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文化导入课堂,提升英语教学的文化功能

2013-08-15 00:45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0213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工具性母语跨文化

何 东(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四川 成都 610213)

近10年来,通过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素质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的功利主义和等级考试的影响,大学英语教学依然存在应试性、工具性、功利性的价值偏向,从而导致英语教学更多偏重英语语言知识的讲授和训练,课堂更多的注重语法、词汇和听说读写的训练,忽略了文化因素的融入,导致学生学了10多年英语,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素养不高。

为此,在新颁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英语教学除了要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以外,还特别指出要“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这一教学要求体现了英语教学的本真,即: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中要彰显大学英语教学的文化功能,一个最为重要的途径就是课堂教学,即将文化导入课堂。

一、英语教学的文化功能

从表面上看,课程教学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但其根本是对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语言本身就代表了一种文化,因此语言教学具有文化性。大学英语由于其课程性质的特殊性,更具有独特的文化功能。 首先,大学英语作为高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同其他课程相比,教学时数多(4-6学时/周),开课时间长(1-2学年),学生覆盖面大(所有学生)。 其次,从内容上看,大学英语具有学科交叉性和文化多样性。大学英语教材内容广泛,涉及到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第三,大学英语的跨文化性。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跨文化无处不在,英语所呈现的文化对于中国学生而言,与汉语在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社会形态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这些使得英语教学本身是双向而不是单向的,即跨文化之间的交流。国际社会的复杂性和文化的多样性告诉我们,有效的交流不仅仅是一个语言技巧问题,还涉及许多文化元素。大学英语就是要建立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双向交流,从而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因此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1、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Claire Kramsch 在“Language and Culture”一书中指出:语言表达、体现、代表了一种文化事实(Language expresses cultural reality;language embodies cultural reality; language symbolizes cultural reality.)。“文化包括一切人类社会共享的产物。” 它不仅包括城市、组织、学校等物质的东西,也包括思想、习惯、家庭模式、语言等非物质的东西。总而言之,文化指的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全部的活动方式。”当我们在进行交流的时候,语言以多样和复杂的方式跟文化紧密结合。所以,当我们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我们传授的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而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包含了母语和目的语的文化。所以,大学英语教学不可避免的要将文化融入到课堂中,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

2、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的缺失

大学英语教学尤其是在近几年来随着国际间的交流,已经开始注重对目的语文化的融入,也开始有了显著的成效。现在的国际间的交流已经不会再犯那种问对方工资、年龄,见面就问“你吃饭了吗?”“你去哪里?”等隐私性问题。但是随着交流的深入,文化缺失的问题就出现了,甚至更为严重的会由于语用的失误导致文化的冲突。

(1)片面追求英语的工具性

工具性是英语教学和英语语言的一种共有属性,具体表现在教学上就是培养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然而,英语教学的工具性不是英语语言教学的全部。多年来,由于“应试英语”+“证书英语”的传统教学理念,英语教学的着眼点多放在听、说、读、写、译等应试能力的训练上,许多教师仅仅将英语教学看成是语言能力的训练。学校、社会仅仅将英语等级考试等的通过率作为教学或者考核教师的目标,因此就导致教师在课堂上很少将英语作为一种文化来传授,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忽视母语文化的导入

外语教学的跨文化性决定了文化导入是双向的。我们现行的教育中,部分老师已经意识到了目的语文化(英语文化)的导入,但是却忽略了母语文化(中国文化)的导入。反映在学生身上,就是一部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忽视和不了解。这也是有悖于跨文化交际的特点的。

二、文化导入的路径

大学英语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文化导入的路径就是课堂教学。因此把握好课堂教学是提升英语教学文化功能的重要手段。

1、在词汇的教学中,导入文化背景。

词汇一般都有它产生的背景,英语中的部分词汇和汉语词汇有语义差别。教师对相关的词汇、词组等知识 要加以文化诠释,尤其是对一些特殊的描写以及特定含义进行解释,做到语言知识讲到哪里,文化意义诠释到哪里。比如:我们学生一般翻译“政治家”都会用到politician这个单词,但是在美国英语中politician这个词往往有很强烈的贬义色彩,指那些为谋取个人利益而搞政治、耍手腕的人。汉语中的“政治家”应译为statesman,主要表述善于管理国家的明智之士。又比如有中国学生在介绍自己的父母时会用到peasant这个词,殊不知这个peasant在英语文化中指那些“社会地位低下、未受过教育、没有教养的粗鲁的人”。所以对于某些词汇的运用要搞清楚它的文化背景,以免产生误会。

2、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导入文化内涵。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计划结合教材内容尤其是针对一些历史性的文章要补充一些时间、地点、政治背景的内容,融入相关的文化知识。或者可以根据时间点,适时地介绍重大节日以及风俗礼仪、禁忌等内容。也可以让学生结合母语文化,进行比对。例如我们在讲授《新视野英语教程》第一单元“Going to College”时,让学生去比对中西方大学生活的异同;讲授“Celebration of Holidays”时,会让学生通过PPT等方式自己比对圣诞节与春节,清明节与万圣节等等,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会中西方文化的内涵。

3、补充文化专题讲座,丰富课堂内容。

根据英语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在做好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技能的教学基础上,作为课堂内容的延伸,开辟一个文化拓展版块并纳入教学计划中,专门介绍一些英语文化,包括西方文化名人的介绍,重大文化事件的探讨,经典作品的赏析,对外礼仪的知晓等等。

4、注重文化比对,增加母语文化的导入。

语言的跨文化性决定了文化的交流是双向的。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都越来越倾向于原汁原味的原版内容,课堂上也更多的关注语言和目的语文化的融入而忽略了语言和母语文化的结合。因此英语教师在介绍西方文化的时候可以采用比较的方式,让学生主动的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比较,有意识地引入一些中国文化的内容,让学生学会正确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

三、结语

一段时期以来,关于大学英语的文化功能的讨论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高教界外语教学人士的关注。遵循语言的本质特点,回归大学英语教学的本真(即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充分学习和掌握语言基本技能的基础之上,注重文化的导入,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1]Claire Kramsch. Language and Culture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4]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Z]. 顾建新、赵友华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胡文仲、孙有中. 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6(5).

猜你喜欢
工具性母语跨文化
母语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母语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