币流入量,至少为指数往上冲击提供了持续的动力,对股市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
业内人士分析,存款准备金率下调,资金流动性增加,但是有多少资金进入楼市不好预期。目前,银行开始收回曾经的打折的首套房贷款优惠,预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后,首套房贷款的利率或许还有松动的可能。
“降准”后,各银行会拥有更多的信贷额度,将为差别化信贷政策继续执行提供更多信贷支持。目前全国各大城市房价停涨,部分城市房价出现一定程度回调,投资投机性需求基本上被挤出市场,客观上也为此次降低存准提供了基础市场环境。
由于调控政策仍然偏向“去投资化”,“降准”后房企短期内难以获得融资的直接利好,其资金链较为紧张的状况不可能因此改观。
随着楼市调控进入深水区,各方博弈也显著加剧。从2011年下半年以来,超过30个城市先后出台各类楼市“微调政策”,有些被叫停,有些则顺利“落地”。
不少专家认为,在当前经济增速出现下滑的背景下,央行此举意在继续释放流动性。这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并不是降息,是给金融松绑,是金融组合拳的一部分,是最近一系列金融手段组合拳的其中之一。对于楼市来说,顶多是隔靴搔痒,直接意义不大。
央行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2012年12月末金融机构外汇占款余额为258533.48亿元人民币,当月外汇占款增加1346亿元。与去年12月末相比,增长了4946.47亿元。外汇占款结束了去年第四季度连续3个月负增长的态势,虽然重拾升势,但是和前几年的平均值相比,仍处低位。今年新增外汇占款增量将少于去年,上半年存款准备金率还有下调的空间。存款准备金率下调的时机和次数将取决于流动性条件,尤其取决于外汇流入的时机和规模。
从央行动作来看,通胀已基本得到遏制,下一阶段政策可能要向保增长倾斜。所以,今年宏观调控政策也将更多关注增长。预计今年内还会有存准率下调,每次0.5%,央票回购工具也会一再采用,但央行可能不会考虑降息。降息工具的采用与否要视通胀具体下降的情形和上述货币政策采用后的效果而定。
随着紧缩政策的不断出台,再加上出口增长的乏力,经济增长趋势也出现明显放缓趋势。从后期政策取向来看,未来方向仍是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因为即使下调之后,存准金率仍达20%,降息则比较难说。
利率政策方面,虽然今年负利率可能消失,但考虑到中长期通胀压力仍存,经济增速不会明显放缓,处在中性水平的基准利率没有大幅下调的必要;同时货币市场利率和信贷市场利率已经开始下行,基准利率维持在现有水平的可能性较大。
相比之下,数量型工具包括存准率和公开市场业务将对合理释放流动性、降低贷款利率起到更好的效果,且不会引发市场错误预期,因此,数量型工具仍将是未来央行调控市场的主要政策工具。为配合信贷投放,推动实体经济全年平稳运行,存款准备金率仍有进一步下调的必要。
由于进出口增长尽显疲软,国内经济增长放缓趋势明显,国内货币政策或将进行微调,开启“降准”窗口,央行此举打破了存款准备金率与利率间隔运用的“惯例”,开启了“准备金单条腿”走路的新模式。有分析认为,此举表明央行对利率调整手段的使用十分谨慎,试图在促进经济的同时,稳定物价水平,防止通货膨胀压力。
央行去年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后,国内大型金融机构和中小金融机构将分别执行20%和16.5%的存款准备金率,依然处于历史的高位,表明我国的货币政策还是属于从紧阶段。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只是从紧货币政策的适时修正,总体而言属于温和范围。
然而,在保增长的同时,防通胀也是央行不得不时刻关注的重任。2012年1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2.5%。2012年全年CPI比上年上涨2.6%。对此,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左小蕾接受中新网财经频道采访时表示,近期食品价格受季节性因素影响有所上涨,12月CPI高于前几个月符合预期,她预计2013年CPI涨幅将高于2012年,但控制在4%以下问题不大。这就迫使央行不得不在保增长与防通胀之间寻求平衡,甚至来回摇摆、驻足不前。由此判断,未来一段时间,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整,“温和”依然将会是主旋律。
总之,针对央行去年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这一现象,论述了其下调的原因及影响因素,较为合理的解释了存款准备金率下调的趋势,但是对于提高央行存款准备金政策效果的建议还不够完整,对制约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分析还有待完善。
[1]周建松.货币金融学概论[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12.
[2]黄达.金融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01.
[3]姜波克.国际金融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4.
[4]王红梅.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05.
[5]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12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05,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