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家娜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高等学校是党外高级知识分子的聚集地,也是培养和选拔党外干部的重要基地。多年来,高等学校注重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和重用,把党外干部安排到关键部门、重要岗位进行锻炼,充分发挥了党外干部参政议政、出谋划策的积极作用。党外干部已逐渐成为高等教育事业实现民主政治和科学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因此如何在党外干部“选上来”之后,加强教育管理、后备储备、考察监督,确保党外干部能够持续“用下去”,建立起党外干部科学管理的长效机制,是摆在高等学校党委面前亟待研讨的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我党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是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提升科学决策的长远之计,是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更是全力服务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鼓励和支持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代表人士参政议政、担当重任,指导和帮助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代表人士提高能力、提升水平、坚定信念,是我党义不容辞的责任。为实现“和平、发展、合作”的一贯目标,根据党外干部的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加强党外干部培养教育,建立系统化管理机制,从而使党外干部与我党在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多党合作事业的巩固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战略保障。
凝心聚力是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高等学校的党外干部,大多承担着传承文化、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的重任,是学科或专业建设的骨干力量。他们有思想、有热情,有参与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积极愿望。高校党委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作用,支持和鼓励党外干部参与到办学方向、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大学文化建设及和谐校园建设等核心工作范畴,妥善保护和正确引导这种积极性,激发他们参与学校科学发展的信心与责任意识,使党内外形成工作合力,为推进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党外干部是高等学校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外干部队伍建设和有效管理,关系到高等学校干部队伍整体建设水平和质量,关系到高等学校的长足发展,更关系到党外干部自身成长进步速度与幅度。高校党外干部普遍具有高学历、高职称、年轻化的特点,他们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有干劲,但是,他们与党内干部相比,在政治能力上或多或少会显现出坚定性不强、政治甄别力不足、阅历尚浅等欠缺。所以,加强党外干部科学管理,已成为高等学校干部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
(1)大胆启用。大胆启用有能力、有水平,与党同向同行的党外干部,作为一些重要岗位的第一责任人,为他们搭建施展才能的平台,实现个人进步与高校发展的共赢。
(2)把握好“放权”的尺度。放权不等于弃权,放权的同时还应做到掌控全局。党外干部的“权力”必须在高校党委领导下实施,高校党委不能撒手不管任其肆意发展,要科学规范党外第一责任人与高校党委的关系,建立定期联系制度,把握事业发展的方向和动向。高校党委在大胆使用党外干部的同时,更应该对党外干部特别指导、悉心关注,做到放权心中有数。
根据高等学校党外干部的特点,党外干部的培养和选拔途径大多是选拔高职称专任教师到分管教学、科研的中层副职领导岗位,再经过培养锻炼,将有培养潜力、具备较高学术造诣的中层副职培养为二级学院行政一把手。党外干部一旦走上了领导岗位,势必在进行教书育人、科学研究之外,承担了更多的组织规划、沟通协调、维护和谐等纷繁复杂的行政管理任务。一些党外干部还承担着某些重要的社会职务,发挥着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重任。身兼数职、多重身份、多项任务,有时让党外干部感到力不从心。因此,高校党委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党外干部工作、生活和心理的动态变化,及时有效地指导党外干部练就处理纷繁复杂事务的能力和素质,引导党外干部将履行领导干部职责和发挥自身特殊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党外干部以充沛的精力、积极的心态做事,从而发挥好促进高校科学发展的有益作用。
中共中央在2012年2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支持。可见,党外干部的发现、储备、教育、培养、选拔、任用和管理等工作又一次被提上党中央的重要工作日程。各省、市、区也在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中,加大了党外干部所占的比例。在高等学校统战工作中,大多数院校都能够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央精神,加大了党外干部培养和选拔力度,做到领导重视、择优重用、委以重任。但是,我们也了解到,高校党外干部队伍建设往往止步于选拔任用,对于后期培养、管理与监督,还没有做到充分重视,没能很好地建立起党外干部队伍科学管理长效机制。这种在选拔任用上重视,在培养管理中忽视的问题值得我们重视和思考。
统一战线工作之根本,就是要使党外干部在政治思想、行动方向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十八大报告指出,“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巩固统一战线的思想政治基础”“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促进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胡锦涛同志也曾指出,党外干部“要始终保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自觉、高度自信,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同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的最大共识,作为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着力重点,要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始终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奋力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开展经常性学习和定期培训,是党外干部巩固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途径。党外干部的培训教育不同于中共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党史教育和忠诚教育,党外干部教育培训的重点应该放在共识教育上。要在思想上,让党外干部理解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与方针政策,及时掌握党的理论经典和前沿,把握时代脉搏;在行动上,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培养战略思维和大局意识。要善用思想教育引导手段,用真挚的情感温暖人,用真理的力量感召人,增强教育引导的亲和力。要采取集中学习和自我学习相结合,重点培训和强化培训相结合的方式,针对党外干部教育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计划,采取多种学习及培训形式,最终达到提升参政议政能力、提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升化解矛盾能力的目的。
多年来,高校党委高度重视党外干部的管理工作,经常通过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联谊会、工作总结汇报会等方式,关心党外干部个人成长,充分调动党外干部投身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基本达到了合作共事、求同存异、共谋发展的党外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但是,我们也了解到,与党外干部的联系,或多或少存在随机性和随意性的特点,缺乏系统规划,这需要高校党委将其作为一种机制落实到位。要分阶段、有计划、多角度地了解党外干部的思想变化、心理情感和工作进展,指导党外干部破解工作难题,解决生活困难,排解情感苦恼,帮助他们打开心结,使他们心气顺、心态好、信心足,调动他们想干事的愿望,培养他们会干事、干成事的能力。只有这样,党外干部才能安下心来、踏实做事,对所在高校产生归属感,以主人翁的姿态融于党的教育事业中去,为高等学校发展建设出谋划策。
物色发现后备干部是党外干部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关系到党外干部队伍的长远和梯队建设。要做好党外人士的统计和情况摸底工作,针对管理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等不同岗位类别,有侧重地关注和考察,定期形成考察材料,清晰记载党外干部成长成熟全过程。要建立健全党外干部推荐机制,建设后备干部信息资源库,确保党外后备干部“动态管理、有进有出、保持常数、持续发展”,为高校党委选人用人提供科学参考。
后备干部的教育培养也要坚决跟进,选送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到社会主义学院进行系统性学习,提供实践锻炼机会。要扩大选人视野和用人渠道,对那些基本素质好、学习能力强、合作意识高、发展潜力大,真心与党组织和党内干部合作共事的党外年轻干部要大胆启用,及时铺平台,压担子,通过实践锻炼增长才干。
对党外干部的管理要始终遵循放权而不弃权的原则,对党外干部的工作要在充分信任、下放权力的同时,实行全程监督,动态管理。
党外干部也是党管理的干部,对他们的考核监督也应该建立制度、健全机制,实行目标管理,加大新任干部试用期考核、年度考核、任期届满考核力度,逐步完善对党外干部的整体评价,为有针对性地培养教育、提拔使用提供科学参考。定期的考核监督也给党外干部一定的外部压力,促使他们自觉反思、总结经验、整改提高,也时刻督促党外干部要廉洁从政、防微杜渐、慎独律己。树立工作业绩突出、典型示范作用显著的党外干部为先进典型,并加以广泛宣传,有助于党外干部查找差距,力争上游,争当工作楷模。
建立健全党外干部的工作交流机制,有利于消除职业倦怠,提高工作内驱力;有利于优化队伍结构,提高工作战斗力;有利于扩大选用视野,提高工作创新力。实行党外干部工作交流,要根据党外干部的学科专业特点和成长规律,安排到专业对口、身份相符、便于发挥作用的岗位,建立跟踪档案,确保班子和谐、队伍结构合理。要特别关注岗位调整后党外干部的思想和工作状态,适时加以引导,帮助党外干部顺利度过岗位变动适应期。要鼓励党外干部为高校事业的科学、健康、和谐发展献计献策,支持党外干部进行改革创新。要遵循民主和科学、稳定和侧重兼顾的原则,将党外干部工作交流作为制度长期坚持下去。
党管干部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干部路线,党外干部的成长进步离不开各级党组织的关爱、培养,离不开各级党组织的指导、引领。作为高校党外干部,应该在高校党委的带领下,加强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主学习、自行提高的能力和本领,增强高校办学主体意识,自觉投入高校核心竞争力建设,促进党内外干部合作共事和高等学校民主政治建设,为创建社会主义和谐高校贡献力量。高校党委要致力于党外干部科学管理工作的研究和实践,在以往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党外干部科学管理常态化、长效化。
[1]屈文燕.对加强高校党外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4).
[2]关于党外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2).
[3]王侯党.探索党外干部管理工作新途径[J].中国统一战线,2007(11).
[4]曾仁忠.构建科学的干部交流机制的思考[J].领导科学,2010(1).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