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研究

2013-08-15 00:48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3年1期

任 琳

南开大学,天津 300071

马克思主义是严整而完备的有机统一整体,其整体性有着自己鲜明的特征。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问题”历来是关于整体的马克思主义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学者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问题,并进行了有限的探索。但是理论界习惯于从不同的角度及学科意义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实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损害了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把握,也不能真实反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自2005年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级学科以来,就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平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也顺理成章地称为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为此,理论界的许多专家学者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研究更加系统和深入,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阐发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但与此同时,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仍然莫衷一是。本文试图围绕着“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样做”三条线索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加以深入思考和探讨,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科学发展。

一、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内涵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近年来学术界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突出特征。从整体性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和前提。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实际经验表明,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受到伤害,在实践中遭受曲折,原因一般都是由于没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地认识和应用。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理解,实质上也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和是否能够从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说,要明确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内涵,就是要弄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这是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内涵的前提。只有对这个问题研究得越深入、清楚,我们才能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把握更加科学。过去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正如邓小平指出的那样“没有完全搞清楚”。邓小平提出问题后,引起了全党的重视,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苏东剧变后,人们对这一问题更为关注。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是一个有关马克思主义本质及其属性等马克思主义观的根本问题。对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规定性做出不同的回答,就会形成相应的马克思主义观。现在世界上有很多理论使用了“马克思主义”的称谓,如人道的马克思主义、民主马克思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现象学的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建设的马克思主义,等等。虽然这些“主义”在某种程度上也包含一些可供马克思主义借鉴的合理思想,但其基本观点、立场、方法和价值取向与马克思主义有着本质区别,有的甚至大相径庭,因此,它们要么不正确、要么不全面,都存在着忽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的弊病。2003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从世界观、社会理想、政治立场、理论品质等四个方面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做了科学归纳,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根本宗旨;坚持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为我们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指导思想。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不同的界定:从它的创造者、发展者的认识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其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加以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学说的体系总和;从它的阶级属性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尤其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及道路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讲,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特别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以及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总体来讲,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是科学与价值的统一,它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由其后继者发展的世界上革命性、科学性最强的世界观、方法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关于无产阶级实现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以达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内涵界析

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多位专家已发表了一些富有启发意义的见解。江德兴在两个层面上界定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一是其科学世界观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统一性,二是其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辩证联系。张云飞认为,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内在机理和科学要求,只有从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中,才能真正建构起这种整体性。张雷声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就在于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组成部分为基础,并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组成部分而产生的“一以贯之”的具有综合性特点的理论,它是能够反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理论。复旦大学肖巍认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融会贯通的整体特征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可以通过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方法论、文献学、传播学、本土化研究和时代性研究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进行全面的研究。王玲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是辩证法意义下的整体性,并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内涵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目的整体性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终极关怀形式整体性三个层面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逻辑内涵进行了阐述。

可以看出,学界一致认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内涵是有多方面的,至今未能对其进行统一界说。大体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主要就是指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可分割而又与时俱进的发展着的整体。我们在进行分门别类研究的同时,不应忽视马克思主义的总体观点与方法。列宁曾经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作过经典性的论述,即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完备而严密”,这种“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可见,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和它有着完备而严整的世界观密切相关的,换言之,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观、方法论是我们理解其整体性的重要基础,离开了这一基础,便没有什么整体性而言了。我们试从以下几点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

1.从马克思主义的来源、形成和发展过程来研究和把握其整体性

(1)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来看,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并不是分别地、孤立地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这三大来源本身就是同一历史时代的产物,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交织而综合成为一种合力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起到了互相补充的作用。这说明,马克思主义一开始就具有整体性的优良品格。(2)从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来看,马克思、恩格斯经历了从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思想蜕变,逐步构建起包含并体现新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其生成过程是一个连续且历史的整体,其思想总是呈现出整体性的发展特点。纵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全部理论活动,他们毕生的使命都和发展、壮大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其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实现人类解放。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一开始就成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有力的思想武器,这个思想武器,不是支离破碎的,而是一个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以贯之的严整的体系。正如王贵明认为的,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发展历程也表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在1843年至1844年马克思思想产生的第一个转变历程中,异化劳动范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异化劳动是具有哲学、经济学乃至政治学品格的基本范畴,集中反映了这时马克思的思想的整体性。(3)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中的创新性与实践性来看,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客观世界发展规律、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时代化和民族化产物,它们在内容和方法上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对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地、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的发展和运用。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只是(A)历史地,(B)只是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C)只是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可见,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其后继者追求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把握,才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历史整体与逻辑整体的统一,其整体性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全面的贯彻和体现。

2.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来理解和把握其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内容极其丰富而又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有机整体。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其最为基本、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是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基础。然而马克思主义并不是这三个部分的简单拼凑或相加,而是涵盖多种领域、多种学科知识的有着严密逻辑结构的不可分离的统一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核心和落脚点,这三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构成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恩格斯指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历史尤其是资产阶级社会的发展运动规律,“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都应当归功于马克思。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离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社会主义理论就会蜕变为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同样,政治经济学如果无视科学社会主义所指明的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方向和道路就会跌入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怀抱。把马克思主义的任何一个组成部分同它的整体或与其他部分的联系割裂开来,片面地夸大或缩小,都会丧失其原有的性质,并使其他部分失去科学前提,最终导致对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曲解。此外,马克思主义还贯穿于历史学、社会学、法学、政治学、民族学、人类学、文化艺术、军事学、宗教学等理论领域,是由十几个部分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部分之间、各部分内部各要素之间都互相作用、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使整体的各个部分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作为整体的要素存在并发挥作用,从而共同推进整体的完善与进步。总之,从马克思主义自身的体系和内容构成来看,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所包含的基本原理和原则,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从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3.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来把握其整体性

逄锦聚认为,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全部内容看,马克思主义也是严谨而完整的理论体系。概括来讲,马克思、恩格斯是把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创作出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经典著作。尽管马克思主义在不同时期的研究重点有所不同,但都是把三个部分糅合在一起进行论述的,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统一性是一贯的,并通过其文本得以展现。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就是一部把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理论融为一体的著作,在这篇著作中,马克思从分析异化劳动入手来进行对人和社会的研究,直接指向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分析与批判,进而通过对异化劳动的扬弃步入共产主义。可见,异化劳动是具有哲学、经济学乃至政治学品格的基本范畴,集中体现了这时马克思的思想的整体性。再比如《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不仅综合地论述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而且阐明了无产阶级斗争的战略和策略问题。而恩格斯的《反杜林论》虽然对“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进行了分别论述,但从全文看,恰恰是这些看似独立的部分,构成了一个内容紧密相连、逻辑严谨的理论整体。《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集中体现,它通过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把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融合在一起,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最深刻、最全面的论证,是大写的逻辑,堪称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所以,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全部内容看,马克思主义是严谨而完整的理论体系,从文献学角度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研究是符合马克思主义本来面貌的,也彰显了其整体性。

此外,马克思改变世界的志向和实现人类解放的宗旨也体现了其整体性,因为在改变世界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实践问题都是具体的,整体的,因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然是一种以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为根本原则的理论,加之人类解放实践总是具体的历史的活动,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总体性实践活动,它不可能分门别类地、彼此孤立地进行,这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从整体上完整地被理解和把握,才能有效地服务于实践的目标。

综上所述,我们要不断把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深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特点,强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地深度,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立场、观点与方法的高度一致性这一根本特征,实现整体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与创新。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必要性

当前在我国加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题中应有之意,也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都是高度一致的,思想是融会贯通的,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来没有把自己的理论分成几个“组成部分”,也坚决反对把自己的理论做片面化的理解,而是将整体性统一于他们的工作过程和结果之中。只有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才能够说明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内部及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才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其发展线索与当代意义,比较充分地展现马克思主义融会贯通的整体特征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总体说来,目前对这个问题的科学研究和理论说明是不够的,特别是从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怎样转化为另一个组成部分、从前面的一个比较抽象的具有最大普遍性的范畴、原理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具体地、日趋深入地形成后面一系列的范畴、原理,使这些范畴、原理前后一致而不互相矛盾,尚未得到充分的论证和深刻的说明,这影响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完整性的认识,也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功能作用的发挥,不利于人们完整把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及其运用。因此,要更好地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继承和发展,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研究和把握。总之,我们只有认真学习、真正从整体性上理解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体系,才能发挥它作为指导思想的作用,才能在实践中继续对其进行创新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学理支撑

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要特征和学科规定性。这一规定性要求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就应加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无论是研究队伍、研究成果,还是人才的培养,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应该且必须承认,我国目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科各自为政的情况没有太大改变,其整体力量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经济学学科和科学社会主义学科比较起来,仍显薄弱。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长期以来我们基本沿袭了以往马克思主义的学科理念和研究思路,缺少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较多进行的是对各个组成部分的研究,未能很好地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统一起来。致使虽然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立起来了,但我们师资队伍的学科背景、研究成果不匹配,满足不了学科建设的发展需要,这迫切要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方面有所突破与创新。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分门别类地研究有过积极的意义,但随着目前社会实践的重大变化,这种分科研究应该加以摈弃,应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因此,只有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作深入透彻地研究,并通过适当途径,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得以有效传播,才能真正提高马克思主理论教学与研究的层次和水平,从而真正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持。也只有加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才能更好地统筹协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各学科之间以及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更好地处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之间的关系,使三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育的合力,整体推进学科建设。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有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于青年学生确立与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是无产阶级伟大的革命家。早在青年时代,马克思就把职业的选择和为人类献身精神融合在一起。也正是这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使马克思毅然决然地放弃了成为专业学者的愿望,积极地投入到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革命斗争中。马克思一生的伟大口号是为全人类而工作。尽管他一生颠沛流离,挣扎在贫困、疾病的折磨中,然而他的理想追求却从未动摇,他的革命意志从未被磨灭,他的伟大人格永远令后人怀念和景仰。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理论的逐步深入,更重要的是我们更加深刻地领略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艰苦卓绝的理论建树,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而献身的价值情感、人格力量、精神境界与道德感召力。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让我们领会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传播者、研究者与实践者的探索,领悟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事实上,伴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而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正是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一个典范,也是使马克思主义仍然拥有举世公认影响力的最好例证,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进行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有助于青年学生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与学习马克思的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理想追求、价值情怀融为一体,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价值性的有机统一,伟大理论力量与伟大人格力量的有机统一,最终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与教育由被动变为主动,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时效性。

(四)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是总结历史和实践经验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反对肢解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表明,什么时候我们坚持全面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我们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就能取得成功;什么时候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出现片面和偏差,就会犯“左”或右的错误,我们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就会遭受挫折,甚至带来巨大的牺牲。因此,历史的经验深切呼唤我们坚持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深入研究。我国“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布局的长期性与总体性也要求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从它诞生那天起,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大众就无比地欢迎和拥护它,随之而来的还有我们的敌对者对马克思主义肆意地曲解和挑衅。各种各样的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惯于用肢解的手法来诋毁马克思主义,如割裂“青年马克思”与“晚年马克思”的联系、割裂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的关系、割裂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与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的联系,总之它们或者把马克思主义不同的部分、不同的发展阶段割裂开来,或者突出一些部分抛弃一些部分,或者制造不同部分之间的对立。因此,为了维护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严整性,打败反对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就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整体上准确而完整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

此外,加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对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面对目前文化多元化冲击的历史条件下,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导内容,决定着社会主义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地位,用整体的马克思主义统领各种文化思潮。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通过人的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潜能的发挥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经济及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使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生产力价值得以全面发挥。

三、新时期推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深入发展

当前,我们要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进行深入研究,必须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用什么样的方法论原则来理解马克思主义整体性

实践表明,我们用科学的方法论原则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我们的事业就会取得成功。简言之,我们要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辩证眼光来认识马克思主义真学说,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原则来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自身从产生、形成起就是一个有机整体,在随后发展的过程中,相对梳理出几个内在联系着的组成部分。我们在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时,必须站在整体而宏观的角度以辩证的眼光来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于现实的解释能力和对于实践的指导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貌实事求是地、科学而又完整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同时,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总是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向前发展。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主张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么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理论问题,反对从书本上寻找现成答案。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各个组成部分内部是有机联系相互统一的,并且是随着实践不断创新发展的。因此,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辩证观点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原则成为从整体上去把握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方法论原则。反之,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形而上学观点、以主观主义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就会在理论上窒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使之陷入停滞不前的境地,在实践上损害无产阶级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为此,我们要认清并深入批判和反对各种马克思主义“失败论”、“过时论”、“无用论”、“破产论”、“死亡论”等错误观点,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而要坚持和发展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整体发展。

(二)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内在逻辑体系与其整体性间的关系,真正按照学科内在要求搞好学科建设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建立是人类教育史上的伟大创举,是人们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由“观念整体”上升到“现实整体”的转变。从某种程度讲,这同时也强化了从“整体性”角度研究和阐明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内在逻辑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作为一个包含着六个二级学科的逻辑体系,整体性是其最突出的特征,要想更好地理解其整体性,最重要的就是理解好这六个二级学科的研究内涵、范围、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内在关系。就是说要处理好整体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对马克思主义丰富内容进行分门别类研究之间的辩证关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内在逻辑关系进行综合性研究,具有基础理论地位,为其他二级学科提供奠定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规律进行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结合所形成的、能够反映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新的理论成果进行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理论、思潮、流派的发生、演进及其基本思想进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是专门系统研究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规律和主要经验的学科。可以看出,这六个二级学科之间虽然存在明显的差异,但同时又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整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可以说,这六个二级学科是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的载体,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六个二级学科的理论研究与建设,从学科上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

(三)开展“马克思主义学”的研究,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深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学”研究的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根本性问题,与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研究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要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经典文本的研究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研究的过程中,从文本的相互关照中研究文本,这是十分必要的。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文献研究不应仅限于经典作家、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著述,还应该包括许多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的重要著述。也就是说,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作为理论依据,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创作意愿,澄清一些重要概念、论断的本义,紧密结合当代社会实践和时代特征,深入挖掘研究和全面准确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同时还要在把握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及其各个阶段历史特点中把握整体的马克思主义,在把握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必然性、发展的轨迹和脉络的过程中深化认识其科学内涵、本质精神和本真价值,为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和创新提供前提和基石。

(四)树立问题意识,以对问题的研究来促进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

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更是一个实践发展问题。新时期,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程中,相继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文化强国等一系列具有综合性与整体性特征的重大问题。可以说,实践中出现的及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发展的源泉。只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才能更好地研究和解决好现实实践中的这些问题。因此,要以对问题的研究来进行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也就是说,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深入发展,就必须高度关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现实问题,以问题的研究为切入点,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这样,才能够更深刻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把握其精神实质,实现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高度统一,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问题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也证明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越深入,对实践中问题的研究就越有深度,越有宽广的视野。

[1]江德兴.实践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J].江苏社会科学,2007(3).

[2]张云飞.马克思总体性方法及其学科建设意义[J].教学与研究,2008(7).

[3]张雷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三个层次[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2).

[4]肖巍.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断想[J].思想政治理论教育.2007(2).

[5]王玲.试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逻辑内涵[J].学术交流.2010(11).

[6]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王贵明.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J].南京社会科学,1999(10).

[8]列宁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逄锦聚.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四个角度[J].南开大学学报,2008(4).

[1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16.